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6241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甘肃省10000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年甘肃省年甘肃省 10000 名名公共基础公共基础真题及参考答案真题及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每题 1 分,共 80 小题)1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 实现共产主义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

2、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5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6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 思维的此彼岸。 ”这一论断

3、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 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社会生产方式 B 领导人的水平C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 国际环境 8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9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10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m:v B v:m C m:(c+v) D (c+v):m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A 将马克思主义

4、运用到中国B 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C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12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A 制度创新 B 科技创新 C 理论创新 D 文化创新13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 农民问题 B 武装问题 C 党的建设 D 领导权问题14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2A 社会主义社会 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15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 改革开放 B 自己的发展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反对霸权1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A 用民主的、说服教

5、育的办法 B 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C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办法 17 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 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 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 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 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8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 革命 B 改革 C 政治运动 D 阶级斗争19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是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C 我国的基本国情D 马克思主义经

6、典作家的论述20 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A 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A 执法组织形式 B 政权组织形式C 行政组织形式 D 司法组织形式22 马克思主义具有A 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 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C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 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23 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五四运动C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D 北伐战争24 下列说法错误是A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B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并

7、由此实现社会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C 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D 和谐社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25 “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最早开始于A 澳门问题 B 香港问题 C 西藏问题 D 台湾问题26 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A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层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C 新的中产阶级 D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着27 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瑷珲条约28 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A 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C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D

8、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29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A 无偿没收 B 和平赎买 C 有偿征用 D 限制发展30 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 贫富差距 B 民族主义C 宗教主义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1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A 陕北保安地区 B 陕北洛川地区C 陕北瓦窑堡地区 D 甘肃会宁、静宁地区32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A 道德发展 B 道德修养 C 道德规范 D 道德认知33 古往今来,无论是那些对历史做出过较大贡献

9、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还是那些在祖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群众,启迪、指引他们壮丽人生的一个共同思想因素是A 社会主义 B 集体主义C 爱国主义 D 民主主义34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A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B 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C 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D 工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35 我国古代先贤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A 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精神 B 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C 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D 热爱劳动,重视艰

10、苦奋斗的精神36 恩格斯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道德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道德,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道德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体的社会实践无关B 个人品德是由个人单一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体系C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在一次两次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心状态和心理特征D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37 2011 年被国家列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 8 个省(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A 陕西 B 贵州 C 河北 D 云南38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

11、示,全国人口数已达到A 12 5 亿 B 13 7 亿 C 12 8 亿 D 14 5 亿39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2011 年A 6 月 30 日 B 8 月 30 日 C 9 月 1 日 D 9 月 10 日40 2012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回归祖国A 13 周年 B 14 周年 C 15 周年 D16 周年41 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是A 道德规范 B 宗教规范 C 原始规范 D 法律规范42 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A 依法治国 B 公平正义 C 执法为民 D 服务大局43 下列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是A 习惯

12、 B 法理学说 C 制定法 D 判例44 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在于A 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B 权利与生俱来,义务依法设定C 权利对于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义务则因人而异D 权利应当享有,义务可以放弃445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A 1215 年自由大宪章 B 1689 年权利法案C 1787 年美国宪法 D 1791 年法国宪法46 我国宪法第 33 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A 公民 B 人民 C 国民 D 居民47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 国务院C 国务院各部、委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48 我国刑法第 6 条第 2 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属于本法。 ”本条款确立的是A 属地管辖 B 属人管辖 C 普通管辖 D 保护管辖49 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称为A 犯罪的主体 B 犯罪的主观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