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丽江有座玉龙雪山,还有条长 江上游金沙江那真是山高水长的地方 如今,在玉龙雪山身旁,站立起一位文 学巨人;在金沙江边,涌出了一条文学长 河那就是山一般高的王丕震,水一样长的 王丕震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 这样的比喻似乎并不显得夸张想想, 王丕震这位坚忍不拔的丽江纳西族儿子,在 蒙冤劳改20多年,跨出牢狱之后,在他62 岁到 81 岁的 18 年间,用他生命的最后岁 月,以每天平均手写4000多字的速度,以书 写2650多万字的记录,创作出142部长篇历 史小说,为中国上下五千年间的79位帝王将 相、42位才子佳人、5位现代名人以及难以 计数的各种各类人物,塑造了他们的形象, 记录了他们的历史,重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 生活…… 记得1994年9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组 织的由冯牧率领的全国作家代表团到达丽江 访问冯牧是旧地重游在头年的 5 月 16 日,我曾陪同他到丽江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 府上拜访那时他就听赵银棠说过丽江有位 比她写得多的老作家王丕震了这次又来丽 江,冯牧便很想见见在台湾出版了多部历史 小说而在海外华人中享有盛名的王丕震经 我联系后,约请王丕震与冯牧在丽江宾馆会 见并作了简短交谈。
这两位相互敬仰的老人 的第一次握手,想不到也是最后一次的握 手那晚恰值中秋佳节,冯牧与来自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等地的作家们要去老城欣赏宣科主持的纳西古乐演奏音乐 会冯牧本想邀请王丕震同去,哪知王老先 生惜时如金,要回家去赶写他要急着交稿的 长篇小说冯牧看着王丕震转身而去的背 影,感叹地说道: “真是奇才、奇才……” 冯牧与王丕震这次短暂会见,说明远在 丽江的王丕震的文学创作,已经引起了中国 作协领导的重视与敬佩了这是值得提起的 一段文坛佳话 想起丽江往事,面对 《王丕震全集》 (80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一本本 的叠累,仿佛这就是王丕震的雕塑形象,或 者也可以当作是王丕震生命的化身!这么高 这么多的长篇历史小说,别说是一笔一画地 用手来书写了,就是一本一本地从头阅读, 也得要用几年的时间吧! 于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我有了丽江的 天和地的感觉: 第一,王丕震是顶天立地的奇才要说 王丕震是个天才,恐怕有点犯忌若说他是 个地才,又有点俗气还是用冯牧当年的评 价,称他为奇才最为适宜看看他是怎么奇 的他出生于私塾教师家庭,从小受古诗文 和历史故事熏陶18岁前在丽江读初中;19 岁跟随本乡本土的抗日名将李汝炯赴陕西考 入军校,后任炮兵教官、西南行政长官署秘 书。
1950年考入西南农学院读兽医专业,毕 业后到玉溪农校任教、在江川兽医站工作; 其间被错划为右派劳改并判刑10年1982年 60岁时冤案平反,才得回丽江故乡养鸡糊口,62岁开始文学创作从上述人生经历 看,王丕震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和熟知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文化呢?又有多少岁月来查寻和 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名著呢?就别说 写作那两千多万字了,就是那几百位历史人 物的生平事迹、朝代背景、社会生活又怎么 搞清楚、弄明白的呢?而且在他所写的142 部长篇小说中,就有85部作品不打草稿、不 做修改、一气呵成便将手稿直接寄给出版社 出书,这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都可能是绝无 仅有的了因此说他是顶天立地的奇才,不 会引起任何争议的吧? 第二, 《王丕震全集》 是惊天动地的著 作此前我只读过王丕震62岁时写的处女作 《则天女皇》 ;后来又读了 《陈圆圆》 因为 他的作品大都在台湾出版,不容易看到,这 次顺着全集的第一卷翻起,用了很长时间才 翻到八十卷;连走马观花都说不上,只不过 是快速翻翻而已从 《唐尧与虞舜》 数起, 一直数到 《博士洛克》 ,也就是说王丕震的 手笔是从史前一直写到当代久居丽江的那位 外国学者,几乎写完写尽了我们所有知道的 和所有不知道的历史上众多的知名人物了。
看看吧,从夏禹王、周文王、周武王到孔 子、屈原、司马迁;从滇王庄蹻、汉武帝、 秦始皇到陶渊明、杜甫、苏东坡;从曹操、 李世民、宋太祖到徐霞客、郑和、林则徐; 从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到成吉思汗、朱元 璋、康熙;从勾践、夫差、刘邦到李鸿章、 蔡锷、唐继尧……简直成了应有尽有的历史名人的百科全书了我说不出浩如烟海的文 学史上,除了王丕震,还有哪一位作家用 小说写过这么多的历史名人?把这些历史 名人一个个都变成文学形象,让他们在曲 折动人的故事中复活,这不是惊天动地的 著作么? 第三, 《王丕震全集》 是上天入地的文 学长河王丕震的身心虽然饱经苦难与折 磨,但他的胸怀始终蕴藏爱国的炽热感情 出狱归乡后,如曹操诗吟: “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何以体现他晚年的人生价值呢? 仅靠养鸡度日,能维持自家生活,却无法报 效社会他毅然选择了文学创作但不是写 他身旁的黑龙潭、白沙村、束河镇的风景风 物风情,而是写他心中的祖国,祖国的历 史历史是祖国的文化;文化是祖国的灵 魂而祖国的历史文化则是各个时期的人物 创造的,继承的,弘扬的只有通过人物表 现历史文化,才能生动、鲜明、集中;然而 只有通过文学表现人物,也才能形象、典 型、通俗地描绘他心中的祖国,表达其赤子 之情。
于是他默默地从每一个字写起,一直 写到手不能握笔,写到心脏停止跳动18年 的写作生涯,他何曾得过什么文学大奖?何 曾开过什么作品研讨会?然而正是丽江有关 部门和有关领导,特别是丽江中国西部研究 发展促进会,在关注着他,理解着他在他 辞世之后,便能迅速而全面地对他作出公正 而真实的评价:王丕震用他18年的匆匆流逝 的时光,在历史小说创作中引领了诸多的第一,留下了诸多的童话般的文学奇迹大家 认为,王丕震生前创作的142部长篇历史小 说,不仅能够为丽江古城和纳西族争光,而 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云南的、中国的一份珍 贵的文化遗产于是,为建设促成丽江所 特有的一条文学长河的工程,而开始了艰 辛细致的劳动经过五年来的长期努力, 通过许多同志的积极奉献,王丕震生前连 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 《王丕震全集》 终 于在共和国诞辰六十年的喜庆日子里灿 然问世这便是流淌着数百位中国历史 名人浪花的文学长河;这条文学长河的 流程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一样长,一样 远,一样反映着太阳月亮的光芒,一样鸣 响着岁月的涛声 我们感到遗憾的只是王丕震不能亲眼 看到这条文学长河了但长河的波浪可以 变成一朵朵彩云上天去告慰王丕震在天之 灵魂;长河的水脉可以入地去抚摸王丕震 在地之铁骨…… 在丽江的天地间,这条文学长河将会奔 腾不息!流淌在丽江天地间的文学长河——阅读《王丕震全集》有感■ 张昆华几多英豪汇于斯■ 沧浪客■ 读书漫笔■ 本期聚焦1212读书 :0871—4163299E-mail:yangyan@编辑\杨燕制作\王玉敏YUNNAN DAILY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热点阅读”征文合办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日报编辑部营建精神文化家园——访 《学园: 学者的精神家园》 主编、 云大教授董云川■ 杨 燕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 了阿卡德穆学园,思辨理论智慧在这里 备受推崇。
秉承这一学术传统,2008年 新年伊始,云南人民出版社与云南大学 联合创办了《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 两年多来,期刊以“探究高深学问、传 播高雅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为办刊宗 旨,立足高等教育,着眼学术前沿,纵 横教育内外,沟通中西学术,延续古今 文脉,为广大学者潜心营建起一座精神 和文化的家园日前,记者专访了《学 园:学者的精神家园》主编、云南大学 教授董云川学术自在边缘记者:这是一个期刊林立的时代, 在云南这一边陲之地,将《学园》打造 成学者的精神家园,您的自信来自何方? 董云川: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 学术自在边缘回顾古今,自然科学的 研究成果大多出自前沿,社会科学成果 则往往出在“边缘” 因为“边缘” ,我 们可以逃离世俗的种种羁绊,地理上的 偏僻可以给学者一个宁静、清纯的思索 空间;因为“边缘” ,我们可以挣脱“学 术中心”的“主流”钳制,多元化的文 化氛围,让权威的学术长者,敢于创新 的年轻学子都可以在此对话、交流水 相荡乃生涟漪,石相击乃生光辉,思想 的火花在交锋、碰撞中灿然开放 当下,学术呈现出功利化、世俗化 趋向,学者为评职称撰写论文,一些期 刊只要给版面费,什么文章都登,学术 品质下降。
但大多数学者从内心深处都 渴望着有一个非常清纯、非常执著、具 有人文情怀的学术平台在这个背景 下,我们创办一份绝对公益性杂志就有 着它成长的丰厚的思想土壤的确,刚 开始很艰辛,我们一篇篇组稿,但高品 质的去市场化定位,很快得到了广大学 者的认同,三四期后,学者们纷纷为 《学园》撰写文章,被誉为“当今中国最 杰出、最有治校成就的校长教育家之 一” 、 《哲学评论》 栏目主持者张楚廷 (张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涂又光,著名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 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 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教授李延保, 北京大 学教授陈平原,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冯向东, 中华民族文 化促进会澳大利亚分会会长、 著名文学评 论家何孔周等都为 《学园》 撰稿 当然, 酒好也怕巷子深我们一直都 在相关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振臂高呼, 宣传 《学园》 , 同时, 2009年还向全国1000所高 校赠刊,《学园》 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大教育杂志记者: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区 分于其它学术杂志的特色是什么?董云川:我们的定位是大教育杂 志主体风格是希望通过大的教育范畴 所覆盖的各个学科,以人文的方式来关 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改革发展。
我 们以为,目前杂志存在一些倾向:一些 杂志世俗化、一些太市场化、一些杂志 太学究、一些面又太狭窄,在这当中, 恰恰缺乏一种公益性的、人文类的,有 情感的,体例又不拘一格的刊物,因 此,在编辑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时,我们追求形式活泼、内容严肃、论 证科学的风格 记者: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有 哪些特色栏目? 董云川: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栏目很多,我们开设了哲学评论、七色 论坛、前沿论点、学理考辨、大学旧 踪、杏坛春秋、个案研讨、国际视窗、 文化评论、民众焦点等10多个栏目,其 中主打类型有哲学思辨类,哲学与教育 是天然的联盟在 《哲学评论》 栏目, 连续几期发表张家先生的《哲学是人的 哲学》 、 《论意识的独立性问题》和《主 观的客观与客观的主观同在》等哲学言 论,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见解;涂又光 先生集其丰厚的学术思辨以《发动机与 工作机》和《三点论》为题分别阐述了 独到的教育哲学理念;其次是区域类 的,云南是一个边疆地区,从地缘上 看,我们是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 《国际 视窗》 约请东南亚的专家学者撰写的 《东南亚高等教育概览》 、 《东南亚开放远 程教育》 、 《东盟大学联盟质量保障的经 验》 等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借鉴素 材,这类跨学科、跨地区研究为中国高 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七色论坛》一 直是我们创刊以来着力打造的特色栏 目,如: 《在中与智者对话》 中 张小杰则针对2008年《学园》第一期张 楚廷先生的演讲笔录提出了不同的见 解。
这是激情、理智与责任的碰撞!学 者们以先哲盛行的对话式方法还原学术 的生命力让这朵学术奇葩骄傲绽放记者: 有读者评价说, 读 《学园: 学者 的精神家园》 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愿意成为 《学园》 忠实的读者今后,《学 园: 学者的精神家园》 有何新打算? 董云川:经过 1 年多的努力, 《学 园:学者的精神家园》在林林总总的学 术杂志中脱颖而出,去年9月, 《学园: 学者的精神家园》在第三届云南期刊评 选中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期刊栏目奖和优 秀编辑奖,又相继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 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 库全文收录随着《学园:学者的精神 家园》影响力的扩大,主办方云南人民 出版社基于品牌衍生的考虑,又推出了 《学园:教育科研论坛》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