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293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为时尚 以过“旧新年”为保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文人以过民国文人以过“新新年新新年”为时尚为时尚 以过以过“旧新年旧新年”为保守为保守民国的名片和纸质名片盒民国时期某钱庄自印的名片兼贺年片新年祭拜(供图/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微信号canton1840)欢天喜地过新年抗战时的贺年片民国时期人们舞龙庆新年(供图/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微信号canton1840)民国时期人们舞龙庆新年李开周1915年的广州,元旦放假春节上班1现代中国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旦,另一个是春节。元旦是阳历新年,我们会象 征性地放假,最短一天,最长三天。春节是阴历新年,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 日,通常放七天假,俗称“大黄金周”。可是在民国时代早期,由于新兴政府推行阳历,

2、废除阴历,元旦假期可就比春节 长一些了。先来看看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旦那天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告民众书:“亲爱的民众们!我们的中华民国成立已经十七年了,同时阳历也采用了十七 年。在这过去的十七年当中,总是阳历和阴历并用,每年都有两个元旦,这真是太笑 话了,并且是表现出我国民众没有除旧换新的决心。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国历?并不是故标新异,实在是因为国历有这几种重大的意 义:计时便利,节气固定,四季划分准确,每月划分准确,均非阴历可及。尤其是实 行国历遵行总理的遗志,在国际上、民生上、预算上、农事上,均有莫大的利益。而 且实行国历之后,可以绝灭帝王思想,破除迷信恶习,促进革新事业,真是有百利而 无一

3、弊,我们怎能不决心实行呢?”这份告示中的国历就是阳历。阳历一年十二个月(阴历逢闰年则有十三个月), 每月的天数是固定的(不像阴历的大月和小月经常变化),闰年的年份也是固定的, 计时便利,可与国际接轨,但是就推算节气和农事方面,阳历绝对比不上阴历。广东 政府极力宣扬阳历的好处,贬低阴历的作用,其意无非是矫枉过正通过最有力度 的宣传推广来让阳历深入人心,成为民国“新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阴历是 帝制时代的文化残余,阳历是民国时代的革新象征,民国政府倡导民众用阳历代替阴 历,也有彻底告别旧体制的重要意义。从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广州市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从市政府到各 局各科到各公

4、立学校,已经不再过阴历新年了。元旦时放假三天,市长讲话,学生游 行,临街商铺贴起春联,张灯结彩,颇有春节的喜庆气象。到了真正的春节,反而要 照常上班,不再休假。1931年广州政学两界这样庆贺元旦21931年广州市府公报就是这样记载民国广州政学两界庆祝元旦的:“市府所属各机关各学校在粤秀山公共运动场举行庆祝元旦大会,运动场之西高 搭会台一座,高悬党国旗、总理遗像、周番旗等。场之两旁为音乐亭,全场布置极为 完备。会场正中高悬大旗一枝,左右遍历市立各学校校旗,鲜艳夺目。上午十时许,市校各学生纷纷到会场齐集,长官到会者有林市长云赅、市府秘书 长黎藻鉴、秘书张镜辉、梁植槐、陆局长幼刚、王局长铎声、何局长

5、炽昌、李局长仲 振、程局长天固、伍局长伯良、广州市育婴院长伍智梅,及市府所属各机关职员等数 百人。上午十一时开会,行礼如仪,由林市长宣布开会理由,继由陆局长演说,即举行 游艺。是日参加表演者,有市师、市美、保姆、市职、市中、实验中学及小学六十余 所。表演各种游艺毕,由全体学生表演千人操、国旗操,检阅全市学生军后,由市一 中、实验市师等比赛男女排球篮球,及陆续各学校唱歌跳舞,直至下午三时。表演完毕即出发巡行,参加者有市府军乐队,市府及各局职员、市师、市美、市 商、市一中、市二中、市职工、市女职、市实、孤儿院军乐队、各市立小学校等。由 林市长总领队,陆局长、程局长、黎秘书、张秘书等均率领巡行,至四

6、时半始散 队。”新型知识分子以过“新新年”为时尚,以过“旧新年”为保守3民国七年(1918年),尚未摆脱战乱的四川也开始大力推行阳历,严令禁止民间 过阴历新年。老百姓有的不懂,以为如果照常过春节的话,会被新政府视为叛民,可 是如果提前在元旦过年,一时半会又适应不了,于是只好在元旦期间挂起国旗装点门 面,大年初一再偷偷摸摸地走亲戚。当时北京还在北洋政府统治之下,革新气氛不浓,官方没有出台禁令,民间照常过旧历年。1919年元旦,大公报记者上街采访,北京市民大多不知元旦为何物。 反倒是在杭州、汉口、青岛等城市,由于风气相对开明,一些新型知识分子如公务 员、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等群体均以过“新新年”(元旦

7、)为时尚,以过“旧新年”(春 节)为保守。宁波有一位小职员,他喜欢过新新年,而他太太喜欢过旧新年,1920年元旦到来 之际,这个小职员买了一条鱼,放在砧板上,扬起菜刀对太太说:“今年如再要过旧 历年者,有如此鱼!”接着把这条鱼宰了,烧了,吃了,甜甜蜜蜜过了一个新新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上过班,1914年元旦放了三天假,而春节只放一天假。鲁 迅是留日归来的新派知识分子,元旦放假时出去拜年,当新年来过。大年初一闭门高 卧,正月初二照常上班,但是到了单位一瞧,只有一个科员值班,其他人都没来。由 此可见,官方倡导归倡导,实际执行起来还是蛮有传统阻力的太多守旧人士还是 重视农历春节。1928年,国民党

8、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上统一南北中国,为了尽可能照顾 到绝大多数国民的习俗,对过年放假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安排:元旦放假三到四天必不 可少,春节放假则由各地各单位视具体情形自己安排,民众可以在元旦期间拜年、贴 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也可以在春节期间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总的来 讲,公务机关放假以元旦为主,民间则仍以春节为主。最后再看看国民政府对学生假期是怎么规定的。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发了小学暂行条例和中学 暂行条例,规定中小学生除每周的周日休假一天外,另外每年放暑假四十五天、寒 假十四天、元旦三天,国庆纪念日和其他节假日由地方政府临时规定,不作具体安 排。有的

9、朋友可能会说,这些放假条例中并没有提到春节放假啊,难道春节期间学生 还要照常上课吗?当然不是,条例中明确提到每年寒假放假十四天,春节假期其实早 就被寒假所包括了。发张名片拜新年4年年过元旦,年年贺新年,只不过,拜年的方式一直在变。现在拜年,我们发微信。十年前,我们发短信。二十年前,手机还没有流行的年 月,我们发贺卡。那么一百年前呢?一百年前的人们用什么方式来拜年呢?翻开一百年前四川作家吴虞的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1915年1月1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晨起,悬挂国旗。饭后,田镜秋飞片拜年。1915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令人飞片与少荆太夫人拜年。是日,郭其 章、康千里、欧阳绍陵、黄作珊、刘

10、培之、廖天祥、邱仲翔、王叔驹、周明轩均飞片 拜年。1915年元旦,也就是阳历新年那天,吴虞早早爬起来,在家门口挂起国旗,以示 庆祝。等他吃过早饭,朋友田镜秋拜年来了。怎么拜的呢?飞片。1915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那天,吴虞去给朋友的老母亲拜年,而郭其 章、康千里、刘培之等几个朋友也来给吴虞拜年。怎么拜的呢?还是飞片。飞片的“片”,是指名片。所谓“飞片”,就是说到处发名片,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 方式给很多人拜年。比方说,现在我们回到一百年前,元旦到了,我要给诸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一一拜 年。受时代与科技的限制,我没有手机,你们大家也没有手机,我一不能群发短信, 二不能群发微信,为了尽快完成向大家

11、拜年的艰巨任务,我只能群发名片:随身带一 堆名片,挨家挨户去发,到小明家发一张,到小红家发一张,家里有人就塞手里,家 里没人就塞门缝里,仿佛皮条客去酒店发小广告似的。你们回家一瞧,地上有我的名 片,就知道我来拜过年了。如此这般飞片拜年,听起来似乎缺乏诚意。可是诸位想一想,难道你们群发微信 时就有诚意吗?你们只是动动手指,消耗一点流量,我还要亲自跑腿转遍广州城呢! 我还要消耗很多热量呢!您说哪个更有诚意?许广平写信给鲁迅说过元旦5飞片拜年是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上流社会一般都是有仆人的,倘 若自己忙不过来,甚至不用亲自去飞片,让仆人代劳就可以了。例如吴虞日记中有一 条写道:“皮怀白来片

12、拜年,午后令人与皮怀白还一片。”朋友皮怀白跑来拜年,发了 一张名片,按照礼尚往来的规矩,吴虞也要把自己的名片发到皮家去,可是他不想跑 这一趟,于是就派仆人去发。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连群发微信都懒得动手时,市面上 可能会冒出来一款兼具自动识别与自动回复功能的APP,你把它下载安装到手机里, 它会像仆人一样替你发送拜年信息。民国时也有批量印制的贺年片,在邮局和普通书店里都能买到。假如你要拜年的 对象跟你不在同一个城市,这时候飞片的成本就太高了,所以还要买一些贺年片,填 上自己的名字,通过邮局寄出去。广大60后和70后朋友应该还记得,以前我们就是这 样给远方的朋友拜年的。1927年元旦,在广州教书的许

13、广平写信给鲁迅,信中这样写道:“新年于我没有 什么,我并且没有发一张贺年片,除了前校长寄一张红片来,我报以我的名片,写上 几个字。(两地书第二集)”别人给许广平寄来了贺年片,许广平却回寄了一张自己的名片,这说明有时候是 可以用名片来代替贺年片的,只需要在名片上写几句拜年的吉祥话就行。从前名片的功能真是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名片只起到自我介绍的作用,而在民国 乃至更早的时代,名片除了自我介绍,还相当于拜帖和请帖。比如说鲁迅去找刘半 农,走到刘半农家门口,先掏出一张名片,交给刘半农的仆人,让他进去禀告,然后 仆人进屋,把名片交给刘半农,刘半农一瞧,知道鲁迅到访,赶紧出迎。照咱们现代人的观念,鲁迅跟刘半

14、农既是文友,又是同事,熟得不能再熟,根本用不着递名片, 直接进屋就是了。可民国时上流社会比咱们讲究,哪怕关系再铁的朋友,也得先递张 名片通报一下,不然有失“体统”。用名片拜年宋朝就有6用名片拜年的“体统”并不是民国人发明的,它由来已久。明人笔记菽园杂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 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 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 门,令人送名帖者。”北京人过春节,无论贵贱都得拜年,老百姓圈子小,只给至亲好友拜年,大多是 实心实意去拜,官员就不同了,他们圈子大,同僚多,哪怕

15、跟某个领导不认识,也要 上门赶着去拜年。任务量如此艰巨,只能“望门投刺”,也就是挨家挨户送名片,有时 候甚至忙得来不及下马,直接从马上把名片飞过去。再往前追溯,宋人朱彧萍洲可谈也有类似记载:“士大夫以造请为勤,每遇 休沐日,赉刺自旦至暮,遍走贵人门下。京官多私居,远近不一,极日力只能至数十 处,往往许会阍者纳名刺上见客簿,未敢必见也。阍者得之,或弃去,或遗忘上 簿。”宋朝士大夫不但过年时飞片,平常放假也飞片,揣着名片满城跑,到领导府上送 名片。那时候没有公交和地铁,骑马坐轿效率很低,一天最多跑几十家。要送的名片 实在太多,送名片的人实在太多,为了让自己的名片能被领导看到,他们还要向守门 的仆人行贿,否则人家仆人不往上递,白跑那一趟了。有时候想想,古代这些士大夫挺傻的:他们飞片拜年,就像今天的我们群发拜年 信息,既缺乏个性,又缺乏诚意,怎么可能被人家记住并产生兴趣呢?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