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平川,跨上高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04182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过平川,跨上高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越过平川,跨上高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过平川,跨上高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ANGFANGDAILY廊 桥6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值班主任: 孟德明/责任编辑: 金子龙 美术编辑: 赵敏伊/电子邮箱: 普洱有澜沧, 澜沧有景迈山, 景迈 山有翁基寨, 氤氲的草木之香, 把它们 像茶饼样紧实地包裹在一起。 深秋时 节,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在云南普 洱市举行, 借着全国百名文化记者助力 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签名, 以及攻 坚深度采访活动, 我得以跨出平原, 走 进寂静得只闻树叶风声的翁基一 个高远的布朗人山寨。 那晚在宾馆, 已是夜深, 当地一位 陪同的县领导遇到我们几人, 问是否有 兴致出去喝茶。 我当然不想这样的时光 完全被睡眠挤占, 便跟着感觉走,

2、 撒开 梦的手, 随同他乘车三转两转到了这个 不远的寨子。 布朗族女主人叫而肯, 年仅22岁, 黝黑的脸庞闪着青春的亮光。 她已成 家, 就嫁到本寨, 和丈夫在寨上经营茶 店。 翁基寨有的是茶园, 漫山遍坡有绿 处皆是。 在云贵高原, 险峻的山坡虽说 费些脚力、 赔些辛劳, 却也蕴含着巨大 的资源与财富。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就为 我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试想想, 如果 把这里高入云的坡坡坎坎像熨斗那样 熨平, 该是造物主额外赐予我们多大面 积的土地吧。 而肯一家五口人, 有60多亩茶林, 种茶、 采茶、 做茶、 销茶, 足够她年复一年的忙活。 布朗人从来不去砍伐茶树, 她家的茶树从几十年到千八百

3、年都有, 全是祖辈留下来的。 如此说, 她植下的 茶, 需几十年以后的子孙受益了。 布朗 人先祖帕艾冷遗言这样说,“我给你们 留下牛马, 怕遇到灾害死掉; 给你们留 下金银, 怕你们有一天会用光; 只有给 你们留下茶树, 子孙后代才会吃不完用 不完。 ” 茶是布朗人的命根子, 是世世代 代融入血脉里的生计。 我们眼前的这位 帕艾冷后人而肯, 用手指指窗外, 微笑 着说:“我们的生活除了茶, 还是茶” 。 简 朴的话语从她嘴里说出, 我倒觉得颇有 几分诗意。 借着微弱的光亮, 窗外几株 芭蕉正摆动着硕大的扇面; 一阵风拂 过, 送来缕缕令人神怡的清凉。 景迈山上有四个布朗人的寨子, 翁 基是最具

4、代表性的一个。 次日白天, 这 里下起淅沥沥的小雨, 落到脸上有种湿 凉的感觉, 我不想打开手里的雨伞, 而 是任由点点滴滴的雨丝洒下, 入襟入 怀。 安静的寨子, 狭窄的石子路, 偶有几 只母鸡随意地在地上觅食。 巷子幽深处 是一棵苍劲的榕树, 根脉像筋骨样扎进 每个角落, 气根丝丝垂下, 几欲够到地 面。 街头随处可见生长着的铁皮石斛, 由于潮湿, 只需把幼苗插进墙缝、 树杈, 再涂上一把泥就成了一抹新绿, 既有日后的收成, 也构成很好的景致。 出于好 奇, 征得主人同意, 我讨要一棵带回, 想 借着北方水的滋润让它生长下来, 做个 盆景。 无奈栽上时间不长, 它的叶子便 脱落了。 高原的

5、景色只属于高原。 布朗人的房屋是纯木料建成, 学名 叫干栏式。 粗大的木柱支撑, 然后上下 左右搭上木板, 就成了木屋, 地下养猪 或放置杂物, 上面住人。 寨子没有专业 搞建筑的施工队, 造屋都是你帮我, 我 帮你, 日子便在这样的互帮互助里度 过。 盖房是件大计, 马虎不得, 事前要由 德高望重的老人念经, 在东北方向的神 柱包上白布, 插上纸花棍和蜂蜡, 然后 一阵高喊宣布开工。 寨上人分工合作, 欢声笑语里六七天就可完活。 房主人一 脸喜色, 杀鸡宰鹅, 从屋顶撒下糯米粑 粑、 糖果, 象征福从天降。 接着, 大家动 手帮助把火种、 谷种、 劳动工具和生活 用品搬进新房。 晚上, 主人

6、设宴款待大 家, 唱着跳着, 其乐融融。 翁基寨坐落在高高的景迈山一角, 有80户380口人, 是布朗族生态文化保 留最为完整的, 可谓因袭了原汁原味,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处在一片幽静安 详中。 寨子人秉持着质朴的生活方式, 各家没有院门, 字典里也没有 “闭户” 这 个词汇。 在缓坡的街道行走, 可以走入 任何一家。 此时此刻, 我的脚步不由得 变轻了, 生怕打破原本的静谧。 我们生 活在一个防范的世界, 过马路, 闭门户, 外出, 总是处处陪着小心。 以我的经验, 在所谓的现代文明面前, 古寨的风景与 安逸也是脆弱的, 是需要呵护的, 它永 远属于这片土地, 不能受到些许袭扰。 而肯

7、家偌大的屋子, 摆满了各式各 样的茶饼。 祖上留下的茶园, 在而肯家 由种到收, 经历着一个完整的过程, 她 能与每片叶子对语, 感知它们的独特表 达。 此时是秋天, 那些树上鲜嫩的叶子 被加工打包后, 变得它们安静下来, 茶 叶对于这样的等待有着足够的耐心, 少 则一年, 多则十几年。 它们需要一杯热 水重新唤醒, 进而照亮人们的生活。 在 期待里, 我们首先品尝了一种 “螃蟹 脚” 。 白天在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区, 我们 只在那株1200年的茶树上见到一枚螃 蟹脚, 当地人介绍, 这种螃蟹脚只有在百年以上的茶树上才会生长, 所以产量 极小。 而肯慢慢打开一个纸袋, 在底部 便是这种放干的小巧

8、尤物, 挨挨挤挤, 亲亲密密的。 她用夹子取出一些, 放进 玻璃杯冲泡。 看着它在水里一阵摆舞翻 腾, 渐渐舒展开来, 我们闻着那淡淡的 清香, 久久舍不得入口。 而一杯下肚后, 便觉清爽起来, 甘冽绵长的味道在齿颊 环绕。 我们正想品尝她制的普洱新茶, 主人而肯又取出一包茶花, 微笑示意: 这可是古茶树茶花, 别处买不到的。 就 见洁白的茶花在水的浸润下舒展开来, 未尝到口, 便已清香入鼻了。 一枚茶花 从孕育到开放, 走到我们面前, 都要超 过一个人的寿命年限, 它带着从前的密 码, 期待我们研读。 唐代茶仙卢仝在 走笔谢孟谏议寄 新茶 里流露着他得到新茶时的那份感 念, 说品茶有七大妙处

9、, 我更喜欢 “三碗 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和 “五碗肌骨 清” 这两条, 神清气爽中就有了诗意, 有 了我们向往的远方。 我似乎忘记了茶有 提神醒脑的作用, 接下来又是一盏加一 盏的品茗, 尝到了而肯家新压制的生 普, 果然味道浓郁, 回甘久远, 沁人心 脾。 回到宾馆, 我却再也没有成眠。 干 脆, 任由头脑清醒着, 呼吸的空气如此 清新, 不觉中已见山边曙色。 口里竟涌 出些个诗句来 从冀中平原到云贵 高原 : 自普洱喝到普洱 自澜沧看到澜沧江 隔着一杯茶的距离 只是, 一定要兑着景迈山的泉水 自然, 还要染上高原的阳光从一株茶到一杯茶 我不由得放慢脚步 试图靠近 一座古寨, 它的

10、安静 不眠的夜晚 我把一天折算出两日 白天看到的景色 夜晚守时走进我的想象且作深呼吸, 听听远处的声音 假以时日, 高原古寨, 终将不忘越过平川, 跨上高原, 有个翁基寨孟德明三、抗日自卫会深入津西 在王庆坨、 东沽港一带, 活跃着群众 抗日武装 “十一队” , 队长是徐立树。 “七七事变” 前后, 日军有两个宣务 班, 到津西宣传 “大东亚共荣圈”“中日友 好” 等, 可是军队一出动就是烧杀抢, 王庆 坨、 东沽港几次被烧杀, 究竟杀死多少人, 弄不清了。 国民党的县长为了阻止日军追 击, 号召大家扒铁路, 徐立树也参加了。 可 是县长逃跑了, 剩下无依无靠的老百姓。 在这种情况下, 徐立树

11、在东沽港成立了自 卫队, 保卫周围的村子不受日军、 伪军、 土 匪的骚扰。 徐立树的队伍来源有两支, 一是马道 口村民团, 二是陶河村民团。 还有二十六 支队的部分人员。 这支队伍活动于津保公 路两侧的村庄, 进行抗日宣传, 打击汉奸 特务, 四个多月时间, 发展到四百多人, 队 伍改称 “抗日自卫大队” , 徐立树任大队 长, 吴淮之任副大队长。 1937年10月, 曾 去攻打王庆坨敌人据点, 当时我军装备 差, 中队虽有一门小炮, 但由于炮弹是通 过内线从天津敌人那里买来的, 结果打在 敌人岗楼上不爆炸, 加之我军是新组织起 来的, 只有消灭敌人的勇气, 缺乏实际战斗经验, 因攻打时间较长

12、, 王庆坨的敌人 邀来杨柳青敌人, 一齐出动, 我军遭受很 大损失。 因为距离天津最近, 徐立树的队伍成 为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 “华北人民抗日 自卫会”争取的目标。 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派安玉树、郭 端、王同安、李公侠到东沽港,讲抗日 救亡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抗日,一致 对外。 安玉树是王庆坨三河曾人, 熟悉这一 带情况, 能够出谋划策、 指导队伍的发展。 郭端是个女同志, 上海人, 夫妻二人来到 天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善于宣传, 人称 她 “大老郭” , 霸县东部地区早期发展的党 员, 许多是她发展的。 王同安是个大学生, 东北人, 知识分子, 人称 “王眼镜” 。 李公侠 是霸县樊李杨村

13、人, 1935年就在天津市党 特科工作, 多次回老家组织进步青年传播 革命思想, 进行党的秘密活动。“七七事 变” 后, 李公侠还组织了家乡的抗日游击 队。 不过在徐立树的眼里, 魏大光是个 “土匪” 。 所以互相有戒备心理, 守着自己 的地盘。 八大队向他们要粮, 他们不敢不给, 因为实力不如魏大光, 惹不起。 后来通 过打交道, 发现都是抗日的队伍, 彼此联 系紧密起来, 交了朋友。 安玉树、 王同安等人很快又进入了魏 大光的队伍。 早在天津避难时, 魏大光就 受到了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对 共产党全民抗战的主张非常拥护, 安玉树 等人一来, 正合魏大光的意, 立即接受了 华北人民

14、抗日自卫会的领导。 魏大光受命, 团结津西十几股抗日武 装, 组成一支联合抗日队伍。 李公侠是1931年在天津参加革命的, 1935年入党, 西安事变后回老家, 与组织 失去联系。 在家乡组织了抗日游击队。 1938年重新入党。 与李公侠一起拉队伍的都是樊李杨 村、寨上村、策城村的亲戚朋友、青年 学生,由李公侠和翟仰之挑头。李与翟 都是本村学堂的教员。李带着他的两个 弟弟,翟带着他的两个侄子、表弟,还 有族叔,随八大队去永清南关打汉奸。 随后,青年学生四五十人陆续参加队 伍。 这一年,翟仰之已经41岁,看上去 很老成了。翟生于读书世家,23岁时在北京陆军讲武堂当军需,25岁在北京故 宫护军管理

15、处当书记官,26岁在京师警 察厅当科员。31岁这年,翟仰之的四哥 翟缉卿在直鲁联军第16旅当旅参谋长, 翟仰之被四哥邀请,去当书记官。第16 旅扩编成军以后,他还当书记官。第二 年,直鲁联军被白崇禧缴械解散,翟仰 之兄弟二人回家。 1938年初,李公侠和翟仰之的游击 队并入八大队的行列,归魏大光统一指 挥。李公侠配合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 在八大队内部工作。翟仰之给魏大光当 参谋。 有一天,魏大光突然问翟仰之: “翟 先生,你说,咱们这部分力量怎样才能 存在下去,成为正规部队打日本? ” 翟仰之回答了一句笑话: “非留胡子 的不可! ” “留胡子的人? ”魏大光不懂。 翟仰之没解释,给他个闷葫芦

16、猜。 隔几天,魏大光又问了两次留胡子 是怎么回事,翟仰之还是不挑明,笑笑 就过去。 这段时间,华北人民自卫会的同志 秘密来到堂二里,不断与魏大光等少数几个人探讨、协商,改编工作已经有了 眉目。翟仰之也感觉出魏大光从里到外 的变化。 魏大光看四外没人,捅捅翟仰之 说: “胡子就是这个吧。 ”用手比画了一 个“八”字。 翟仰之点点头。 魏大光说: “我琢磨了挺长时间,没 有八路军、共产党,我这一帮弟兄还是 一盘散沙,早晚叫日本吃了,根本打不 了日本。这可不是一般的打仗,是国家 对国家。不拧成一股绳不行。 ” 翟仰之说: “不这样,咱们不能在一 块干的。 ” 魏大光又告诉翟仰之: “从前,咱们 两个人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了解谁, 所以这话是轻易不能出口的。现在,你 我了解了,谁全知道谁的心思,才敢说 出来。不过,这套话出我的嘴,入你的 耳朵,千万不能向别人泄露。不然的 话,要是坏人知道了,我就一个脑袋, 对我大大不利。 ” 翟仰之成了魏大光的心腹。无论有 什么事情,魏大光都先找他商量,然后 再决定。住进城里多年, 我的心却时常游 走在北运河旁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