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温州的郑振铎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808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长在温州的郑振铎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长在温州的郑振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长在温州的郑振铎(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出版2 0 1 1 年 5 月 1 2 日 星期四温 州 百 年 文 化 星 座 系 列 之全 才 大 师郑 振 铎小潘生长于温州的郑振铎 (1 8 9 8 - 1 9 5 8 ), 是中国现代文化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大师” :他集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艺术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考古学家 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于一身,在众多领域作 出了有开拓性的巨大贡献。 他才华洋溢的一生,开创了许多属于 他的“第一” :他是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研 究的最早倡导者,所著的 中国俗文学 史 是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他主编的 儿童文学 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启蒙;他 是中国第一位介绍泰戈尔作品的人;他的

2、俄国文学史略 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俄国 文学的专著;他的 文学大纲 是中国第 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他的 近百年 古城古墓发掘史 ,最早全面介绍了世界 上的考古学成就 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他生长的温州 和祖籍家乡福建竞相引以为豪的文化名 人。迂回婉转、奔流向前的瓯江,见证了 他艰难困顿而又勤勉奋起的青少年时期。 他从瓯江畔这座美丽温润的山水小城走 出,从未忘记过这里的点点滴滴,他的身 上流着福建人的血脉,更有着温州人的基 因。他一生常常回忆起温州的生活,温州 的师友。而他与周予同、夏鼐这两位同为 温州文化名人的交往,更是温州文化史上 的一段佳话。他短短 6 0 年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法 计量的

3、宝贵财富,仅仅是有关他的书,他本 人著的书、编的书、译的书、藏的书和别人 研究他的书,超过了 1 0 0 种。 近期,温州市图书馆相继购进新版的郑 振铎著作,并计划在温州人著作库中设立郑 振铎著作专柜。这个专柜,将成为我们走进 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领略他的高尚人 品和独特魅力的一个窗口。 他离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不 断地追思怀念他,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尽 其毕生精力,为中国文化、文物事业的发展 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文 物局局长,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 文物和善本流失海外。他确立了很多文物工 作者的规矩并带头执行,比如关于文物工作 者自身不收藏文物的规定等等;他为减

4、少国 家文物外流,倾尽全力收购近 7 0 0 件汉、魏、 隋唐陶俑等珍贵文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部捐献给国家;他自青年时期就开始对文学 书籍和文献的收藏,生前最爱说的就是“我 的这些书将来都是国家的” ,在他不幸遇难 后,其夫人遵循他的遗志,将其一生收藏的 1 7 2 2 4 部、9 4 4 4 1 册珍贵图书及手稿、日记等 全部捐献给国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社会道德水准 普遍下滑、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纪 念和学习郑振铎先生,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 意义。他有典型的温州人性格, 他一生中常常回忆起温州的生活 生长在温州的郑振铎洪振宁温州市图书馆最近相继购进新版 的郑振铎著作,如 中国

5、俗文学史 郑振铎精品集 ,广陵书社新版郑振 铎辑 玄览堂丛书,大 1 6开精装 1 2册,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的 郑振铎藏古吴莲勺庐抄本戏曲百 种 ,2 5 册。 郑振铎先生著的书、编的书、译 的书、藏的书和研究他的书,新出版 的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 1 0 0 种。在 这里,我把一些大型丛书如 玄览堂 丛书 也只算为 1 种,实际上 玄览 堂丛书 有一、二、三集,共辑 7 1 种古籍,其中影印有明代乐清赵士桢 的 神器谱 和 神器谱或问 。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计划在温州 人著作库中设立郑振铎著作专柜。 郑振铎,中国现代文化界优秀代 表人物之一,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艺术史家、文献学家和

6、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 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 职。他一生著述千余万字,花山文艺 出版社 1 9 9 8 年 1 1 月出版 郑振铎全 集 共 2 0 卷。现在,书店里还有许 多不断重印的郑振铎的著作。祖辈举家定居温州郑振铎 (1 8 9 8 . 1 2 . 1 9 - 1 9 5 8 . 1 0 . 1 8 ) , 笔名西谛、 C . T . 、 郭源新等。原籍福建 长乐, 生于浙江永嘉 (今温州城区) 。 因 他的祖父在温州任职,举家迁至温州 定居。 郑振铎先生说自己“我是生长在 温州的福建人” 。他年少时就读于永 嘉县立高等小学,与夏承焘同学。夏 承焘先

7、生有词 减字木兰花 有怀西 谛学兄 忆当时情景:“峥嵘头角, 犹记黄门初放学。池草飞霞,梦路还 应绕永嘉” ( 收入 夏承焘词集 时 黄门作儿时 ,此依手迹,手迹 本句下有作者自注:予与西谛七八岁 时同从永嘉黄师筱泉游 ) 。1 9 1 1 年郑 振铎考取温州中等农业学堂,后来转 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温州中学前 身 ) 读书。 他常到同班同学陈闳憩家借书看。 陈闳憩之子陈步桂在 温州文史资料 第四辑撰文回忆:振铎先生的父亲早 年去世,家道贫寒,赖叔父补助,母 亲艰苦持家。先生从来不花零用钱, 衣着也旧,爱书却无力买书。来我家 看书很方便。一次,他坐在我家竹榻 上看书,全神贯注,起立时不慎,长

8、 衫被竹篾钩破一大洞,他隔数日再来 我家,长衫破洞犹未补缀,先祖母即 替他缝好。后来先祖母多次将这事告 诉孙儿女们,赞誉振铎先生埋头读书, 不讲究衣着的苦学精神。 据郑振铎自己的回忆,他年少时曾经一再读 桃花扇 ,到读中学时 “喜欢念历史” 。“以后,对历史的兴 趣一天天的浓厚。 ”在十中读书时, 当为 1 9 1 6 年,曾向一陈姓同学借得 古今文综 ,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抄 录其中的论文之作,集为二册,题曰 论文集要 。 青少年的生活,为郑振铎的人生 道路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 新学报 上发表文章1 9 1 7 年 1 2 月,郑振铎考入北京 铁路管理学校。 1 9 1 9 年暑假回到温州,他

9、参与 发起“永嘉新学会” ,参与 救国讲 演周刊 的办刊。 温州市图书馆存有石印本 永嘉 新学会宣言 ,温州博物馆存有 1 9 1 9 年 8 月 1 0 日付印的 永嘉新学会会 员录 ,其中记载:郑振铎,北京铁 路学校肄业,原籍福州,住永嘉沧河 巷。 温州“永嘉新学会”创办的 新 学报 第 1 期至第 3 期,都发表了郑 振铎的文章。 第 1 期 新学报 共 1 1 8 页,郑 振铎发表长篇论文 中国妇女解放问 题 ,写作时间文末记为 1 9 1 9 年 1 0 月 2 1 日。这是他第一篇社会学论文,分 别从道德、社会心理、教育、职业、 政治五方面讨论妇女解放问题。此文 郑振铎全集 未收入

10、。杂志出版时间为 1 9 2 0 年 1 月,印刷者为财政部印刷 局,在北京的代售处其中有周予同所 在学校“高等师范售品所”和“社会 实进会郑振铎” ,第 3 期的代售处则只 有前者。 第 2 期 新学报 共 1 3 4 页,又 有新书刊介绍 6 页,其中刊登郑振铎 的 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和态度 俄罗斯文学的特质与其略史 。前一 篇, 郑振铎全集 有收入。 第 3 期 新学报 共 8 8页,上 海商务印书馆印刷。这一期杂志上, 他发表译文 最高艺术的问题, L a f c a d i oH e a r n原著。 最早专文介绍郑振铎先生与温州 的是叶大兵先生,撰文发表在 杭州 大学学报 1 9

11、8 0年第 3期上,但文 中将 新学报 第 1 、2 、3 期误记为 第 2 、3 、4 期,郑振铎之子郑尔康先 生写郑振铎传记的各书也同样误记。 新学报 第 1 期另有周蘧 ( 周 予同 ) 、高卓 ( 高觉敷 ) 的文章。两 人后来与郑振铎共事,成为至交。周 予同 (1 8 9 8 - 1 9 8 1 ),瑞安人,1 9 1 6 年以第一名录取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文部,1 9 2 0年又以第一名成绩毕 业。“五四”时期的周予同是北京青 年学生中的名人, 1 9 1 9年 2月与同 学匡互生共同发起 成立工学会,创办 教育丛刊 、 工 学 杂志,是五四 运动中“火烧赵家 楼”的重要参与 者

12、。1 9 2 0年 4月 在北京主编 瓯海 新潮。 周予同 自传 记载:“我 还在北京高等师范 学校读书的时候, 就因受到科学与民 主的新思潮的影 响,而对研究社会 问题,发生强烈的 兴趣。 ” 新学报 创刊号发表周予同 的文章题为 中等 以下的学校为什么 不 应 该 设 读 经 科? ,文末写作时 间为 1 9 1 9 年 1 0 月2 日。 高觉敷 (1 8 9 6 - 1 9 9 3 ),原名高 卓,字犖夫,温州城区人,与郑振铎 同班同学,与周予同同一年考入北京 高师英文部,1 9 1 8年考入香港大学 文学院教育系,也是 1 9 1 9 年永嘉新 学会会员,同为 1 9 2 5 年上海

13、立达学 会的筹备委员,1 9 2 6年起也在商务 印书馆编辑部多年。心理学家。 陈仲陶等人主编的 救国讲演周 刊 ,温州市图书馆有藏,第 2 、3 期 刊出时间为 1 9 1 9 年 6 月,第 4期刊 出是 7 月,其中“本埠新闻”有一则 题为“私运日货被获” ,文末似署名 “铎” 。学者们根据王希逸的文章认为 是郑振铎所写。 郑振铎全集 第二卷收有他的 诗歌 雁荡山之顶 ,原载 1 9 2 2 年 6 月初版的 雪朝 ,显然是他早期在 温州的诗作。典型的温州人性格郑振铎一生中常常回忆起在温州 的日子,1 9 3 4年 7月,他在火车上 写下散文 记黄小泉先生 ,深情地 追忆他敬爱的小学国文

14、教师、“真正 的启蒙先生” ;1 9 5 7 年 7 月他在北京 旧书店购得一部 古今文综 ,为的 是“追记少年时代一段艰苦求书之事 实” 。他一生中向往福建长乐,更常 常怀念在困顿苦难的岁月里养育他的 温州。 他会讲温州话,尤其喜欢温州 菜。他在 1 9 4 7 年 1 月 2 6 日的日记里 写道:“十二时许,应王醒吾邀宴, 皆温州菜,甚佳,喝酒不少。 ”陈步 桂先生记载:振铎先生在温州时,跟 家人讲福建话,跟温州同学讲温州话 先父于 1 9 6 5 年旅游北京时专程 去拜谒振铎先生的太夫人,先父讲普 通话时夹杂着温州的方言俗语。太夫 人听了,很高兴地说:振铎在外三十 多年,也没有忘掉温州

15、话。 在温州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郑振 铎,具有典型的温州人性格。 一是勤于劳作,善于学习,在那 动荡的年代里,他一生著述千余万 字,不断致力于创作、翻译,又搜集 资料,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识渊博, 还编辑了文学艺术方面的众多书刊。 二是自办经营,充满活力,善于 变通,如 1 9 2 3 年 1 月他发起创办朴 社,约集一班朋友,每月每人出钱十 元,作为出版基金,自己办书社。后 来还有一些大型的书也是自营出版的。 三是集群运作,“合指为拳” ,常常借夜饭谈事,与周予同、叶圣 陶、王伯祥、高觉敷等人一起,以聚 餐会共同商议策划,发起或参加文学 研究会等多个社团,推动新文化的发 展。 四是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他的 学术著作 中国俗文学史 开辟了一 门新的学科,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 略 在艺术史领域是一项开创性的建 树,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图文并茂 的形式为时人未见,确立了口头文 学、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在文学史 中的地位。书是他最重要的伴侣他爱书成癖,常常自称“喜欢得 弗得了” 。买书,是他人生的一大乐 趣。 郑尔康先生曾经说到:1 9 5 2年 初,为迎接一批“宝礼堂”宋版书, 郑振铎亲自到上海港码头等待,如何 运回北京,乘飞机,他怕飞机出事, “这些书就全完了” 。他的脑子里想的 只有“书” 。后来还是请示周恩来总 理,通过铁道部,将这批国宝作为特 件,由他亲自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