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58537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古典诗词 2010-05-24 22:51:44 阅读 819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2010 浙江南马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5 分) 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 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 分)答案: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

2、、初夏景色之幽美) 以动衬“幽”(“下鹭”) 以声衬“幽”(“鸣蛙”)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2010安徽舒城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 题。(10分)送沈子福之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唐 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柳枝词柳枝词宋 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释】罟(g)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地名。1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

3、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 分)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 分)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答案:1(2 分)送别(离别) 杨柳 (2 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2(6 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 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 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 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 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 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 分)

4、。(意思对即可)3、(2010湖南师大附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宿府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 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 分)(1)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

5、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2)借景抒情 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 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反衬 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用典 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2010湖南娄底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村夜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

6、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秋夜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 分)(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 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 分)。(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

7、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 2 分)。5、(2010山东临沭实验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官舍竹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1)这首诗主要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 分)(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或表达效果。(4 分)答案:(4 分)答:托物言志、托物抒怀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

8、的特点,(2 分)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 分)(4 分)“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分析一个得 2 分,对两个字的分析都合理的可得4 分)6、(2010广东潮州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淮村兵后淮村兵后戴复古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

9、用?(2 分)(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5 分)答案:(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1 分);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1分)。(2 分)(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3 分),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和分析(3 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战乱)

10、的仇恨(2 分)7、(2010辽宁开原二中一模)诗歌阅读 (11 分)马马 嵬嵬清袁 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 分)(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1)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

11、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8、(2010江苏盐城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高冠:山谷名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6 分)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 分)答案:(1)吞、醉。(2 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1 分)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1 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 分)(2)用典、借代

12、(2 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 分)9、(2010北京昌平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共10 分)画堂春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释:捻(nin):持取,捻弄。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6 分)答案:(4 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得 3 分,写一点不得分)残春

13、景象,表现伤春(惜春)(1 分)的无奈之情。(6 分)细节描写(或写动作描写)(1 分)。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2 分)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或惜春)到无奈春归(3 分)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翻译】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春残时节。天气乍晴乍雨,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了光泽。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令人伤感。独自一人登上柳枝掩映的画楼,斜倚栏杆,信手捻着花枝,一会儿又

14、放下花枝默默无语。对视天空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夕阳的残辉照在人的脸上,心中的“恨”又有谁能理解?【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全词充分体现了秦少游词纤柔婉约的特点。此为春归伤怀词。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开端三句,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只写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却表达出极深切的伤春之悲。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迟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下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 “无奈”之情,写来句句深美婉约。下片转写伤春之人。“放花无语对斜晖”是神来之笔。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

15、赏多只不过是“看花”、“簪花”、“插花”,可秦观这首词是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当其“捻”着花枝,是何等爱花情深,当其“放”却花枝,又是何等惜花无奈。而“放花”之下继之以“无语”,正是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对斜晖”三个字,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花既将残,春亦将尽,面对“斜晖”,叹今日也将逝去。“放花无语对斜晖”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凝立的姿态,却有一缕极深幽的哀伤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心中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深恨。10、(2010黑龙江哈六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夏日三首夏日三首(其一)北

16、宋?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 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 分)答案:1、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 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 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 分,每一点给 2 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 分)(意思对则可)11、(2010吉林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