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1039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 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 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 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 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 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

2、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 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 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 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 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 要) ,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

3、自尊的需要)未 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 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 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 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 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 早由班杜拉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

4、: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 不确切。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 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 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5)影响 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 4)情绪唤醒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成就动机

5、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 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如套圈(麦克利兰) 。解决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所获得的自豪感比解决一个容易任务所获 得的自豪感体验更强烈;在完成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难任务 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要强。 (阿特金森) (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 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 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

6、 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 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增强了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 力,因此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 归因。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因而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 的努力,于是导致了又一次失败。不断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将 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任务简单。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 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成功了,他们

7、不会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 去避免失败。 第三节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1、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2、学校 教育;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二)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习需要的培养:(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 的社会意义。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二) 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

8、的学习 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 积极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 导,发展学习兴趣。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 10、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

9、件相等时,个人竞 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 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 (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 励。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2、要注 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应按(1)能力分 组(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一)作用: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奖励过多也有负面 作用。批评更不宜过多,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能取得一定好的效 果。对学生有促进

10、作用,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 (二)应注意的问题:1、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另外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一)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二)反馈的原则:1、学 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如作文只指优良等,不如用眉批、评语 等形成指出优点及不足。 四、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学生在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

11、结 果寻找一些原因,如“这次成绩好是因为我非常努力”“这次是运气不好”等。对学习结果的 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 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因此 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因此因此,教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 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 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 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自我 概念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因而失败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任 务,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慎重地对学生作出评价,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