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59851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自主互进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自主式互相进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1高二立体几何“二面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课题:二面角 课型:新授课 教材:1、教育部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二册(下 A) 。 我将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能将实际 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全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2)使学生能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自

2、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3)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探索 2.难点: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 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 1、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 100M 到桌面等的校园网) ;数学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21

3、 世纪动态几何” Windows3.5 版本。 2、 附纸模具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的设计 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一段轻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待学生进入教室后,将轻音乐切换成一个带有二面角的旋转的立方体环境中(如图 1) , 从而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正题。 2、第二环节“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投影仪将立方体图形切换成展示平台中的图形 2: 图 2 图 3 图形 4 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下述问题: 问题 1:这是什么图形? 教师继续切换成图形 3 ,学生会提出下述问题:问题 2:平面 AD 被直线 FG 分成几个部 分?它们是否为平面?为什么? 教师再继续切

4、换成图形 4, 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问题 3:它们分别是什么?怎样由图 3 获得?3、第三环节“自主探索”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教师适时引入半平面 与二面角的概念。 (1) 、教师可展示课件 1,初始界面如图 5:教师双击“观察 1”按钮,并问学生:你们现在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时屏暮上的二面角的 大小在连续变化)? 问题: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过去只学过如何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度 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要归结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那么,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呢? (2) 、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上述课件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双击“观察 2”按

5、钮,得到从 二面角的棱上一点出发的且在二面角的面上的两射线的动态图形,单击鼠标左键,动画 停止,图 6 与图 7 即为其中两幅。图 6 图 7 学生看到在二面角固定的情况下,从二面角棱上一点出发的在二面角两个面上的两条直 线所成的角是不确定的。那么,怎样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教师可拿一本张开的硬皮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一步启发学生。 (3) 、选中“清屏 1”按钮,可清掉以上两条射线。待学生思考后,双击“平面角”按钮, 屏幕显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 8:教师启发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4) 、双击“观察 1”按钮,得到二面角大小变化的一动态图形,图

6、9 即为其中一幅。 图 9 (5) 、选中“清屏 2”按钮,并双击,可清掉二面角的平面角。 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 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引棱的垂线,它们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大小是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来度量的。 4、第四环节“网上协作”的教学设计 通过网络,教师展示课件 2,初始界面如图 10: 一条山路 PG 和山脚 AB 成 45 度角。已知山坡和水平面成 60 度角,问沿山路前进 100 米 实际升高了多少米? 图 10 (1) 、双击“动画”按钮,显示 M 点沿 PG 以及 MN 变化的情况。教师结合屏

7、幕提问: 此题已知和所求分别是什么?此题关键是什么? (2) 、在解题回顾中,教师可用鼠标选中 B 点,调整二面角的大小(微调) ,也可用鼠标 选中 G 点调整 PG 的位置,提出如下问题: 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GPQ)中的两个, 如何求第三个?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 基础上开展 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 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 和深化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 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第五环节“网上测试”的教学设

8、计 通过网络,教师将教师机中预先准备的问题切换于学生机,并由学生根据具体自身的实 际情况做答。 51、达标级试题: (1)已知,P 是二面角 -l- 内的一点,PA,PB,求证:PA 与 PB 所成的角与二面角 的平面角互补. (2)在正四面体 ABCD 中,E 为 AD 中点,试找出: (2-1)A 到平面 BCD 距离; (2-2)异面直线 AC、BD 的距离;(2-3)AD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2-4)二面角 A-BC-D 的平面角;(2-5)CE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 (2-6)二面角 E-BC-A 的平面角。 52、提高级试题: (3)在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直线与另一个

9、面成 30角,这直线与棱成 45角,则二面角 为_. (4)正方体 ABCD-ABCD的棱长为 a,点 A到平面 ADB的距离是_;平面 ADB与平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大小为_;平面 ABD与平面 BDC的距离是 _. 53、提高级试题: (5)如图,求二面角 C-DB-C 的平面角 ;求二面角 A-DD-B 的平面角。54、欣赏级试题:设计思想: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将考试题分为 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 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 层次的学习与练

10、习; 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了与二面角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 分析与解答。 通过网络,教师将教师机中预先准备的问题切换于学生机,并由学生做答。“网上测试和评估”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它具有自我诊断功能、自我反馈功能、自我激 励功能)为主,它是对数学学习效果评价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同时辅之以 学习小组评价方式(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对个人的学习作出分析、判 断,并促使学生进行调节。 )或教师进行评价方式(教师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 作出分析、判断,并进行调节。 ) 。6、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的教学设计 (1) 、先由学生进行小结,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11、: 半平面。平面。二面角。二面角表示法。 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计算。 (2) 、教师通过网络展示课件 3,初始界面如图:如图,ABCD 是正方形,E 是 AD 的中点,若将三角形 BAE 和三角形 CDE 分别沿 BE,CE 折起,使 AE 与 DE 重合,A,D 重合后的点设为 P,求面 PBC 与面 BCE 所成的二面角的 大小。 (3) 、由学生结合试题(6) 、试题(7)与本课件,独立进行归纳,总结解决折叠问题的 方法和规律,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有关折叠问题的课件,写出有关折叠问题的小论 文。 (“小论文”课后完成) (4) 、课后作业:P45 ,习题:9.6 2,3,4 (5) 、新课结束。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 “课堂小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结”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 文的形式来完成。新塘中学新塘中学 杨家忠杨家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