2012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6677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立枯病的防治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2立枯病的防治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立枯病的防治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立枯病的防治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立枯病一立枯病-介绍:介绍: 立枯病又称死苗病,与猝倒病相似。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 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 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为世界性苗木病害,欧洲、前苏联、美国、加 拿大等地都有分布,中国各地苗圃发生普遍而严重。寄主有黄瓜、水稻、棉花、西瓜、苹 果、海棠、香椿、臭椿、桑、银杏、刺槐等,主要为害实生苗茎基部或幼根。寄主范围广,已知有 160 多种植物可被侵染 二立枯病二立枯病-症状症状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幼苗出土 患病后,早期白天萎蔫,茎基部变淡褐

2、色,呈水渍状,夜间恢复。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 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实际病部已缢缩萎蔫死亡,但并不见倒。轻病 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具 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三立枯病三立枯病-病原病原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Khn,属半知菌亚门。初期为淡褐色,患病幼苗昼夜症 状表现不同,后期为黑褐色。立枯病在高湿土壤条件下产生棉絮状菌丝。可腐生或寄生在 (禾谷类、棉麻类、薯类、豆类、瓜果蔬菜类)根茎上,破坏维管束。由细菌侵染造成表 皮腐烂,破坏维管皮层导致死苗。四立枯病四立枯病-发病规律

3、与条件发病规律与条件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颜色渐变 为黑褐色。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 上越冬,可在土中腐生 23 年。 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 温度 1942,适温 24;适应 pH39.5,最适 pH6.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 植株过密、发病重。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凡苗期床温高、土壤 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五立枯病五立枯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 根据前茬区域病害症状,对表土

4、活跃病原进行不间断检测,早期进行病原培养分析, 制定目标施药方案。有效利用生物菌肥,转化菌群,变有害为有益,指导农户进行有效的 早期防治。 农业防治详细说明:农业防治详细说明: 选土:不要选用施用未腐熟肥料的营养土。 浇水: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浇水过多容易使土壤成为泥糊状、种芽不透气,待水充分渗下后才能播种。 排水:地势较低处,妥善处理排水措施。 选种:选用抗病好种。 播种:主要苗间距,过密栽培,幼苗长大以后容易造成地面不通风,地面潮湿,再 加上光照不足,如遇雨季,高温高湿,容易引起立枯病。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 立枯病的防治不仅是幼苗发病后的防治,苗床消毒和农药拌种也是重要的一关。在幼 苗

5、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抑制病害的继续发生。 农药防治详细说明:农药防治详细说明: 苗床消毒:恶霉灵 1200-1500 倍液或甲霜恶霉灵 1500-2000 倍液 农药拌种:恶霉灵 600-800 倍液或甲霜恶霉灵 800-1000 倍液 药剂防治:发生立枯病病害后,喷洒恶霉灵 1200-1500 倍液 ,不仅能够土壤消毒, 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 系内移动仅 3 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 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 1500-2000 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 久。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立枯病用药总结:立枯病用药总结:苗床消毒:恶霉灵、甲霜恶霉灵农药拌种:恶霉灵、甲霜恶霉灵幼苗发病防治:恶霉灵、甲霜恶霉灵常见立枯病立枯病发病作物有:黄瓜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棉花立枯病,西瓜立枯病文章详细来源: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