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物三题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24464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夏文物三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夏文物三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夏文物三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夏文物三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夏文物三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夏文物三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夏文物三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62 - 西夏文物三题西夏文物三题 李进兴 一 略谈西夏人腰间的挂件 游牧民族,居无所定,因而他们经常把一些与游牧民族习俗有关的东西,如饮食用的短刀、解开马缰绳用的解锥、等都是用绳结系在腰间,西夏也不例外。 宋史夏国传有关于西夏服饰制度的记载: “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贴起云镂冠、银贴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 ,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也有类似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就提到了解结锥、短刀、弓矢等物。但是,西夏民俗文物也跟西夏王国一样,均已消失

2、,难得一见。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在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 在凤毛麟角的西夏文物当中, 逐渐发现了一些西夏人腰间悬挂的一些东西,今选几件介绍出来,与各位爱好者来共同鉴赏、共同探讨: 1、人头像鹿角解锥 解锥就是解开紧固帐篷绳索、解开马缰绳和其他绳索的工具。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曾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行宫,在西夏建国初,与宋朝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次大战,其中好水川之战、定川砦之战,就是在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州镇)为基地聚兵 10 数万,向宋朝发动进功,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作为入主中原的门户经营。在此地的西夏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件人头像形鹿角解锥,弥足珍罕。此锥长 12.9 厘米,锥角直径 1.

3、82.0 厘米,利用鹿角的自然形态稍做加工而成,角尖用做解锥的尖,角根部则雕有人头像和系绳索之孔,便于携带和握拿。 2、西夏短刀 短刀就是西夏人用以饮食用的工具,也就是西夏人用以饮食用的“筷子”,因为西夏人是一个游牧民族,同样喜食牛羊肉,食用牛羊肉就得用短刀,所以,短刀就成为西夏人必备的饮食用的工具。在史金波、白滨、吴峰云先生编著的西夏文物一书第125、126 图就收录了三把西夏短刀。一把长18.6 厘米,刃宽处1.7 厘米,刀柄一侧刻划西夏文“阿人”,柄尾穿孔。另一把长11.8厘米,刃宽处1.5厘米,无柄,尾部穿孔,一侧刻划西夏文四字,汉译“此经典说”,还有一把长19.5厘米,柄宽1.8厘米

4、,有穿孔,刀柄一侧刻西夏文三字,“夏长苟(夏奴年)”。 西夏学 第 1 辑 2006 年 10 月 Xixia Studies, Oct. 2006, Vol. 1 - 163 - 3、西夏弩机 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族本以羊马为国,善骑射,尚武喜战。狩猎不仅是一种猎食、强身和提高战斗力的活动,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亦占有一定作用。因而,作为一个游牧民族, “弓矢”也是其腰间经常悬挂的必备的物件之一。在海原县西夏临羌寨遗址出土的西夏铭文弩机,廓长 11.4 厘米,驽机内铁质的部件已严重锈腐,其悬刀上还有四个西夏文的铭文。西夏“神臂弓” ,约于神宗熙宁年间传入宋朝。向宋朝献“神臂弓”者说法不一,沈括认

5、为是李定所献,而朱弁则认为献者为李宏。该弓矢的具体制作情形是“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 ”因其射程远且深,可以射到二百四十步至三百步,神宗下令依样制造。 4、西夏刺鹅锥 海原县西夏遗址当中出土了数量、种类较多的西夏人用过的刺鹅锥,有青铜制成的、也有用兽骨制成的、还有用玉石制成的。青铜刺鹅锥,造型比较奇特,长 12.6 厘米,有细长的锥尖、凹形的握柄,柄与锥刃之间的接合部铸有便宜携带的系绳之孔。另一件锥刃为青铜的,柄为玉质的,可惜柄出土后脱落被分管。刺鹅锥用于捕捉天鹅。辽代以海东青捕天鹅为皇帝春猎的重要项目,射猎时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当海东青击鹅坠地后,即用刺鹅

6、锥将鹅刺死,举行“头鹅宴”。 “国主春猎,僺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马文宽先生,发掘宁夏灵武窑时,出土过一件刻有西夏人狩猎画面的大瓷罐。图的前面刻有兔、鹅,为狩猎之物,鹰(海东青)、狗用于协助狩猎。此瓶画面中亦较全面的反映出西夏贵族狩猎时用海东青击鹅、兔的场面。史载宋淳化三年(992年),西夏赵保宗贡鹘于宋,号“海东青”。宋太宗曰:“朕不事畋游也,还之”。不难看出,以海东青捕捉天鹅也是西夏民族捕猎的重要项目,而刺鹅

7、锥也是西夏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腰间挂件。 5、银针囊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收藏有一件银制的针囊,是出自当地的一座西夏墓葬。从其结构来看,也是悬挂在腰间的。这座西夏墓葬除出土有西夏白釉瓷器、墨书西夏文银钵外,其余大多都是一些银簪、银耳饰、银手镯等女性用品,可以肯定这是一座西夏女性的墓葬,其葬的方式是:先火葬,然后将骨灰装在一个大白釉的罐内,然后再土葬;在大白釉的罐的周围,放有这位女性生前所用过的器具;墓室是用砖箍成直径 1 米的半圆形,然后覆盖上土而成。在出土的这些银制品中,笔者以为银针囊的造型最为奇特、罕见,制作也最为精制,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件银针囊,六棱形,由内盒、外壳相套而成。银

8、针囊的内盒长 5.2 厘米,直径 1.1 厘米,厚约为 0.1厘米;银针囊的外壳长 6.6 厘米,直径 1.4 厘米,厚也约 0.1 厘米。银针囊的内盒、外壳是用一个个小银环相扣而形成的银链相连接的,银链是从银针囊的外壳内穿出,拉紧银链,会将银针囊的内盒与外壳合起来,银链长 22.7 厘米。银针囊的下端有两条长 8.6 厘米的银穗链,未端各有一莲花形的银铃铛,一个还有手形的银片饰物。银针囊外壳的六个棱面上,间隔铸有持荷童子和海东青图案一周,上下方各铸有回纹一周。持荷童子、海东青纹饰铸出后(见图 6) ,又用刻刀进行了精雕细刻。持荷童子的面形浑圆,眉目清宋史卷 197兵志 。 辽史卷 4地理志

9、。 东都事略卷 127西夏传 。 - 164 - 秀,微带笑容,秃头憨脑;持荷童子一手跃过头顶握莲茎,莲花也掠过头顶,一手很自然的抬于胸前,袒胸露腹,双脚立于荷叶之上。持荷童子的铸、雕刻形式介于浅浮雕与高浮雕之间,手法简洁明快,着刀不多。憨态欲动。细部运用传统的阴刻手法,有些略作刻画,有些细密,具有装饰性。这也正是西夏工匠的高明之处。海东青的形象设计奇特,纹饰清晰、粗犷、民族特色非常的浓厚。海东青用于协助狩猎,自然成为西夏工艺品图案中取材的主要对象,而持荷童子题材的流行深受佛教关于莲花生子传说的影响,同时也是西夏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银针囊虽然在有关西夏的附传中没有记载,但它也是西夏党项游牧民族

10、腰间不可缺少的挂件之一。 6、雕花扁壶(甲囊壶)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国主李元昊每次出兵打仗以前,一定要率领各部落首领打猎,有获就环坐在一起,割肉而食,开怀畅饮,边饮酒边议事。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酒是必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盛酒的容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盛酒的容器还经常悬挂在腰间的。 在李范文先生编著的夏汉字典中就收录有“鱼鳖有水,不乐高堂”和“酒食甲囊”等词语和谚语。“甲” , “龟也,龟甲形” ,西夏音“连塞” ; “囊” , “囊者袋囊也,用袋也;袋者连袋也,盛袋也,串者串也。连袋串也” ,西夏音“罨” 。不难理解, “甲囊”在西夏是一种龟甲形的装酒或装水的容器。在海原西夏遗址出土的众

11、多瓷器当中,有一种被专家称之为“扁壶”的瓷器,其造型、种类、大小、形状形似龟鳖,扁平壮,背部(即正面)雕刻牡丹花,腹部仅施半釉露胎,大者可达 40 厘米左右,小者仅有 10 厘米,大者腹、背各有一圈足,小者背部有圈足、腹部有一凹形的圈足或者没有圈足。这种扁壶就是摹仿党项族人所使用的古朴典雅庄重而又实用的皮囊式壶“甲囊”壶,可装酒、装水。这种形似龟甲扁平壮的壶,大者,最适合在安放于马背、骆驼背上,小者,可携带在腰间,故这种容器是西夏党项族人出行、守猎、游牧时必备的携带的主要容器。 综上所列举的西夏人腰间的挂件,其造型质朴、自然,不失西夏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个性特点,从中能够透视出西夏王国的社会习

12、俗和浓厚独特的文化风貌。也足能反映西夏民族习俗生活的一个侧面,但为中华民族文化又增添了一些色彩。 二 西夏彩陶俑是以何人做模特制作的探讨 中国文物报2000 年 10 月 1 日第 4 版,刊登了笔者的西夏彩陶俑的发式一文。此西夏彩陶俑(见图 8)如此狰狞可畏的面目是以何人做模特而制作的呢?乃是一大之谜!近日笔者在翻阅敦煌西夏壁画时终于有了答案。 此西夏彩陶俑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夏遗址中出土的,就是这件西夏彩陶俑虽然下身已残,但其衣着外貌甚为奇特,颇为珍罕。 此西夏彩陶俑残高 10.5 厘米,据估算总高约在 25 厘米左右,红陶质,彩绘,腹空,为模型制作。其发式奇特,为髡顶,头部左右两侧

13、有规则地各留一撮发,涂成绯红色,右侧一撮发已失,但痕迹依晰可见。陶俑眉毛粗浓,眉飞色舞,大眼深陷,眼珠突出,鼻孔随狞獠的大口上张。上身裸露,肩部披着紫色云肩,四肢呈手舞足蹈之态,大腹凸出,裸腹,露脐,胸肌突起,充满幽默感。此俑造型简练夸张,形象朴实,- 165 - 别有韵致。 古代民族如契丹、 女真、 蒙古、 畏兀尔人等全无此种发式, 只有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西夏木板画 驮手图 、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马术、马球”段中有大体一致的发式。元以前的艺术家对这种发式并不陌生,最早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654684 年)墓葬壁画客使图里,画中的那位两鬓留有发的老者就是代表党项族的一支来长安进贡的;还是党

14、项族的一支,曾在宋初到开封礼佛,北宋初画院画家赵光辅蛮王礼佛图形象记录了这一佛教盛事,画中人物留有同样的发式。由此可见,此俑的发式应该非党项族莫属。党项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马背民族,西夏景宗皇帝李元昊(10041048 年)是立国之君和西夏文化的开拓者,他不仅命人创制西夏文,而且钦定了党项族人的发式。西夏立国前,境内尚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突厥、回鹘、鲜卑族等,发式尚未统一。李元昊立国后“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及令国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 ”秃发不仅是为了区别族属,也是西夏臣民的标志。这件陶俑形象地展示了西夏人的发式和服饰。 陶俑的形象,则是以孙悟空之容貌做模特制作的。据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第

15、三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见图 9) ,图右面的一人是玄奘(600664 年) ,俗称唐僧,统称三藏法师。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于贞观三年(629 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从师受学,游历天竺各地,历时17 年,贞观十九年(645 年)回到长安。从事佛经译述,并与辩机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而图左的一人,众所周知是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孙悟空。孙悟空其实是文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其真名应为“悟空” 。悟空,俗姓车,名奉朝,

16、京兆云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人。其祖先为北魏拓拔氏贵族,鲜卑人,是建立北魏政权(386556 年)拓拔跬的后裔。后来建立西夏(10381227 年)的党项族也属鲜卑拓拔氏。悟空其原是唐朝的一名下级官员,天宝十年(755 年)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因病不能随团回国,遂留居犍陀罗国,出家为僧,法号法界。后因思念家乡父母,焚灼其心,遂决心回国。其师赐佛经三本,佛牙一颗。经天山南路至北庭,再由回鹘路,于贞元六年(790 年)回到上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唐朝政府将他安置在章敬寺,又赐法号为“悟空” 。此西夏壁画中所绘悟空之容貌为:眉毛粗浓,眉飞色舞,大眼深陷,眼珠突出,鼻孔也随其狞獠的大口上张;四肢呈手舞足蹈之态,充满幽默感;造型也简练夸张,形象朴实,别有韵致,与西夏彩陶俑之容貌史出一辙。不难看出,这件西夏彩陶俑就是以其悟空之容貌做模特制作的,看来悟空之形象已深深的扎在西夏党项族人的心目中了,因此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