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6556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鲁迅广州时期的世界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 ? ? ? ! ? ?司 ? ,? ?。?从而已集等著 作看鲁迅广 州时期的 世界观金钦俊马克思 主义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世界观制约的。作 家通过文学作品对一定社会现象进行评价,从而表现 了作者的社会见解和理想,因而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 以探索作者对待 周 围世界的态度,研究他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本文试从鲁迅 广州时期的著作,考察他当时的世界观,为研究鲁迅 思想的发展提供一点线索。鲁迅在广州的八 个多月里,共写 下四十多篇文章?不包括书信、译文和古籍整理、校勘?,其 中二十一篇收进 了而已集,三闲集中收了六篇,“作为而已集的补遗”,其他散见于鲁迅著、译、编的各种集子和当时报

2、刊。鲁迅自己讲?“我是在二 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些吞 吞 吐吐,没有 胆子直说 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三闲集序言?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中国南方正处于第一次 国 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鲁迅是可以直 接 表达意见 的。庆祝沪宁克复的那 一边和革命时代 的文学等,就是例证。“四一二”政变后,独裁绞杀 了民主,黑暗吞 噬 了光 明,鲁迅 不得不改 用比较隐晦的笔法,然而 也并非都是“吞吞吐 吐”,其中仍有明显的 思想“变迁的径路”可寻。只 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对鲁迅此时的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就能对鲁迅这个时期的世界观获得明确的认识。广 州时期的鲁迅

3、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还是如有些人 所说的带有唯心论 的色彩,这是我们 首 先要分析的问题。鲁迅作为一位伟大 的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 的世 界观是鲜 明地渗透在他 的作品中的。一九二 七年二月间,鲁迅在香港的讲演中响亮地 宣告?“老调子已经 唱完”。鲁迅说,讲题“初看似乎有些离奇,其实是并不奇怪的。”因为产生这种“老 调子”的时代已经死去,“旧文章,旧思 想,都已经 和现社会毫无关 系 了,从前孔子周游列 国的时代,所坐 的是牛车。现在我们还坐牛车么?从前尧舜的时候,吃东西用泥碗,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所以,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 没有用处的了。”在鲁迅看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

4、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当社会向前发展了,反映旧的社会经济的思 想文化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需要有反映新的社会经济的新思想、新文化来代替。这正是鲁迅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思想文化发展 的生动说明。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区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 的根本问题。在 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作出 了明确的答案。根据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鲁迅指出苏俄“先前的环境”是“俄皇专制 的时代,有许多作家很 同情于 民众,叫出许多惨痛的声音”,但是十月革命后 的苏俄“究竟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将来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出现”?老调子已经唱完?。两 个月后,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又指

5、出,社会大革命引起生产关 系的大变动,反 映在文学上便出现了两种文学?“怀旧的哀词”与“崭新的进行曲”,“中国社 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也没有崭新的进行曲,只在苏俄却已产生 了这两种文学”,“因为进步的文学家想到社会改变,社会向前走,对于旧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的建设,都觉得有意义,一方面对于 旧制度的崩坏很高兴,一方面对于新的建设来讴歌。”至于“吊旧社会的灭 亡”的“挽歌”,“这种文学都是悲哀的调子,表 示他?按,指旧作家?心里不舒服,一方面看 见新的建设胜利了,一方面看见旧的制度灭亡 了,所以唱 起挽歌来。但是怀旧,唱挽歌,就表示已经革命了,如果没有革命,旧人物正得势,是不会唱挽歌的

6、。”这表明,鲁迅是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其更迭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现象的?剥削阶级失势了,其文学上 的代表“于是回想 旧时的舒服,便对于旧社会眷念不已,恋恋不舍,因而讲出很古的话,陈旧的话,形成这样的文学”,即“怀旧的哀词”,而大革命的成功,新制度的确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产生了“崭新的进行曲”。鲁迅 的分析,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观鲁迅广州时期的全部作品,我们看不到什么“唯心论的色彩”。鲁迅这时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广州时期的鲁迅是否 学会了辩证法,这是我们接着要讨论 的问题。分析一 下鲁迅这一时期的著作,可以明显看到,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是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九二七年三 月二十四 日,北

7、伐军继克复上海之后攻克南京的日子,鲁迅针对潜伏在革命阵营内部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右派关于“革命成功”的谬论,写 下了黄花节的杂感,明确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并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阐明?“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 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 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 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日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 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毛 泽东?矛质论?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 物 如 果“止于至善”,无可发展,那就只能意味着其生命的终结。“革命成功”的“止境”,只能是革命的“绝境”

8、。鲁迅的这一论述,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在这认识的基础上,鲁迅告诫人们要改革庆祝节日的办法,热闹之后,“就该加工做一天自己该做的工作。这当然是劳苦的,但总 比枪弹从致命的地方穿过去要好得远”。用如此明确的语言,把当时革命进行中最紧迫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革命人 民面前,让他们在胜利的高潮中看到失败 的可能性,时刻保持清醒 的头脑,这同样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这十儿天后鲁迅 写 的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极其及时地提出了革命胜利中潜 伏着的危机,而且马上为“四一二”的枪声所证实。其实,这个问题鲁迅在黄花节的杂感中已明确提出,它们在思想线索上完全一致。鲁迅 在广 州时曾指出,广州“可以做革命的策

9、源 地,也可以做反革 命的策源地”?三闲集在钟楼上?。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假如革命党 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则革命有成功 的希望?反之,如革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了错误?如陈独秀的机会主义路线错误?,或原来革命的政党不再革命了?如蒋介石篡夺领导权后 国 民党的转向?,革命就会遭灾,“革命策源地”就会转化为“反革命策源地”。一九二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 了这一点。鲁迅能从社会现象的相 互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它们,并预见 反革命政变的可能性,正是运 用 了马克思 主义 的辩证法。鲁迅这时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考察和把握它们,所以他的观察能深入事 物 的内核。对“现代 评论派

10、”一九二 七年的丑恶表演的分析与揭露,即是一例。陈西淦之流,本是北洋军阀政府卵翼下的资产阶级反动文人,他们极端仇视革命,肆意攻击广东革命政府。后 因北伐军兴,蒋介石渐渐得势,北洋军 阀政府朝不保夕,他们于是摇身一变,“拥护”国民革命了,纷纷南下投靠蒋介石。许多人对此颇以为奇,但鲁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陈西淦们“舍弃了公 理正义的栈房的东吉祥胡同,到青天 白日旗下来服务,”,乃是“土耳其鸡的鸡冠似的彩色的变换”?通信?。因为形势变化,“枪炮战胜了投壶”,即 北伐军战胜了尊孔复辟的北洋军阀,于是 陈 西淦们“蟠 然 变计,另外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公理”之 所在?。鲁迅就是这样运用唯物辩

11、证法观点,在 复杂纷纭 的现象中找到了事物变化的原 因,揭露陈西澄之流“南下革命”的奥秘。对于文艺问题,鲁迅这时的观点也是充满辩证法的。在无声的中国中,他猛烈抨击那种指斥青年“作品幼稚,贻笑大方”的谰言,指出?“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 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并用通俗、生动的比喻,说明若要“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实在无异于 要孩子学走路,却“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虽是蠢妇人也不 至于此的。在这三年前,在未有夭才之前的讲演中,也有类似的精辟见解?“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 的。因为倘不遭了栽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在现

12、实生活和 文学创作问题上,如何对待处于萌芽状态、还显得幼稚的新事物,是站在新事物一边,热情为它呐喊、斗争,还是站在 旧事物一边,以幼稚为罪名,去栽贼新事物,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因为“在辩证法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在当时显得巩固、然而已经开始衰亡 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即使它在当时还显得不巩固,因为在辩证方法看来,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斯大林?论辫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鲁迅上述观点,是完全符合马克思 主义辩证法的。在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学术与革命、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鲁迅 这时的基本观点也符合辩证法。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鲁

13、迅提出“想研究某一时代 的文 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并根据这一 原则,从汉末魏晋充满历史剧变的环境中,考察各种文学倾向及风格,作了科学的、精辟的分析与论述。他特别谈到历来被目为“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的陶渊 明,用述酒等诗中谈论时政的事例,说 明“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由此引伸出普遍的结论?“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 于世,则当 然 连诗文也 没有。”鲁迅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阐明了一定的文艺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 反映的产物,而不是什么超现实的、作 家头脑臆想出来的东西,同时,

14、正确阐明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反映并服从于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的,它不 可能超出于、独立于政治之外。鲁迅 既然认识到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 系,因而也就 自然得到下 一个结论?要有革命文学,先要有革命人。鲁迅强调?“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 学”?革命 时代的文学?。可见鲁迅对于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制约作用是透彻了解的。稍后 在革命文 学、在钟楼上等文章里,鲁迅一 再谈到俄国作 家叶遂宁和梭波里“碰死在 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 运命”,这从反 面说明一 个道理?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对于作家具有头等重大的意义。普迅对学术与革命的关系也有精当的阐述

15、。一九二七年三月一日,鲁迅在中山大学开学致语中,热情鼓励青年学生“须有奋发革命的精神”,“虽然坐着工作而永远记得前线”,他们“将在平静的空气中,度着探求学术的生活。但这平静的空气,必须为革命的精神所弥漫?这精神则如日光,永永放射,无 远弗到。”指出探求学术是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应在革命精神指引下进行,须臾也不能脱离。这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鲁迅表明了 坚决反对胡适之流“教青年们躲进书斋去”的态度,指出这会使“青年进了书斋之 后,和实社会实生活离开,变成一 个呆子”?书斋生活与其 危险?译 者附记?。在读书杂谈中,鲁迅更进 一步提出,读书一要“自己思索,自己

16、做主”,不要盲从“批评家”的随意指划,以致无所适从,二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 间这一部活书”,读书“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否则“便变成书厨”。鲁迅启发青年人要通 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 的真伪。鲁迅说?“实地经验总 比看,听,空想确凿”。并举例说?“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 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 了,和我所猜想的不 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这正如毛 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们要求得真知,就必须直接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事实说明,唯物辩证法为鲁迅提供了科学 的认识方法,使鲁迅解决了认识论方 面的大问题?“只 有人们的 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鲁迅 在广州时期已开始达到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高度。三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这个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