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588341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征求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修改意见的通知各市(州)、县(市、区)土肥站:我处组织专家制定了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经修改完善后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请组织土肥技术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修改意见请于 2011 年 9 月 19 日前将电子邮件返回。联系人:蒲波,028-85505256;赵燮京,13982255291邮箱:; 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DB/T 1ICS . .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 20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qu

2、ality rice field(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四四川川省省质质量量技技术术监监督督局局发发布布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目目 次次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0 前 言.1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规程.2 1 标准适用范围.2 2 引用文件.2 3 术语和定义.2 4 工程质量要求.2 5 工程规划.3 6 工程设计.5 7 工程施工.9 8 工程验收.12 9 后续工作 .13DB/T 1前 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 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燮京、周孝强、陈琦、蒲波、陈琨等。2中低

3、产田改造工程技术规程1 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标准农(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 建设等项目中有关中低产田的土壤改造与培肥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配套措施的质量、 成果审(鉴)定和验收。 2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 309

4、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 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 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3.1 中低产田 the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 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稻田。 3.2

5、 中低产田类型 the types of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具有 限制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稻田单位产量的各种障碍因素类型。 3.3 中低产田改造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通过工程、物理、 化学、生物等措施对中低产稻田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稻田基础地力与耕地综 合生产能力的过程。 4 4 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建设标准建设标准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造,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 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

6、产量高”的旱涝保收、高 产稳产农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4.1农田整治 4.1.1 一般农田整治 通过排三水(土壤渍水,地下或岩层水,地表水)与除四害(冷、烂、毒、串),冬水田与 下湿田改造后要达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变一熟为两熟、三熟。具体质量要求是: 沟深:外三沟(排水沟、灌溉沟、拦洪沟)内三沟(围边沟、十字沟、厢沟) 配套齐全。 排水沟深度80100cm,田内沟4050 cm。 田面平整:在作物收获后,分厢揭表土,挖高填低,尽可能不扰乱原来土层:平整底 土后,进行表土还原,田面平整度应达到3cm,田块成形,。3田埂牢固:土料筑埂,要分层碎细夯实,糊好田边,多犁多耙,夯实密度1.6

7、0g/cm3;土石结合埂,外侧用石料,内侧用土料,土料碎细后分层夯实,土石同步施 工,衔接牢固。做到田坎、沟埂坚实牢固,稳水保肥。 土壤肥沃: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建设措施,使土壤达到高产田肥力 等级。 设施配套:做到农田制口 (排水、灌水闸与放水口)、桥(人行桥)、涵、道路与林木(田 坎桑或沟边林) 等设施建设要与改造后的冬水田与下湿田配套。 4.1.2污染农田改造 污染农田改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改造措施。对有污染源的田块,必须切断与 清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 至允许范围内。 4.2 田间排灌渠系 4.2.1 田间排渠

8、 田间排渠与主要建筑物达到DL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 级标准。排水渠系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一遇。排水系统达到布局合理、排 水畅通的要求。 4.2.3 田间灌渠 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 田。在灌溉保证率P=75的条件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 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 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4.3 田间道路 4.3.1 机耕道: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

9、用技术条件。 4.3.2 生产路: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中4.3.2 生 产路章节有关内容。 4.4 地力建设 4.4.1 培肥措施:新改造的梯地当年1hm2应施用有机肥30t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 秸秆还田面积50%;土埂的生物护埂率60%。 4.4.2 肥力水平: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土壤肥力优于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 等级标准中稻田类型三级标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 4.4.3 抗旱能力: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 d 7d。 4.4.4 耕作改制: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

10、制、良法)配 套,改造区复种指数提高200%以上,良种推广面积达90%; 4.4.5 土地利用: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要85%。5 工程规划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田网”建设规划:开展耕地平整、土层增厚和田(地)型 调整,使地块规范,田型方正;二是“渠网”建设规划: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 提供充分水源保障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新建、改造提灌设施、 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统一的农田灌排能力;三是“路网”建 设规划: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生产路及其配套设施,与通乡、通村道路形成田间路 网。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

11、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四是地力建设规划:开展土4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提高农 田基础 5.1 准备工作 5.1.1 收集中低产田土改造区基本资料: 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 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农田基础设 施现状等。 坡耕地状况:坡度分布面积、土层厚度、土壤质地、pH值、水土流失量、土地综合生 产能力等。 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侵蚀图等资料。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

12、投资、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 5.1.2 规划仪器与资料准备 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 其它:影像设备、相关资料图件与记载、统计表格。 5.2 规划方法 中低产田土改造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 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察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要充分应用当地 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成果。 5.2.1 室内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及灌溉渠系分 布、道路分布、坡耕地和耕地利用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

13、定改造区工程范围、土地利 用方式、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田间灌排渠系布局等,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5.2.2 野外勘察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再到实地进行踏勘与座谈访问,广泛征求意见,对室内规划的成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 5.2.3 内业工作运用室内资料分析与野外勘察成果资料,在室内完成“三图、一书、一表” 。 “三图”:即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位置示意图、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规划图、中低产田土改造单体工程设计图;“一书”:即设计任务书;“一表”:即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概算表。 5.3 规划方案确定 经科学论证与反复比较论证后确定改造区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最优方案。 5.4农田整治措施规划对中低产稻田,应以原有田块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农田整治规划。平原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规划;丘陵区要集中成线,重点进行梯格化规划;山区要串点连线,重点进行梯田化规划,为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打下基础。5.4.1 旱地改水田对水源条件相对较好、地面坡度小、土层深厚的旱地,可改成水旱轮作田。旱地改水田要一次改平,种植几季旱粮,待地埂牢固、底土沉淀紧实后,再改成水田种植水稻。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