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61557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选案例: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 : 我认为体现了情景教学策略 ,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该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充 ,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2、性。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陈老师还体现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a, 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a a ,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问题。 问题型教学情境策略方面,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a a ,简记作 a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

3、,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探究式教学策略方面: “ 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 教师先选定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然后给出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根据问题搜索资料,再形成理论,最后检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的意识与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3教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答:我很认同他的设计。我的理由是:乘方运算比较复杂,计算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 Math3.0 进行演示,直观

4、易懂,且节省时间,高效快捷地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深入了解乘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 1 )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把学生司空见惯的纸作为学具,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2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

5、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老师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3 )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理论结合实际,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以致用这一教学方式。另外还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5 、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总体很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觉得如果做以下改进可能会更好:( 1 )在引入新

6、课时,先出示问题:“将一张厚度为 0.01cm 的足够大的纸对折 50 次后有四层教学楼那么高吗?”,再引导学生想办法操作探究解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 )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自己去发现,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小组竞争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其他学生和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地总结出来;( 4 )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评价的理念,如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等。在小组成果评价中,不能只关注新知的学习与理解,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关注学生学科语言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