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80258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年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年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年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部值班主任: 王大军编辑: 舒玮校对: 舒玮组版: 黄晓萍新闻热线:(0835) 222222613551551313 (24小时开通)今日4版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廿五总第6990期值班编委卫铎1月20日雅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90。空气质量级别:二级。空气质量状况:良。首要污染物: PM2.5。春节, 在筹划给晚辈压岁钱时, 儿时拜年得压岁钱的情景又一幕幕 浮现在丁小凤的眼前。 因为除夕, 丁小凤从长辈那里领 到压岁钱, 而且用压岁钱买鞭炮, 还 不用请示家长。 丁小凤小时候在天全县始阳 镇长大。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 丁小凤平时零用钱也少得可怜, 一年

2、一度的压岁钱才显得极其珍 贵。 “我们小时候真盼望过年啊! 压岁钱一般可以得二三十元, 高兴 得很。那时候一般给 20 元, 豪气 的才 50 元。那些钱和现在动辄几 百上千的零用钱、 压岁钱比起来,不算多, 但我们当时的那种喜悦心 情却是现在的孩子们所不能体会 的。 记得每年除夕吃完团圆饭后, 一 家老小围着火炉守岁闲聊。大人们 聊收成, 小孩则比谁包里的糖更多, 那晚全家人似乎都很兴奋, 等候新年 来临。 时钟指向零点时,“咚、 咚” 大厅长桌上的座钟声音格外闹腾, 寓 意着新的一年到了。 “小凤, 恭喜你今年又长一岁 了, 要发奋读书哈。 ” 丁小凤的父亲 说。 接着, 爷爷、 奶奶都会

3、笑呵呵地 摸摸丁小凤的头或亲亲小脸, 把封得严实的红包塞进丁小凤的口袋 中。记得爷爷奶奶很大方, 从丁小 凤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 50 元 了, 躺在床上把收到的压岁钱数了 一遍又一遍, 因为第二天都会把大 部分钱如数上交给妈妈。“当然, 妈 妈也会分一些压岁钱给我, 上了街 还有点舍不得花, 最后还是买烟花, 买零食。 ” 年味对丁小凤而言还有和奶奶 一起蒸馍馍的欢愉。 “那时我们用的都是那种烧柴 火的大锅灶, 每到要蒸馍馍时, 我 们就会先去劈很多柴或是爬到树 上折些枯树枝回来。每年除夕下 午, 年过半百、 身材瘦小的奶奶就 会爬到树上, 将一些枯树枝砍下, 我就在树下整理好奶奶丢下来的

4、 树枝。祖孙俩你砍我捡, 很快就能 堆出一大堆柴火来。 ” 丁小凤说, “前面 15 分钟一定要用旺火, 才能 蒸出有笑脸的馍馍。这是奶奶在 蒸馍馍时都要叮嘱我的, 年年如 此。除此之外, 我和奶奶都是分工 合作, 我为大灶添燃料, 奶奶则掌 管着锅里馍馍的火候, 不时指挥着 我添柴的速度。由于奶奶比较矮 小, 不时得踮起脚来观察锅里的变 化。 ”蒸馍馍的画面已过去十多年了, 但丁小凤始终忘不了炉火映衬下奶 奶的样子。 经过近两个小时配合, 馍馍出 锅了。奶奶总是先拿一个犒劳丁小 凤, 然后再叫上全家人一起来品 尝。当时吃着有些烫嘴的馍馍, 特 别开心。 好多年没再吃到奶奶 亲手做的馍馍了。自

5、 从家里的大灶被燃 气灶取代, 就 没再和奶奶 一起合作做 馍 馍 了 。 前 几 年 , 奶 奶 离 世, 儿时充满奶奶味 道的馍馍也只能靠 回忆了。 很多感情走了就回不来, 唯有好好珍惜、 善待周围的 亲人、 朋友、 陌生人。如今, 做了导游的丁小凤渐渐认 识到, 做推介旅游服务工 作不仅帮助了别人, 也 让我更加理解了大爱 的含义。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对侄儿侄女视如己出“快, 快, 快, 到屋里坐。 ” 给记 者打招呼的就是安锋。安锋虽然 只有41岁, 但头发已经花白, 脸 上刻满皱纹, 双手布满老茧。 看到记者的到来, 他赶紧停下手 里的活, 领记者进屋坐下。 初见到安锋时,

6、 他给记者的 第一印象是朴实乐观, 然而打开 话匣子后, 记者了解到, 他其实有 过一段坎坷的身世。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 安锋 的弟弟、 弟媳离异后, 各自离家出 走, 留下的两个孩子, 一个11岁, 一个9岁。 “不管多难, 都要给孩子们一 个家。 ” 当年安锋毅然决定: 要抚 养侄子侄女长大成人。 抚养两个孩子, 自然多了经 济上和精力上的压力, 安锋对待 两个孩子, 比自己的亲生娃娃都 还要上心。他说:“弟弟的孩子, 就是我们的孩子, 这些年, 都是我 在照顾着他们, 总感觉自己又多 了一个儿子一个闺女, 他们也愿 意亲近我。 ” 家里有了好吃的, 自 己舍不得吃, 总留给那两个孩

7、 子。别人家的孩子穿了新衣服, 他也努力让自己的侄子侄女穿戴 整洁。让侄子和侄女感受到亲人 的关怀, 健康平安地长大成人, 是 安锋当年最期盼的事。 抚养孩子的路途并不是一帆 风顺。“侄儿从小就特别调皮, 再 加上父母对他的影响, 孩子内心 特别孤寂, 尤其青春期很叛逆, 成 绩不太如意。 ” 安锋发现这一状况 时, 便找侄子谈话。俗话说良言 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安 锋在教育他的时候尽量注意自己 的用词用语, 害怕对他脆弱的内 心造成第二次伤害。 安锋决定对侄子青春期叛逆 这件事实行 “慢处理” , 给他讲一 些做人的道理, 慢慢让他认识到 学习的重要性, 还鼓励他积极参 加学校的

8、活动, 增强他和同学之 间的友谊和自信心。慢慢的, 孩 子脾性改了不少, 成绩也渐渐好 起来。 2012年, 安锋表弟一家遭遇 变故, 留下两个未成年的侄女。 “孩子的父母不在了, 我们就 要担当起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绝不 能让孩子受委屈, 绝不能耽误了孩 子的前程。 ” 安锋这样对妻子说。 家庭本不宽裕, 如今又多了 两个孩子,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安 锋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 在庄稼 地里干农活。如果赶上采药的季 节, 他四点多就起来上山采挖药 材, 然后骑着摩托车送到石棉县 城卖给药材商人。“侄女没爹没 妈, 收养只为了弥补孩子们失去 的父爱。 ” 安锋认为, 虽然他们在 经济上过得紧张,

9、 但再苦都值得。 因为户口的原因, 表弟的两 个孩子在康定读书, 安锋负责孩 子的教育费和生活费, 两个孩子 也很懂事, 已经学会自己洗衣服、 做饭。她们说:“这些年, 伯伯照 顾我们太辛苦了, 我干点力所能 及的活, 他也能轻松一些。 孩子们最爱吃家里的饭菜, 虽然是粗茶淡饭, 安锋却总能做出花样。“爸爸最有能耐了, 能一 边监督侄儿写作业, 一边给小侄 女洗洗涮涮。 ” 爸爸学会了使用缝 纫机, 甚至能给孩子们做衣服。 陪孩子聊天、 做游戏、 买玩具 只要父母能做的, 安锋一样都不 落。照顾孩子是一种责任回顾起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 雨, 安锋显得很平静:“这个家已 经这样了, 总不能看着他们

10、吃不 饱穿不暖吧, 多少年来我都已经 习惯了。 ” 一大家子相依为命, 在清贫 的岁月里演绎人间真情。 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 从2009年到今天, 安锋默默地和 妻子刘林琼一起承担起照顾孩子 们的责任。“刘林琼是个好人, 更 是一个好妻子, 遇到她是我的福 分, 也是孩子们的福分, 没有她, 这么多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 ” 每 次说起妻子, 安锋总是充满感恩。 “现在好了, 弟弟的两个孩子 都外出打工了。表弟的两个孩子 成绩也名列前茅。我们家虽清 贫, 但我不能苦了孩子们。 ” 安锋 说。 “伯伯您身体好吗? ” 接到孩 子们电话, 是安锋最幸福的时候, “他们知道惦记我, 我心里特别满

11、 足! ” 安锋朴实的语言, 诠释了一 个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的大道 理, 他为人处事的心态, 含义远远 不只 “长兄为父” 那么简单! 每当听到那首 时间都去哪 儿了 , 安锋都会热泪盈眶。他感 叹, 一转眼孩子们就长大了, 自己 和妻子都渐渐老去。 当记者向安锋要一张全家合 影时, 安锋才意识到, 这么多年, 只想着怎么养孩子, 从未想着拍 一张全家福。此时, 安锋眼里洋 溢着满满的幸福:“你提醒了我, 今年团年, 我们一家就照一张合 影! ”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早些。农历腊月未到, 市区车站内购票回乡的人排起了长龙, 大 包小包满载而归, 人山人海排

12、起归家长龙; 大街小巷, 张灯结彩, 一派喜气, 年味浓浓 小时候, 年味是心心念念的压岁钱, 是穿上身的新衣服, 是小伙伴聚在一起放鞭炮 记忆里童年过年的滋味, 无论经历多少年, 从未改变。听听三代人儿时过年的故事, 感 受她们的童年记忆。儿时春节, 家乡家家户户的 大门上都要贴春联。80后姜乃 丽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 就是童 年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 香味儿。 姜乃丽家住姚桥新区土桥 村。一般春节前两三天, 街口就 摆起了专门写春联的大方桌, 一 摞摞红红的春联纸和黑黑的几 大瓶浓墨。写春联的都是街坊 邻居。写春联不仅分文不收, 还 可以根据来人的需求、 身份和年 龄, 挑选相应的春联书

13、写。有的 是套用古老流传的春联, 有的是 书写者现场独创。“身高刚好高 过大方桌一个多头的我, 常常帮 忙拉着写春联的纸张, 或者将写 好的春联挪到旁边晾干。 ” 姜乃 丽说看着邻居挥动毛笔, 墨香扑 鼻而来。 春节贴春联也最难忘, 爸 爸会端来家里的长条凳, 在门 两边刷上浆糊。先将春联隔空 虚拟地放在要贴的位置, 让我 站在两米开外, 肉眼判断春联 是否放正了。那时, 老爸一改 往日的严肃, 态度特别好, 特别“听从” 我的指挥。“左边再低 点” ,“右边再高点” 最后在 我们老小齐上阵的努力下, 红 红的春联端正牢固地贴在了大 门两边。而吃完除夕的团年 饭, 到每家门前看春联和放鞭 炮,

14、 基本是除夕下午的内容。 到了正月初一, 就跟着大人串 门拜年, 也最爱读每家每户的 春联, 闻着墨香的年味, 现在想 起来, 心里甜滋滋的。 过年时, 小孩不像大人那样 忙, 每天就做一件事情: 各种 玩。那时, 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 很: 有摔炮、 礼花炮、 黑蜘蛛炮, 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 较安全的摔炮和擦擦炮, 男孩喜 欢电光炮到了夜晚, 整个天 空灯火通明, 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除夕, 特别是零点前后, 电 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 也听不清楚, 因为到处都是隆隆 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 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 如果停了鞭炮声, 会很不习惯地 觉得没有了年味。“玥儿, 今年过

15、年给你买件新衣 服哦。 ”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这句话要 憋一年, 而我期待也是一整年。 作为70后的赵玥记忆最深刻 的就是每年刚进入农历腊月, 妈妈 就会开始准备新衣服, 衣服颜色大 多都是红色, 没到正月初一是舍不 得穿上身的, 尤其是除夕睡觉都要 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来, 看一看, 摸一摸, 抱着新衣服睡一整夜, 初 一睁开眼就赶紧穿上, 那时候天天 盼望过年, 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 福。 因为有新衣服穿, 农村长大的 赵玥童年记忆中的过年, 是温暖而 美好的。每到腊月二十七八, 只要听妈 妈要给赵玥买新衣, 不管天气有多 冷, 很早就开始催促母亲:“妈妈, 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哦? ” “你这

16、个娃儿, 急啥子急嘛 ” 跟随妈妈步行近3里的路, 根本无暇顾忌脚下的烂泥和长满 冻疮的双脚, 仰着冻得红扑扑的脸 问妈妈:“妈, 好像3里路也不远, 到了街上你要给我买什么衣服? ” 明明累得直喘粗气还装着若无其 事, 一年到头难得进城逛街, 能不 兴奋吗? “衣服样式你自己选, 颜色你 自己挑, 耐脏就行。 ” 赵玥的妈妈 说。“那时候, 县城里卖衣服的摊 位很多, 儿时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 面料, 看见自己喜欢的就吵着要。 我一般都会选上两三件, 可妈妈不 是嫌衣服小就是嫌面料缩水, 还一 个劲地说一件就够了, 明年再买。 此时, 我就会撅起嘴巴扯着她的衣 角问: 不是让我自己选吗?你之前 也没说过只能买一件。 ” 赵玥回忆。 此时, 妈妈会从裤兜里掏出皱 巴巴的零钱。 赵玥会把新买的衣服视如珍 宝, 睡觉时放在枕边。正月初一 这天, 穿在身上的新衣格外抢眼, 也引来了不少伙伴的羡慕:“这套 衣服确实好看, 就是好大哦。 ” 就是这么大套的衣服穿在身 上依然沾沾自喜。新衣服能从初 一穿到十五, 穿着一身衣服去拜年 从七大姑家到八大姨家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