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583865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暑门.txt37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 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十一暑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心 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 言也。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 出乃散也。 】 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注 金平之纪,

2、其脏肺。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 鼻窒,皆肺病也。口疡寒热胕肿,火热证也。 】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金起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 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石流。【 注 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金铄石流,热淫于秋冬也。 】 六元正纪大论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 饮发。【 注 太过之岁,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 至也。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湿热之气。 】 少阳所至,为炎暑,为热府,为行出。【 注 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少阳炎暑主夏也。行出者,

3、从中而出于 外也。 】 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呕逆,阴气上逆也。烦躁,阴阳寒热之征也。腹 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 灵枢经岁露论篇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注 贼风邪气之中人,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 扁鹊难经暑为心病属正邪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 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注 心主臭,心伤暑而自病,故恶臭,

4、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 伤暑得之为正邪。【 注 正邪,本经自病者也。伤暑为正邪,火自病也。 】 伤寒论 【 汉?张机】 中暑有三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 金匮以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 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 足也

5、。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似喘喝不止, 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 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 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 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 金匮以一物瓜蒂散主之,或云五苓散。 】 脉诀 【 晋?王叔和】 暑得虚脉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活人书 【 宋?朱肱】

6、 中暑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暑湿合病为湿温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 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 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朮汤主之。夏月调摄法凡盛暑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坚,是故尤慎房室, 固养精神。仁斋直指方 【 宋?杨登父】 暑由口鼻入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 之于心包,如响应声。倘遇暑以还,急漱水而

7、勿咽可也。济生方 【 宋?严用和】 中暑夫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 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其则昏倒不知人,手足 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大抵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冷 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惟当温养,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热土至脐心,仍 更溺之。候渐苏醒,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近屡见江浙之间,中暑多有搐搦不省 人事者,医经所不载。诊其脉浮而虚,盖浮则为风,虚则为暑,此中暑而又伤风,俗命名谓 之暑风。若作惊癎之治,多致不救。仓卒之际,宜以温熟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

8、其稍苏,却 以黄连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中暑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 白虎汤。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尤妙。中暑自汗脉虚弱者,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能自实而反虚弱。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 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苓甘露饮、黄 连香薷饮、双解散。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 表半里者,小柴胡、凉膈、天水散。东垣十书 【 元?李杲】 动静不同动而伤暑

9、,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热脉洪大。动而火胜者,热伤气也。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静而伤暑,火乘金位,肺气出表,故恶寒脉沉疾。静而湿胜者,身体重也,白虎加苍朮 汤主之。安乐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中暑中热辨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如避暑热于深 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 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 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朮白虎汤主之。窃谓暑热者,夏之

10、令也,火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 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中热,其实一也。 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 不虚则天令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疼恶寒等证者,盖伤寒之类耳, 不可以中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肤大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受阴寒所遏而作也。既非 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 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 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熟。用肉桂

11、而非桂枝, 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 增内烦矣。今之世俗,往往不明,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 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宜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 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则饮水乎?其苍朮白虎汤虽宜用,然亦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 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暑月,即非暑 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暑伤胃气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

12、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 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 气促,肢节沉重,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出黄 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 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 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朮、白朮、泽泻

13、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甘 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蘗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名之曰清暑益气汤。暑病皆因饮食失 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治暑宜顺天时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晛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 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若伤热物,只用三黄丸,何谓?此三黄丸热药也。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 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

14、血俱不足,故或 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目巟)(目巟)无所见,小便频数, 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 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 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复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 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主之。如心下痞闷,加 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 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 蔓

15、荆子、川芎各三分,槁本生地黄各二分,细辛一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 加五味子九?;如大便濇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 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 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煨大黄五分;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 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只常服黄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各 五钱,二味(口父)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如胸中气滞,加青皮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分,陈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 当补元气,不当泄之。如气

16、滞太甚或补药太过,病人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 仁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分, 却减五味子。徐氏曰:此谓暑热,证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 若元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 之盲瞶也,宜与痿门互看。孙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 巳,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 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 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 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当此之时,无病之人,亦或有二证:或避暑热纳凉于 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为房屋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 役得之者,名曰中暍。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