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22155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2017年9月6日星期三文摘有人问倪匡:“你花养得这么好, 有何 秘诀? ”“多买。 ” 倪匡的答案简洁明了。“多 买” , 这两个字包含了多少不幸早逝的草木 的冤魂! 但也正是靠这 “二字真经” 壮胆, 我 去年冬天又买了一颗多肉。 毕竟是 “摧花辣 手” , 气场就是强大, 这颗多肉到了我手, 就 一天不如一天, 气息奄奄, 半死不活。 直到 今年春天, 有一天我忽然心血来潮, 给它浇 了几次水, 没想到竟然活过来了, 原来皱巴 巴的 “肉” 突然饱满起来, 鲜翠欲滴, 真是好 神奇! 我高兴地看了又看。 杜甫的 “北征” , 不仅艰苦, 而且惊险。 “猛虎立我前, 苍崖吼时裂” ,“

2、猛虎” 不是比 喻 “苍崖” 蹲踞之状, 而是真的老虎。 就在如 此万般困苦之中, 山间的草木给了杜甫以 安慰,“青云动高兴, 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 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 或黑如点 漆。 雨露之所濡, 甘苦齐结实” 。 但愉悦之 余, 杜甫很快有了感伤:“缅思桃源内, 益叹 身世拙。 ” 自然界里只要是雨露所沾润的树 木, 无论是甜是苦, 都结了果实, 而老杜我 年近半百, 却依然毫无成就。 唉, 真正的伟 大者, 往往不自知其伟大。 杜先生你所结的 果实, 比大多数人都更大更甜。 草木和人一样, 都是 “偶在” , 都是 “被 抛” 。 有幸者遇上 “养花达人” , 开花结果,

3、让自己的基因 (包括智慧成果) 流传后世。 但这是少数。 人需要向草木学习的是: 它 们只要遇到阳光和雨露, 总是一点也不浪 费, 把每一寸阳光和每一滴雨露都用到极 致, 以完成这难得的存在。 ( 摘自 检察日报 2017年6月15日 )郑海啸向草木学习以 “厚德载物” 为代表的人格塑造大学 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 ” 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塑造 的内容非常丰富, 诸如 “克己复礼”“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博文约礼” 等, 均要求人们 不断向君子和圣贤的境界努力。 这样的文 化基因造就了自强不息、 勤劳勇敢的中国 人民, 这正是我们今天引以为豪、 由以自信 的文化资源。

4、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易经象传 有 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 古人取法自然, 仰望天 空, 天体运行不息, 自然流转不止, 所以倡 导人们效法天道的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同 样, 大地的坦荡宽厚、 容载万物, 又启示我 们要不断修养道德、 涵养品性, 使自己的内 心充实、 境界扩展。 自强不息包含着刚健有为之意, 它强 调主动性, 并启迪我们: 不论顺境还是逆 境, 都要发奋有为。 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 将至。 ” ( 论语述而 ) 司马迁云:“西伯拘 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 屈原放逐, 乃

5、赋 离骚 ; 左丘失明, 厥有 国语 ; 孙子 膑脚,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 三百篇, 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这些均反映了中 华文化孕育下的中国人拥有坚韧不拔、 自 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自省。 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儿女, 使我 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但又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妄自尊大, 要时刻保持自省的态度。 孔 子云,“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 ) , 就是要求我们不断自省。 看到有德行的人, 要努力向对方看齐; 看到 没有德行的人, 要在内心反省, 自己是不是 也有同样的缺点。 一个人要有自省的能力 才能进步, 一个

6、民族要有自省的能力才能 推陈出新。 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 出明确要求,“必须加强自律、 慎独慎微” , 要 “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 ,“陶冶 道德情操,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 这一 要求与中国的自省传统一脉相承。 不动心。“不动心” 就是内心不被外物 所役, 保持自己的操守,“富贵不能淫, 贫贱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不动心” 是人内心 成熟和内在力量的表现, 也是需要修养锻 炼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在传统文化的传 承发展进程中,“不动心” 赋予我们的是一 种意志的坚定、 眼界的高远、 内心的通达。 面对各种遭遇、 各种选择, 我们要做到不忘 初心, 坚定自己的操

7、守。 今天, 我们依然要 继承传统, 不论是 “三严三实” 的作风建设, 还是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 , 都要求我们修 身养德, 不断塑造自我, 从而达到 “不动心” 的境界。以 “修己安人” 为代表的群己关系修己, 即自我涵养; 安人, 即社会整体 的稳定和发展。 传统文化以修身为起点, 最 终指向的是他人、 社会、 国家。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要特征,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 易传文言 提出 “与天 地合其德” ; 孔子讲 “五十而知天命” ; 孟子 讲 “尽心知性知天” 。 儒家指出, 天的道德属 性包含在人性之中, 天则和人德是统一的。 从道

8、家的角度来看, 老子所云 “人法地,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指出天人同源; 庄子则追求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 一” 的境界。 可见在这一观念上, 儒道的价 值取向是一致的, 都强调天人相通、 万物同 根。“天人合一” 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 从事 物的本性出发, 顺应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 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 互 相作用的, 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 整自己的言行, 由此实现和谐相处。 “和” 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 “和” 的 观念, 如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 国语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中庸 ) 。 长久以来, “和” 的理念在人

9、与人相处和社会安定方面 发挥着巨大作用。“和” 体现着包容的胸怀、 开放的精神,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中国人提 倡 “以和为贵” , 从而达到群体融洽、 社会和 谐的理想境界。 自古至今,“和” 已经成为中 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 小到家庭, 中 国人追求家和万事兴; 大到天下, 我们期望 协和万邦。 由此可见 “和” 理念发挥的强大 凝聚作用。以 “博施济众” 为代表的家国情怀群己关系的发展, 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意 识。 我们固然应该独善其身, 但更应该兼济 天下。 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的孕育下, 我国 形成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 即 “博施济众” 的家国情怀。

10、 忧患意识。 所谓 “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 亡, 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周易系辞下传 ) , 强调的是一种生存状 态, 即在生活安逸、 平顺的境遇下依然保持 一定的忧患防范意识。 对于个人的事业和生 活, 我们要有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的意识。 同 时, 放眼国家, 我国的安全环境仍然复杂多 变, 所以我们更要人人保持忧患意识。 大同兼济。 孔子对于 “博施济众” 有着 很高的评价和期许, 它体现了儒家大同兼 济的理念。 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 公, 礼记 云:“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公” 是民众、 是社会、 是国家, 是无私、 是公 平。 在今天,“公” 这

11、个观念还可以融入丰富 的现代文明元素, 如公德、 公正、 公心。 当 前, 公平正义已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 诉求,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当前, 公正已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 一,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 成部分, 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是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从个人修为, 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再到 胸怀天下、 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都散发着 智慧的光芒。 文化自信是社会、 国家乃至整 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文化自信的充实来 源, 它为个人成长、 社会进步、 国家强大提

12、供了思想浸润和动力支持, 更为社会制度、 国家政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方向指引。 (摘自 人民论坛 2017年8月上)谢伟铭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第967期本版主办: 文艺部今日责编: 董少斌王鄱编排设计: 王莉联系电话: 0931-8159130邮箱: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 孩子 有自己的个性, 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 家长 就算有一肚子正确的三观、 先进的知识, 有 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 在我看来, 古人在 这方面的困惑, 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 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 密的。 陈亢听说孔子 “远其子” , 不怎么搭理孔 鲤, 就佩服得不得了, 说君子就该这样。 我翻 过一些这些君

13、子们留下的家训, 有没有道理 我不敢说, 但它们的风格让我想起一个人, 围城 里方鸿渐的爸爸。 方遁翁不放过任何 一次训诫儿子的机会, 格言警句随时处于井 喷状态。 可惜方鸿渐不太愿意听。 我就不信方 鸿渐受不了的东西, 古代的孩子会欢喜受用。 我总怀疑这些家训是一种表演性的东 西, 仪式感大于内容。 倒是乱世时的一些家 训, 顾不上太多粉饰, 反而能看出一些真实 情形。 比如嵇康的 家诫 , 就非常诚恳。 嵇康 这个人洒脱而骄傲, 他看见不喜欢的人, 断 然不肯敷衍, 也正因为这个性格, 才招来了 杀身之祸。 可他在 家诫 里却处处教导孩子要随和, 要圆滑。 鲁迅总结过嵇康的这个家 诫, 大

14、致是这样子的:“有一条是长官处不可 常去, 亦不可住宿; 长官送人们出来时, 你不 要在后面, 因为恐怕将来长官惩办坏人时, 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 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 候有人争论, 你可立刻走开, 免得在旁批评, 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 不批评则不像 样, 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 不免受一方见 怪。 还有人要你饮酒, 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 决地推辞, 必须和和气气地拿着杯子。 ” 说起来真是很庸俗, 但是做家长的也 可以理解: 我不希望你特立独行, 也不盼望 你出类拔萃, 我只希望你快快乐乐, 庸俗而 安全地过一辈子。 你可能不赞同嵇康的说法, 但总该能体会到那份真实的父母之心。 可惜儿子嵇

15、绍偏偏不吃这一套。 嵇康 说不要参加别人的争论, 可嵇绍最喜欢品 评是非。晋书嵇绍传 里有一多半篇幅都 是他在讲这不对、 那不对。 嵇绍参加过一次 宴会, 权倾天下的齐王冏听说嵇绍擅长弹 琴, 就请他给大家弹一曲琴。 按照父亲的教 诲, 就算不愿意弹, 也应该和和气气拿着琴 拨弄两下嘛。 可是嵇绍不但不弹, 反而拿起 大道理把齐王冏数落了一番, 弄得对方 “大 惭” 。 最后嵇绍为了保护晋惠帝而死。 嵇康 的一篇 家诫 竟是白写了。 现代的父母如果回到古代乱世, 会写 出什么样的家训呢? 方遁翁体显得太高调而不切实际, 嵇康体又显得有点过于三观 不正, 我猜想他们写出来的, 多半会是 颜 氏家

16、训 那样的东西。 颜之推生活在乱世, 有过险些杀身的经历, 所以家训极少唱高 调, 排比句也少。 但是他又不肯像嵇康说得 那么俗气, 还是想给孩子留下一点理想和 信念的空间, 所以竭力在三观和安全之间 做平衡。 就像他说,“生不可不惜, 不可苟 惜” , 既怕孩子良心变坏, 又怕孩子良心太 好, 有点像现代家长 “摔倒的老人不可不 扶, 不可瞎扶” 的左右为难。 现代年轻人喜欢说代沟, 其实古代一 样有代沟。 颜之推辛苦写 家训 的时候, 大约以为有了这些处世技巧, 就算在乱世 也足以活命存身, 可他哪里能想到儿子会 面临一个人吃人的时代呢? 方遁翁可以恨 儿子不虚心受教, 嵇康可以恨儿子叛逆, 颜之推恨的却只能是时代的变迁。 这样说 起来, 他们面临的困惑和现代家长也是相 差无几。 (摘自 财新周刊 2017年第16期)押沙龙古代的家训1996年夏天的一个黄昏, 我刚回家, 妈妈 就急急地告诉我, 有一个家乡人打来电话, 她 却猜不出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