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8823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图一安龙D 1 4 1 M 1墓葬地理位置图浙 江 安 吉 龙 山 越 国 贵 族 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 江 安 吉 县 博 物 馆安吉县位于浙江北部,其西面与安徽省接壤,地形属浙西中山丘陵区。龙山在县城所在递铺镇的西北面约1 2公里处, 海拔高度3 7 8米,地属古城村。这里分布着一座战国两晋时期的古城址, 村因城而得名。 古城址在龙山北麓,龙山是城之南面的天然屏障。在龙山及其东南面一片的大小山顶、山脊和山麓岙地上,分布着数百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是一处规模较大、 分布密集的墓葬群, 有的墓葬规模宏大, 外围四周甚至还设置有隍壕。

2、本次发掘的这座墓葬位于龙山东麓的山脚平地, 编号安龙D 1 4 1 M 1, 其东南方约5 0 0米即为八亩墩、九亩墩这二座龙山古墓群中最大的墓葬 (图一)。墓葬封土东头约四分之一已被村民挖土烧砖破坏, 并遭到多次盗掘。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2 0 0 4年1 1月1 4日 2 0 0 5年1月1 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县博物馆共同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虽严重被盗, 遗留于墓内的随葬品寥寥无几, 但仍出土了龙形玉佩、 玉环、 玉扳指等珍贵文物, 特别是在墓葬封土之外, 还发现了一个专门用于陪葬的器物坑,出土一百多件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

3、结构发掘表明,这是一座带墓道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墓上堆筑有高大的封土,墓外设置有陪葬器物坑。封土墩长径约5 0、短径4 2、中心高达8米,规模巨大, 气势雄伟。从保存较好的西、 北两面观察, 封土呈覆斗状。封土堆筑表面1米左右厚的一层为较纯的黄泥, 结构显得比较松软。以下是不同色泽膏泥与黄泥掺和在一起的五花土, 土质纯净, 经过夯筑, 结构紧实。从封土剖面上观察到,墓坑以上封土具有 比 较 明 显 的 往 下 塌 陷 现象,表明当时墓内构筑有巨大的木椁墓室。墓坑呈长方形, 规模较大, 坐西朝东, 方向1 0 5度。由于土质较软, 挖坑时可能曾有坍塌, 坑口平面形状显得并不十分规整, 坑口长1

4、5 . 4、 宽7 . 2 7 . 6、 深1 1 . 5米。 坑壁陡直, 底部平整, 四壁可见清晰的工具加工痕迹。墓内原有棺椁, 但早已腐朽不存, 坑底留有二条垫置木椁的纵向枕木沟。 从填土平、 剖面上观察到,当时椁室的结构形态为横断面呈三角形的两面坡状, 椁外包裹有多层树皮, 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木椁形制相同, 木椁约长1 0 . 4、 宽4 . 2米。紧贴木椁的四周填筑白膏泥, 沿坑壁处填五花土, 墓坑底部统一铺垫有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木炭(图二、 图三; 彩版八,1 0)。墓坑东壁正中设有甬道与墓道, 挖入地下很浅,平面呈长条形, 底部略向坑内倾斜。 发掘前因窑厂取土已有破坏, 墓道残长9

5、 . 6、 宽3 . 3 3 . 4米。正中挖掘有一条排水沟, 沟宽0 . 4 4 0 . 5 6米、 深0 . 1 0 0 . 3 0米,沟底略微向外倾斜,并铺叠有好几层直径在1 0 2 0两 重 两 利文 明 重 光南 方 文 物2 0 0 830 5 0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1 2 9、7 2、9 8、1 5 3 .原始瓷杯3 0、3 1、3 7、3 8、4 1、4 4、9 5、9 9、1 2 9、1 5 4、1 5 6 .原始瓷器盖3 2、3 5 .原始瓷铃3 6、3 9、4 0、4 2、4 3、1 5 1 .原始瓷盂4 5、9 4 .原始瓷兽面纹鼎4

6、 6 5 0、6 8 7 1、8 5 8 9、9 1 9 3、1 0 4、1 5 5 .硬陶器盖5 1、6 3 6 7、7 3、7 4 .硬陶铃5 2 6 2、7 5 8 3、9 0 .原始瓷豆8 4、9 6、1 5 2、1 5 7 .麻布纹罐9 7、1 0 2 .泥质陶鼎1 0 0、1 0 1、1 0 6、1 1 0 1 1 2、1 1 5 1 2 1、1 2 6 1 2 8、1 3 0 1 3 5、1 3 7、1 3 8、1 4 5 .印纹硬陶坛1 0 3 .硬陶盘1 0 5、1 1 4、1 2 2、1 2 3、1 2 5、1 3 2、1 3 6、1 3 9 1 4 4、1 4 6 1 5

7、 0 .印纹硬陶瓮1 0 7、1 0 8 .硬陶盘1 0 9 .原始瓷钵1 1 3 .硬陶炉图五安龙D 1 4 1陪葬器物坑器物分布平面图 (1:4 0)图二安龙D 1 4 1 M 1平面图 (1:4 0)1、3、4、5、1 4 .陶瑗2 .原始瓷壁6、1 3 .玉环7、8 .龙形玉佩9 1 2 .绿松石环1 5、1 6、1 8 .陶纺轮1 7 .玉扳指1 9 .小玉饰2 0 9 5 .陶角形器9 6、9 7 .漆木甲厘米左右的块石用于向外沥水。墓道两侧各发现一排分布密集的柱洞,这些柱洞一直伸入坑内与木椁相连, 表明当时曾建有木结构的墓道与甬道。 墓道两侧柱洞发现时,平面上均见到内外两重不同的

8、填土圈, 外圈应是挖得较大的埋柱坑, 内圈则是木柱腐朽后的柱洞, 有的柱洞内还留有木头朽烂后的空间。 埋柱坑的平面形状有方形、 长方形、 圆形、 长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大小不一。柱洞的平面形状均为圆形, 直径8 1 0厘米不等, 大部分在1 0厘米左右, 表明当时所用木柱大小基本一致。 柱洞深一般在2 0厘米左右, 个别深达5 0厘米。 伸入墓坑内的甬道长1 . 9米, 两侧柱洞不见挖坑现象, 应是直接打入的, 清理时, 不少柱洞内还留有尚未完全朽烂的柱木。 甬道与墓道两侧柱洞的立面形状均呈向内倾斜状,据此可两 重 两 利文 明 重 光南方文物2 0 0 8年 第3期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图

9、三安龙D 1 4 1 M 1墓坑横剖面图 (1:4 0)图四安龙D 1 4 1 M 1墓道横剖面图 (1:4 0)0 5 1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以判定,木结构甬道与墓道的形制也是横断面呈三角形的两面斜坡状, 与木椁形状相一致(图四)。墓内遭现代严重盗掘, 有多个盗洞打入墓底, 墓底留有许多现代盗掘工具,随葬器物几乎被洗劫一空。 残存的主要器物有龙形玉佩、 玉环、 玉扳指、 原始瓷璧、 陶瑗、 以及7 0多件被盗墓者扰乱的陶质角形器,其中龙形玉佩等珍贵文物出土于盗墓者难以发现的枕木沟内。墓外设置有一个陪葬器物坑,位于墓葬左侧(北面)封土以外1 0 . 5米处,

10、 不被封土所覆盖。器物坑开口在表土层下, 挖坑很浅, 规模颇大, 平面呈长条形, 长达1 1、 宽3米, 深0 . 3 0米左右, 方向与墓葬完全一致。 由于距地表太浅, 坑内大部分器物已被扰乱破坏, 特别是前半部分, 被旁边的一座六朝时期砖室墓彻底扰乱, 器物均已无存。后半部残存原始瓷、印纹硬陶、 硬陶和泥质陶器共1 5 0多件, 器物排列紧密, 一些小件器往往是成叠成堆放置。 根据残存部位摆放的密集程度估计, 器物坑原存数量达数百件。 坑内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是一些瓮、 坛等大型盛储器, 和豆、 钵、 盂、 杯等类小型饮食器皿, 同时也有一部分仿青铜的盆、 盘、 炉等礼器和悬铃等乐器(图五;

11、彩版八,1 1)。 二.出土随葬器物( 一) 墓内出土随葬器物墓内出土残存器物9 7件(编号), 有玉石器、 陶瓷器和漆木器三类。其中以陶瓷器居多,而陶瓷器中, 主要为角形器。以下按质地介绍。1 .玉石器共1 0件, 器形有龙形玉佩、 玉环、 玉扳指、 小玉饰和绿松石环等。龙形玉佩2件。大小不一, 形状也不尽相同。M1:7, 玉呈鸡骨白色, 略带黄色土沁。器体扁薄, 个体较大。 龙体虬曲背高拱, 龙首侧向昂首张嘴, 短角,尾上卷, 颈和爪上立有2只小鸟, 拱背一侧有凤首,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两面身躯满饰卷云纹, 爪部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此佩不但体形较大,而且雕琢十分精细, 造型极其优美

12、, 堪称精品。长9、宽8、 厚0 . 4厘米(图六,1; 彩版一,1、2)。M1:8, 玉色泛青, 含杂质较多, 局部有土黄色沁。 器体扁薄, 个体略小。龙体虬曲背高拱, 龙首张嘴回望, 角呈截头角状, 蜷足, 尾上卷, 弯曲的龙身两侧之头尾, 基本呈对称的姿势, 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 边廓凸起, 两面躯体满饰浅浮雕卷云纹, 角、 爪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长8 . 8、 宽5、 厚0 . 5厘米(图六,3; 彩版一,4)。绞丝纹玉环2件。 大小有异, 形状相同。M1:6,玉呈鸡骨白色, 个体略大。扁薄圆形, 横断面呈扁圆形,中孔较大,两面饰由疏稀弧线构成的绞丝状纹两 重 两 利文 明 重

13、 光南方文物2 0 0 8年 第3期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图六0 4安龙D 1 4 1 M1出土玉石器1 .龙形玉佩(M1:7)2 .绞丝纹玉环(M1:6)3 .龙形玉佩(M1:8)4 .玉扳指(M1:1 7)5 .绞丝纹玉环(M1:1 3)6 .小玉饰(M1:1 9)7 .绿松石环(M1:1 1)0 5 2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图七0 4安龙D 1 4 1 M1出土陶瓷器1 .原始瓷璧(M1:2)2 . !型硬陶瑗(M1:1)3 . “型硬陶瑗(M1:1 4)4 . !型泥质陶纺轮(M1:1 6)5 . #型泥质陶瑗(M1:5)6 . “型泥质陶纺轮(M1:

14、1 5)7 . #型泥质陶纺轮(M1:1 8)8 .硬陶羊角形器(M1:7 4)9 .硬陶羊角形器(M1:8 1)1 0 .硬陶羊角形器(M1:6 9)1 1 .泥质陶牛角形器(M1:9 5)1 2 .泥质陶牛角形器(M1:6 0)两 重 两 利文 明 重 光南方文物2 0 0 8年 第3期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0 5 3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饰。直径5 . 4、 孔径2 . 8、 厚0 . 4厘米 (图六,2; 彩版一,5)。M1:1 3, 玉色白中泛青, 个体较小, 器形和纹饰特征与上件相同。 直径3 . 4、 孔径1 . 6、 厚0 . 3厘米(图六,5

15、; 彩版一,3)。玉扳指1件。M1:1 7, 玉色白中杂青, 器上、 下两端齐平, 平面呈前尖后圆的椭圆形, 中间一椭圆形大穿孔,用于套手指,一侧有扳钩,通体光素无纹(图六,4; 彩版一,8)。小玉饰1件。M1:1 9, 玉色白中杂青, 体形微小, 形似菱角, 中有穿孔, 应为穿挂饰, 素面。宽1 . 5、厚0 . 7厘米(图六,6; 彩版一,6)。绿松石环4件。形状一致, 大小相同。个体较小, 环不甚圆整, 孔也并非呈规整的同心圆, 孔壁陡直, 外缘圆弧, 外缘等距离分布有四处凸起的纹饰痕迹, 但因腐蚀严重, 内容不清。直径3 . 3、 孔径2、 厚0 . 6厘米(图六,7; 彩版一,7)。

16、2 .陶瓷器共8 5件。器形有璧、 瑗、 纺轮和角形器。璧1件。M1:2, 原始瓷, 一面有釉, 釉呈黄绿色。 器体扁薄, 外缘较规整, 但中孔不甚圆整, 肉大于好,近内外缘处分别饰有一周戳印的圆圈纹。直径7 . 4、 好径3 . 5、 厚0 . 7厘米(图七,1; 彩版八,8)。瑗5件。 其中2件为硬陶,3件为泥质陶。 分三型。型1件。M1:1, 硬陶, 质地坚硬, 胎呈青灰色。器体扁薄, 好大于肉, 内外缘均有基本等距离分布的三个山字形凹口。两面各饰有二周反向的戳印“C”形纹。直径7 . 4、 好径3 . 5、 厚0 . 5厘米(图七,2)。型1件。M1:1 4, 硬陶, 质地坚硬, 胎呈青灰色。好大于肉, 内外缘未设凹口, 两面均饰有二周反向的戳印“C”形纹。直径7 . 7、 好径3 . 8、 厚0 . 5厘米 (图七,3)。型3件。泥质灰胎黑衣陶, 胎松质软, 形状一致, 大小略异。 器体扁薄, 好大于肉, 内外缘均有浅细的廓线一周, 两面肉部都满饰四周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