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导学稿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3158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蝈蝈》导学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绿色蝈蝈》导学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绿色蝈蝈》导学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绿色蝈蝈》导学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绿色蝈蝈》导学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蝈蝈》导学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蝈蝈》导学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蕲春县芝麻山中学语文学科导学稿分册: 七上 单元: 四 18绿色蝈蝈 主备教师:邓诚学 习 目 标1、通览全文,了解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及生活习惯。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生动说明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拟人手法写小品文的生动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在文中隐含的特殊感情,揣摩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称呼的用意。 5、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一、课前预习导学 1、资料助读 预习激趣(猜谜语)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 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 ) 白天草

2、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 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 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 ) 作者作品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 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 19 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 年开始著作 昆虫记 ,1880 年后的 35 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 年 11 月 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 翻译成 50 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

3、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 、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些称号, 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题目解说 绿色蝈蝈是科学随笔或科学小品文,既有科学性又有很强的文学色彩,题目指出了 说明对象。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 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 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

4、科学知识。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 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 篝( )火 喧( )嚣( ) 喑( )哑 篡( )夺 吮( )取 静谧( ) 哀号( ) 狩( )猎 劫掠( ) 窸( )窣( ) 大颚( ) 嗉( )囊3、文章概括要点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寻找法(直接在段中寻找中心句或中心词) ;二是取舍2法(留取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 ;三是归并法(把无主次之分的几个意思归纳合并起来) 。请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通过阅读全文,你读到了

5、一只什么样的蝈蝈?从哪里读到的?(要求:言之有据)句式:我读到了一只 的蝈蝈。答: 根据各自然段的内容,可将全文划分为几层?概括要点。答: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二、课堂研讨展示 预习反馈预习反馈 1. 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学生们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在阅读 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验对预习作业的答案,做错的同学要向做对的同学请教,做对的同 学要认真讲解。 合作研讨合作研讨 1、本文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 知识。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

6、一方面? 答: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答: 课堂展示课堂展示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在 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下列活动: 活动一:品文 课文与下面这段短文比较,你喜欢哪种语言风格?为什么? 蝈蝈儿:昆虫的一种,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善于跳跃,雄性能发出独 特的声音,叫声各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花果,也会捕食小昆虫。人工饲养容易, 食性很杂,素食吃植物的嫩叶和花,荤食可用蛋黄、肉泥、肝粉

7、等混合喂养。有的地区称 叫哥哥。 活动二:练笔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 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 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三、课内训练巩固 1文学常识填空。绿色蝈蝈选自 国昆虫学家 所写的 ,此书与其他同类型的 书相比,主要特点有 。3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 。 A打扰 B扰乱 C打搅 D搅乱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 了你的名声! A篡夺 B夺取 C争夺 D掠夺 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 了。

8、 A宽厚 B宽大 C纵容 D宽容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的文章叫说明文。 ( ) (2) 绿色蝈蝈采用平实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 (3)蝈蝈和螳螂一样,都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 ) (4) 绿色蝈蝈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 ) 4.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 (2)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 (3)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

9、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 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至 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例如有些红蚁专门吞食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 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 60 种以上。在我国 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 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的

10、影 响方面等进行研究。 这段文字说明了蚂蚁与人类是怎样的关系?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6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 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 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 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 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

11、的。虽然在 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 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 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 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原文回答) 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用“” ) 语段中的“艺术家” “音乐会” “乐段”分别指什么? 答: 4给这段文字拟个标题。 答: 四、课后反思质疑 1.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将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

12、热爱,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再就是运用了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要想一想: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 动、活泼呢?2.学(教)后记:五、课外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和俗语的含义。 蝇头小利: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螳臂当车: 蜻蜓点水: 噤若寒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热锅上的蚂蚁: 一条线拴两蚂蚱: 积累下列与动物有关的诗句。 倚杖柴门外,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 行到中庭数花朵, 。 (刘禹锡春词 ) 银烛秋光冷画屏, 。(杜牧秋夕)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思考题: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楚军大败,一直退到乌江边。正 当项羽要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突然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