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6592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王岩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 ?公里 处的天寿山,这里埋葬着明成祖朱棣 年号 永乐!及其子孙的陵墓,即永乐的长陵、洪熙 的献陵、宣德的景陵、正统 的裕陵、成化的茂陵、弘治 的泰陵、正德的康陵、嘉靖的永陵、隆庆的昭陵、万历的定陵、泰昌的庆陵、天启的德陵、崇祯的思陵等十三座 陵墓,故称十三陵。天寿 山原名黄土山,是燕山的余 脉,属太行山系。十三陵 坐落在 山麓下,三面 环 山,中间为一约 ?平方公里的盆地,温榆河的支流自西北直泻东南,恰似一条玉带缠绕中间,南面有龙山、虎山左右对峙,形成天然 的门网。这一优美的环境被术士们蒙上迷信的色 彩,视为“吉壤”,并被永乐皇帝选中作为“寿

2、域”,将黄土 山更名为天寿山。据史籍记载#天寿 山自永乐七年修建长 陵起因 山为城,山口砌城喋,水口垒水门,南面地势平坦修筑边墙%,中建大小红 门以通出人,周遭约六七 十里?。十三陵 的边墙、山口,明代极为重视,环山有十口,凡口皆有垣?。重要山口曾屡加整修,设置情况明会典、明史具不载,昌平山水记、帝陵图说虽有记载,但不具体。为 配合明定陵发掘报告的编写,我们会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王秀玲、何宝善和刘亚军 三同志,自! #年 月 #日至# #日对 十三陵周 围边墙、山口进行一次全面地查勘%图一&,兹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方向 度。红墙黄瓦,单檐庞殿顶,门三道,拱形 顶,门上部无木架,均系砖石结构,屋

3、檐石制,四角端部套有黄琉璃龙首。门东西宽()、南北长)+米。中间门洞宽,)(、高 )# #米,两侧门洞均宽,) ,、高,) 米,门外散水宽) 米。门台基 东西宽, 、南北长”),、高#)米% 图二&。三个门洞 原安有朱红 门,门之东西各设角门与陵垣相接,今俱不存。! ,年,大红门经重修,门 东侧修复陵墙一段,长)、宽) 、高,)+#米,西侧紧接民居,未加修复?。大红门南面,距门 米处,东西各有下马碑一座,二碑相距 ) 米,形制、大小相同,下有方形基座,高),米,其下部用三层大砖垒砌,高)米,上部用两层条石垒砌,高)!米,座每边宽# )米。碑长方形,碑额与碑身相连,通高东、宽) ,、厚 ) 斗米

4、。碑下部四角各有石抱鼓一个%现仅存一&,碑额刻变形云纹,碑身用双钩线镌刻楷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正背两面刻字相同。大 红门内左侧原建有拂尘殿,为帝后渴陵时 更衣处,清初已毁。据传为修建思陵将其砖石拆除,此后又经屡次平整土地,地基已不复存。但在遗址东边水沟内,堆有大量青条石 及柱础石,长达,)米。条石最大者长( (),、宽!,),、厚(,厘米,小者长、宽!(、厚 #厘米。柱础石直径“厘米。二、中山口一、大红门大红门%今俗称大宫门&为十三 陵面向京师的重要门户,也是帝后官员渴陵必经之路。 中山口位于大红门东),公里,方向 # )“边墙”一般系指长城而言,明时亦 称山睦的围墙为 边墙,今因之。

5、考古沙呀才勺二夕、考 夕叮刘伙句哈匙汀兮叹卜绍夕认浏黑弃夕。之&。思陵夕 珠西口飞了井锡图例二( 。一一 (,(一?)一) )一一一() )“,“二万) ,陡墓石刻翅地工 +例 ,二冬一一一公 里丫廿井图一边墙、山口位置图第,期.?图二大红门中山口又叫伽蓝口。当地群众又称“钱粮口气昔日为陵内百姓去昌平交税纳粮之通道.。中 山口北),公里为永陵 园,十三陵原各自有园,种植瓜果供祀陵用。永陵 园今称仙人洞村,村北蒋山山腰有“神仙 洞”,洞口向东南,两侧各有槐树一株,额刻“神仙洞, ,三字,两侧刻对联一副,上联“惋蜒龙脊山吞月气 下联“磊坷云根洞有天”。昌平山水记和蒋一葵长安客话均有详细记载。度,宽

6、!米,两侧为 山崖。山口南通郑家沟至昌平,其东侧有古槐一株,中空,围长,(米,西侧自大红 门始有边墙与之相连,俗称“皇墙气图版柒,&。大红 门至龙山山麓一段,有大量残碎的黄琉璃筒瓦、板瓦和瓦当,瓦当头饰龙纹,与 陵寝建筑所用瓦件相同。墙宽约米。大红 门东约# 米处,有一干沟,雨季水自仙 人洞 村、南新村而来,过边墙下,流向西南。在边墙上建有水关%水流之涵洞&一个,残存基石两层,长约、高 )入米。自山麓至中山口沿山脊建边墙,蜿蜒曲折,墙宽)#、残高)一 ),米,最高残存#、宽),米,墙以山石垒砌,以生 白灰灌缝。中山口距大红门边墙总长#,),米。东侧边墙沿山脊东北向,盘绕于群峰之颠%图版柒,&,

7、自山口至第三个山峰,上 建边墙比较坚固,墙体用山石平铺,每层厚# 一厘米,中间用大量生 白灰灌缝,每层之 间亦以白灰抹平,墙体内外两侧包砌青 条石,条石长! ,一 +、宽#、厚#厘米。现存基部条石二至三层,上部悉被拆除。墙宽#) 一)+、残高 ),一# )+ 米。自第三峰起至东山口,墙体建筑比较简陋,用山石、河 卵 石平砌,内施少量白灰,以灰泥灌浆,大多仅留墙基二至三层,保存较好处残高)+、下宽)!、上宽 )米。中山口距东山口边墙总长#,米。三、东山口东 山口位于大红 门东北公里,遗址在今十三 陵水库大坝的位置%图版柒,#&。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有楼,南北二座,三层。”%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

8、者,均引自此书&。山口东侧现存敌楼台基,方形,每边长)、残高()# ,米,以花冈岩条石砌成。! ,年在原 基址上建十三陵水库展览室%图三,上&。敌楼东 侧建边墙,约 米处 的断崖上保留有边墙墙基,宽#)、深)“ 米。地面上原存残垣,高约#、长”#米,修水库时拆除,将石料被覆大坝。自蟒山山麓起,尚有残墙,以 山石垒砌,灌以生 白灰,山石每层厚# (一厘米,灰层厚,一(厘米。墙宽#),一#)( ,、残高)米,这一段边墙东北向,沿山坡而建,长 #米。由此 向上一段长 # +米,宽与前者相若,残高 ),米左右,无白灰灌缝。再向上至 山腰陡壁处,长! 米,平摆以乱石块,略具墙形。山口西侧,敌楼基址压在水

9、库大坝下,二敌楼相距 +米,史载山口之间未建边墙。边墙自山脚起沿 山脊蜿蜒曲折,与中山口相接。东 山口内,水库大坝以西,水中有圆形 小山,名平台山,明成祖朱棣曾在此驻哗。嘉靖十 五年,命建亭于 山上,御题“圣迹”二字。万考古通东水峪一条从东北去黄花镇。山口内西北约/ ?米处,原建有老君堂三间,两侧各有厢房三间。今遗址上建有某单位仓库,不见任何遗迹。图三东 山口上)北侧敌楼台基 最下层部分!下)圣迹享基址五、灰岭详灰岭口距泰陵北)0公里,今称上口,位于上口村北 图四,左!。方向 ?度。口宽1米,进深长? ?)2米,原建有拱形 门洞,安有门扉,门洞内侧地面 呈斜坡状,砌以条石。口两侧边墙保存尚好,

10、系 山石、河卵石垒砌,以白灰灌缝,内外墙皮均砌有青条石,每隔/ )0米左右历十一年 公元?0. 2年!闰二月,万历渴陵之际择寿宫,曾到东 山口登上圣迹亭。亭于清初已毁0%图三,下&。东山口为 天寿山诸水系的总 出口,东 北有老君堂口,西 北有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西有德胜口,各水汇于七孔桥下,出东山口经巩华城东北 人沙河。夏秋之季,山洪暴发,水流湍急,冬季干涸,水潜流于砂砾之中。今水库建成,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四、老君堂详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里,上有老君堂三间。”口宽(米。方向 度。北侧边墙自山口至山腰长约 米,保存不好,墙基不甚明显,为乱石堆成,无 白灰灌缝。据村中老人讲,南侧边墙毁于本世

11、纪初。山口外山峦迥环,地势 十分扼要。有两条通道/一条向东南砌一横条石,与外墙皮条石呈丁字形,用以加固墙体%图版柒,&。条石最大者长 ,、宽+、厚+厘米,小者长+、宽+、厚+厘米。条石多被拆除,保存最多者尚存十一层。边墙自山口向两侧沿 山坡而建,呈外弧形,近口处宽而高,山坡上较窄较矮%图四,右&。西侧总长(,),米,近口处 下宽)(、上宽()、残高)#米。向上米处,上宽)+、高+)+米,至巧米处则上宽#)+、高 ),米。东 侧总长 米,山势较陡,边墙宽、高与西 侧相近。山水自东北流经东侧,与贤庄口水汇合,经泰陵桥至七孔桥下,汇天寿诸水出东山口。六、贤贤庄口距泰陵北于下口村西%图版柒,庄口#),

12、公里,今称下口,位+&。方向, 度,口宽第!期曰四左)山口 电杆处!? 0米。边墙保存较好,墙之结构、垒砌方法与灰岭口边墙相同。西侧悬崖峭壁,墙较短,总长/ ?、宽1、高2 )2米。东侧边墙呈外弧形,沿山坡而建,总长? /米,山口部分下宽.)、上宽3、高).米。向上?加米处,上宽/ )3、高/ )3米,末端上宽/斗、高?米左右。两侧所砌条石保存最高者十二层,条石最大者长? 2 ?、宽 ?、厚20厘米小者长30、宽 。、厚 2 0厘米。山水 自东北流经西侧峭壁下,合于灰岭口水,经泰 陵桥而人 七孔桥。七、锥石口锥石口距泰陵西北?公里,今锥石口村北约半公里 图五!。方向220度,口宽/米。山口两侧

13、山势陡峭,西侧临峭壁,未建边墙。东侧边墙建至山腰,总长?2?)?米,墙之建造与灰岭、贤庄二口基本相同。山口处墙宽4 )4、高3米,末端宽?).、高/米。墙之顶面抹白灰一层,厚/)0厘米,上砌城砖 今多 已拆毁!。山口西侧有水灰岭口右)西侧边墙远眺自西北来,流经康陵桥下,合灰岭、贤庄二水人七孔桥。锥石口山口壁立,口内有州巨大山石,拔 地而起,如锥刺空,锥石口或许依此石而得名图版捌,5!6灰岭、贤庄、锥石三口,地处天寿山北,山口狭窄,形势险要,故有“灰岭险特倍于长城月之说。这里不仅是维护陵寝的主要关口,而且也是保卫北京的重要门户。因此,明王朝对这 里建置极为重视,“三口并有垣,有 水门”。“永乐间

14、于灰岭口鳌石为城,迎敌有楼,封 山创始未尝 不知为塞垣重戍也。嘉靖十六年复修之,且于贤庄口建城,一祖一宗膺意于图五锥石口一.?考古此,夫地莫重于山陵,责莫严于戍守”。梁份帝陵图说也载三口“皆有垣有门有守御气崇祯九年,清兵即由此而人,攻昌平连下近麟州县?。实地查勘证明这三口边墙建筑规整坚固,远胜于其它山口。八、雁子协雁子口距康陵西北),公里,位于今 雁子口村的西北%图版捌,#&。方向 #度,口宽!米。两侧残存边墙,东侧墙基宽,)夕、上宽)、残高+)、长, )+米1西侧墙基宽)、上宽)、残高+)、长 米。墙体结构与灰岭口相同。据村户老人讲,本世纪初山口处尚有拱形石 门洞,安有门扉,既为水口,又是行

15、人 出人口,后为 山洪冲毁。现口外二 山间建有小型水库,水西 南流,合德胜口水,人七孑2桥出东山口。九、德胜俘德胜口距定陵西公里,位于今德胜口村西北。方向 度,口宽# ,)(米。今德胜口水库截流大坝恰好建在水口处%图六&,两侧残留有边墙残基,南侧宽( ) #、高#米,墙体以山石垒砌,中间灌白灰。水门南侧残存条石两层,长# )+、高 )米。北侧基宽+、残高),米。德 胜口原 建有“关城推 谍,楼 槽俱壮”.。今南侧山头上残存有敌 楼 遗址,范围大小 不清,周围残砖甚多,个别砖上印有戮记“匠人口口造”、“窑户口口”,惜无纪年。砖残长# ,)夕、残宽+、厚#),厘米。据当地老人讲,德胜口口内原建有边

16、墙,中间为拱 形 顶门第!期洞,安有门扉,两侧达墙上各建一旁门,有阶梯而上。德胜口水合雁子口水,经昭陵南下七孔桥,会天寿山诸水出东山口。3、西山口西山口“距悼陵南二里,有小红门”。位于今小红门村中部。方向正南北,口极为宽阔,宽夕, ,) , 米%图七,右&。两侧沿山脊建边墙,以 山石 垒砌,灰泥灌缝,与东 山口两侧边墙相似,不甚坚固,基宽一 )# ,米,上宽 )(米左右,残高)+一#) , 米。西侧边墙建至近顶处,总长! 米。东侧至榨子口,长, 米。口内东侧现存水关两座,各一孔,二者相距 +,米,水关 以青条石垒基,三层,长)米,宽),米。孔宽#),米,高)!米,上面横架长条石两块,长)(米,宽) ( 米%图七,左&。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