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6232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规范的中药学重点表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药学中药学 - 1 - 第一章第一章解表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麻黄辛、微苦,温 肺、膀胱肺、膀胱 1.发汗解表 2.宣肺平喘 3.利水消肿1.用于风寒表实证 2.用于咳喘实证 3.用于风水水肿桂枝辛、甘,温 肺、心、膀胱肺、心、膀胱1.发汗解肌, 2.温经通脉 3.通阳化气1、用于外感风寒表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荆芥辛,微温 肺、肝肺、肝1.祛风解表 2.透疹止痒 3.止血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

2、搔痒 3、用于各种出血证防风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膀胱、肝、脾1.祛风解表 2.胜湿止痛 3.止痉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风寒湿痹证 3、用于破伤风第二节第二节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 肺肝肺肝1 发散风热, 2 清利咽喉, 3 透疹解毒, 4 疏肝解郁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 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桑叶甘苦,寒 肺肝肺肝1 发散风热 2 润肺止咳 3 平肝明目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 2、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 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菊花辛,甘

3、,苦,微寒 肺肝肺肝1 发散风热 2 清肝明目, 3 平抑肝阳, 4 清热解毒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柴胡苦辛,微寒 肝胆肝胆1 疏散退热, 2 疏肝解郁 3 升举阳气, 4 清胆截疟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 4、用于疟疾葛根甘辛凉 脾胃脾胃1 解肌退热, 2 透发麻疹 3 生津止渴, 4 升阳止泻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2、用于麻疹透发不 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第二章第二章 清热药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

4、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第一节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 肺胃肺胃1 清热泻火, 2 清肺胃热 3 收湿敛疮1、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喘及胃火牙痛 3、用于疮疡溃后不愈,湿疹,水火烫伤知母苦、甘,寒 肺胃肾肺胃肾1.清热泻火 2.清肺润燥 3.清胃热。生津止渴 4.滋养肾阴1、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用于清泄胃热,止渴消牙龈痛 4、用于肾阴虚证中药学中药学 - 2 - 栀子苦,寒 心肝肺胃三焦心肝肺胃三焦1 泻火除烦 2 清热利湿 3 凉血止血 4 清热解毒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疸 3、用于血热出血 4、用于热毒

5、疮疡 夏枯草辛苦寒 肝胆肝胆1 清肝明目 2 消肿散结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 2、用于瘰疬瘿瘤、乳房胀痛第二节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肺胃胆大肠肺胃胆大肠1 清热燥湿 2 清热泻火 3 清热解毒 4 凉血止血 5 清热安胎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 5、用于血热出血证 6、用于胎动不安黄连苦寒, 心肝胃大肠心肝胃大肠1 清热燥湿 2 清热泻火 3 清热解毒1、用于湿热中阻、泻痢腹痛 2、用于热病高热、胃热牙疼 3、用于痈肿疮毒 黄柏苦寒, 肾膀胱大肠肾膀胱大肠1 清热燥湿 2 清热泻火

6、 3 清热解毒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用于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3、用于痈肿疮毒第三节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 肺心胃肺心胃1 清热解毒, 2 疏散风热1、疮痈疔肿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连翘苦,微寒 肺心胆肺心胆1 清热解毒 2 疏散风热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板蓝根苦,寒 心胃心胃1 清热解毒 2 凉血利咽1、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第四节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心肝肾心肝肾1 清热凉血, 2 止血 3 养阴生津1、用于温病营血证及阴虚内热症 2、用于吐血、便血、崩漏 3、

7、用于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玄参甘、苦、咸,寒 肺胃肾肺胃肾1 清热凉血 2 滋阴 3 清热解毒1、用于热入营血证 2、用于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3、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痰核,脱疽牡丹皮苦、辛,微寒 心肝肾心肝肾1 清热凉血 2 活血散瘀 3 退虚热1、用于温病血分热证 2、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证 3、用于阴虚内热证4、 赤芍苦,寒,肝肝1 清热凉血 2 活血化瘀1、用于温病血分热证 2、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证第五节第五节 清虚热药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 肝胆肾肝胆肾1 清虚热 2 凉血,解暑 3 截虐1、用于阴虚内热证 2、用于暑热外感 3、用于疟疾4、 第三章第三章

8、泻下药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第一节第一节 攻下药攻下药中药学中药学 - 3 - 大黄苦,寒 脾胃大肠肝心脾胃大肠肝心1 泻下通便 2 泻火解毒 3 凉血止血 4 活血化瘀 5 清利湿热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3、血热妄行之处血证 4、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证 5、黄疸,淋证 芒硝咸苦,寒 胃大肠胃大肠1 软坚泻下 2 清热消肿1、用于积滞便秘 2、用于咽喉肿痛第二节第二节 润下药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 脾大肠脾大肠润肠通便 用于肠燥便秘 郁李仁辛苦甘,平 大肠,小肠大肠,小肠1 润肠通便 2 利水消肿1、用于肠燥便秘 2、用于水

9、肿,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小便不利第三节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 甘遂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肺肾大肠1 泻下逐饮 2 消肿散结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证 2、用于风痰癫痫 3、用 于痈肿疮毒牵牛子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肺肾大肠1 泻下 2 逐水 3 去积 4 杀虫1、用于水肿,臌胀 2、用于痰壅喘咳 3、用于热结便秘,食滞等 4、用于虫积腹痛 第四章第四章 祛风湿药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独活辛、苦,温, 肝肺肾肝肺肾1 祛风湿止痛 2 发散风寒1、风寒湿痹痛 2、风寒表证及表证夹湿、头风头痛防己苦、辛,寒 肝、膀胱、肾肝、膀

10、胱、肾1 祛风湿 2 利水消肿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五加皮辛、苦,温, 肝肾肝肾1 祛风湿 2 补肝肾、强筋骨, 3 利水消肿1、用于风湿痹痛 2、肾虚成人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苦、甘,平 肝肾肝肾1 祛风湿 2 益肝肾,强筋骨,安 胎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第五章第五章 化湿药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广藿香辛微温, 脾胃肺脾胃肺1 化湿, 2 解表, 3 止呕1、用于湿滞中焦证 2、外感风寒表证 3、用于呕吐苍术辛苦温, 脾胃脾胃1 燥

11、湿健脾 2 祛风湿 3 发表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风寒表证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第一节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 心脾胃心脾胃1 利水渗湿, 2 健脾补中1、水肿、小便不利 2、用于风湿痹痛中药学中药学 - 4 - 3 宁心安神3、心悸,失眠薏苡仁甘淡,微寒 脾胃肺脾胃肺1 利水渗湿,健脾 2 舒筋 3 清热排脓,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3、肺痈,肠痈第二节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甘,寒 肾肝肺肾肝肺1 利尿通淋 2 渗湿止泻 3 清肝明目 4 清肺

12、化痰1、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 2、用于暑湿泄泻 3、用于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4、用于热痰咳嗽茵陈苦寒, 脾胃肝胆脾胃肝胆1 利胆退黄 2 清利湿热1、用于黄疸 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 第七章第七章温里药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药名 性味功效 临床应用附子辛、甘、大热、有 毒, 心肾脾心肾脾1 回阳救逆, 2 补火助阳, 3 散寒止痛1、用于亡阳证 2 用于阳虚证 3 用于寒痹证肉桂辛、甘,热, 肾脾心肝肾脾心肝1 补火助阳, 2 散寒止痛, 3 温经通脉1、用于阳虚证 2、用于寒凝疼痛 3、用于寒凝血瘀的痛经,经闭干姜辛,热, 脾胃心肺脾胃

13、心肺1 温中散寒, 2 回阳通脉, 3 温肺化饮1、用于脾胃寒证 2、用于亡阳证 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吴茱萸辛、苦,热;有小 毒,肝脾胃肾肝脾胃肾1 散寒止痛, 2 降逆止呕 3 助阳止泻1、用于寒凝肝脉诸痛 2、用于胃寒呕吐 3、用于虚寒泄泻证 第八章第八章理气药理气药凡以疏里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理气药,又谓行气药。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厚朴苦辛温 胃肺大肠胃肺大肠1 行气 2 燥湿 3 平喘1、用于胃肠气滞证 2、用于湿阻中焦证 3、肺气壅滞咳喘证 陈皮辛、苦,温, 脾肺脾肺1 理气健脾, 2 化痰消积1、用于脾胃气滞证 2、用于痰阻气滞证 枳实苦辛微寒, 脾胃

14、大肠脾胃大肠1 破气除痞 2 化痰消积1、用于胃肠气滞证 2、用于痰阻气滞证 香附辛微苦微甘 肝、脾、三焦肝、脾、三焦1 疏肝理气 2 调经止痛1、肝郁气滞诸痛证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第九章第九章消食药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谓消导药。山楂酸甘,微温 脾胃肝脾胃肝1 消食化积 2 活血散瘀1、用于肉食积滞证 2、用于泻痢腹痛,痛经 麦芽甘,平 脾胃肝脾胃肝1 消食和中 2 回乳消胀1、用于食积不化 2、用于妇女断乳,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哺乳期忌用)中药学中药学 - 5 - 第十章第十章驱虫药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

15、,用以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槟榔苦、辛,温 大肠胃大肠胃1 驱虫 2 行气消积, 3 利水1、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2、用于食积气滞,泻痢后重,小儿疳积 3、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止血药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第一节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地榆苦、酸,微寒 肝胃大肠肝胃大肠1 凉血止血 2 解毒敛疮1、用于各种血热出血证 2、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用于痈疽肿毒 槐花苦微寒 肝大肠肝大肠1 凉血止血 2 清肝明目1、用于血热出血证 2、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第二节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药名 性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