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6893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3北京市延庆区高三年级一模化学部分(word)(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庆区 2016 高三化学一模考试试卷 2016.36.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传统制作工艺中,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 用氧化铁作外墙涂料B. 铸造司母戊鼎C. 火法炼铜D. 淘金制饰品7. 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极反应中有 CO2生成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电池总反应为 C6H12O6+6O2=6CO2+6H2O8. 中学化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酚酞的结构简式如右下图所示,列关于酚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酚酞具有弱酸性,且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2、B酚酞的分子式为 C20H12O4C1mol 酚酞最多与 2molNaOH 发生反应D酚酞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呈现红色9. 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用 pH 试纸检测,氨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4+OH- B100时,测得纯水中 c(H+).c(OH-)=3.810-13H2O(l)H+(aq)+OH-(aq) H0C. FeCl3溶液中通入适量 SO2,溶液黄色褪去:Fe3+SO2+2H2O=Fe2+SO42-+4H+D. 用 CaSO4治理盐碱地:CaSO4(s) + Na2CO3(aq)CaCO3(s) + Na2SO4(aq)10.下列实验

3、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 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3B.将铜粉加入 1.0mol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将 0.1molL1MgSO4溶液滴入 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解度比 Mg(OH)2的小11. 短周期元素 X、Y、Z、W 在元素周期表

4、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厌氧反应C6H12O6+H2O微生物质子交换膜 有氧反应O2A厌氧反应C6H12O6+H2O微生物质子交换膜 有氧反应O2A微生物C6H12O6+H2O 厌氧反应质子交换膜 有氧反应O2Cl2高温高温一定条件一定条件+CO、H2A元素 Y 和元素 Z 的最高正化合价相同B单核阴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W)r(Y)r(Z)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XYZD元素 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12.25时,H2SO3及其钠盐的溶液中,H2SO3、HSO3-、SO3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

5、pH 变化关系如下 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液的 pH=5 时,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 HSO3- B当溶液恰好呈中性时:c(Na+)c(SO32-)+c(HSO3-) C向 pH=8 的上述溶液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 的值增大 D向 pH=3 的上述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HSO3-)减小25.(16 分)口服抗菌药利君沙的制备原料 G 和某种高分子化合物 K 的合成路线如下:已知: R-CH2-CH=CH2 R-CH-CH=CH2R-CH2-CH=CH2 R-CH2CH2CH2CHRCOOR +R”18OH RCO18OR”+ROH(以上 R、R、R”代表 H 或有机基团)(1)F 中

6、官能团的名称是_。 (2)B C 的反应类型是 _。 (3)A 的结构简式是 _。(4)B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具有顺反异构,写出其中反式的结构简式_。(5)D 的结构简式_。(6)关于 E、F、G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填序号): G 可以发生氧化、还原、缩聚反应 E、1-丁醇、丁烷中 E 的沸点最高 E 与乙二醇、丙三醇互为同系物 G 分子中有 4 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1molF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生成 4 molAg(7)H 的分子式为 C8H6O4,其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写出 HI的化学方程式:_。(8)写出 J 生成高聚物 K 的化学方程式 _。Cl2O=26

7、.(16 分)空气和水的污染是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国家拟于“十二五”期间,将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减少 8%,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减少 10%, 2006 年的新标准修订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为 10 毫克/升(与美国相同) ,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又特别规定在使用地下水等条件受限时可放宽至 20 毫克/升。目前,消除大气和水中的污染有多种方法。(1)NOx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 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写出 N2和 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 。氧化还原法消除氮氧化物的转化如下: 反应 II 中,当 n(NO2)nCO(NH2)2=32 时,反应

8、的化学方程式是_。(2)利用 I2O5消除 CO 污染的反应为:5CO(g)+I2O5(s) 5CO2(g)+I2(s) ;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 I2O5固体的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2mol CO,测得 CO2的物质的量分数(CO2)随时间 t 变化曲线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T2温度下,0.5min 内 CO2的平均速率为 ,T1时化学平衡常数 K=_。 d 点时,向恒容容器中充入 2 mol CO,再次平衡后,CO2的百分含量_(增大、减小或不变)(3) 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 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制得氢气,具体流程如下: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

9、理分析,在 HI 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 H2的目的是 。(4)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沉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催化反硝化法中,用 H2将 NO3-还原 N2,一段时间后,溶液的碱性明显增强则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电化学降解 NO3-的原理如右下图,电源正极为 (填“A”或“B) ,阴极反应式为 。27.(12 分)FeCl3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工业流程制备无水 FeCl3,再用副产品 FeCl3溶液吸收有毒的 H2S。经查阅资料得知:无水 FeCl3在空气中易潮解,加热易升华。他们设计了制备无水 FeCl3的实验方案,装置示意图(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去)及

10、操作步骤如下: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通入干燥的 Cl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用酒精灯在铁屑下方加热至反应完成; 体系冷却后,停止通入 Cl2,并用干燥的 H2赶尽 Cl2,将收集器密封。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加热后,生成的烟状 FeCl3大部分进入收集器,少量沉积在反应管 A 右端,要使沉积的FeCl3进入收集器,步骤操作是 。(3)装置 B 中冷水浴的作用为 ;(4)装置 D 中 FeCl2全部反应后,因失去吸收 Cl2的作用而失效,写出检验 FeCl2是否失效的试剂是 。(5)在虚线框中画出尾气吸收装置 E 并注明试剂。(6)该组同学用装置 D 中的副

11、产品 FeCl3溶液吸收 H2S,得到单质硫FeCl3与 H2S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8.(14 分)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气体产物和剧烈反应的影响因素。 资料: CH3COONH4溶液是中性的。 1 mol/L NH4Cl 溶液的 pH = 4.63,可以溶解 Mg (OH)2沉淀。 探究一: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气体产物 【实验 1】探究二:镁与氯化铵溶液剧烈反应的原因设想 1:镁与氯化铵水解产生的 H+反应生成氢气 【实验 2-1】 【实验 2-2】设想 2 :Cl-的影响 设想 3:NH4+ 的影响 【实验 3】 【实验 4】 (1)实验 1 在左边试管出气管口用湿润

12、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管口产生的气体,试纸变蓝,说明有 生成;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 靠近酒精灯,点燃, 可以听到爆鸣声,说明有 生成。(2)写出实验 1 右边试管 Mg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 2-1 中两试管反应都很剧烈,说明 NH4NO3 水解产生的 H+ 对反应影响 (填“小”或“大”) ,NH4+ 对反应影响 (填“小”或“大”) 。(4)实验 2-2 的两支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其设计目的是 。(5)实验 3 中的实验现象说明 Cl-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小,请在空白处补充完成实验方案设计。(6)实验 4 中的结论说明 NH4+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则两支试管中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7)通过实验 1 至实验 4 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8)写出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 Mg2+的离子方程式 。0.50g Mg 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