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不妨上堂抗旱节水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5480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6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期不妨上堂抗旱节水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学期不妨上堂抗旱节水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学期不妨上堂抗旱节水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点新闻时评体育6版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主持人: 钱建强主持人: 肖国忠新学期不妨上堂“抗旱节水”课 付小悦 前两天给河南老家打电话,上初一的小侄女郑重地跟我探讨起“我们省是旱情重灾区”的话题。 我们家并没有农田,所以我有点惊讶小侄女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她告诉我: 第一, 很多天不下雨了, 这是她亲身经历; 第二, 她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了干涸的农田,那些蔫头耷脑的麦苗可怜极了; 第三, 新学期伊始第一次班会,老师特地以“抗旱节水”为主题,让同学们互相讲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抗旱形势,让家在农村的同学讲讲自己的抗旱故事,还给大家布置了搜集关于抗旱节水的科学小知识、谚语名句的课外作业我不禁要为这

2、位老师叫声好: 旱情之危, 正是节水教育之机; 新学期伊始, 不妨上堂直观有效的“抗旱节水”课。水是生命之源,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这是常识, 人们张口就来。但在日常生活中, 当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流水哗哗而来时, 又难免会有一种错觉, 觉得那些危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 至少是此刻离自己相当遥远。因此, 目前大旱的形势, 无疑可以给这种“鸵鸟心态”上堂生动的教育课:看看那些裂开了口子的土地, 那些焦黄的庄稼,那些焦急的脸庞吧理性的认识加上这种直观的感受,一定会起到胜似千言万语的强烈效果。农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这种“直观教育”,那么, 城市的孩子呢? 其实, 国家早就公布了一批节水教育基地, 比如北

3、京就专门有一个节水展馆,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自来水的由来、 日常生活与水、 雨水的收集利用、 节水灌溉等多个主题。 可曾有媒体报道, 由于知名度不够、 学校只注重考试成绩、 青少年节水教育亟待补课等原因, 节水展馆即使在“国际水日”这样的日子也曾遇冷。如今, 严峻的抗旱形势下,不知这个展馆情况如何?学校家长借机带孩子来参观一下节水展馆, 应该是适逢其时、 事半功倍吧?当然, “抗旱节水”课不止是上给中小学生, 也该上给每一位成人。如今, 政府投入巨资组织协调抗旱工作, 农民在争分夺秒地与旱情作斗争, 抗旱的新闻已经成为媒体、 全民关注的话题, 更有学者在进行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水意识与

4、技术等深层次的反思。 旱情必将过去, 但如果能借这个机会, 给全民上一堂生动的抗旱节水教育课,也许是这次旱灾带来巨大损失之余,能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危中之机”吧。谁让低俗文化搭了“顺风车” 邢宇皓 近来,关于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已经有1 9 0 0多家网站因此被关闭, 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欣喜之余, 我们却不能忽视,另外一些低俗文化却正搭着“大众普及”的“顺风车”招摇过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恋,李清照是赌神酒鬼色女郎如此“新的研究成果”得以借助大众媒体广泛传播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今天, 在大众媒体上, 我们不时能看到某些“学者”津津乐道于这样的“

5、低俗歪讲”; 在书店, 类似“歪解”文史经典的新书随处可见,借着公众阅读文史的热情, 打着普及传统文化的旗号, 俨然成了新的时尚。如此低俗之风,不止于对传统文史经典的所谓“颠覆”。在挂着“科学”字样的某电视栏目曾揭示过一个“神秘现象”: 一位农妇喝下大量的农药何以安然无恙。在几十分钟的片子里, 摄制组带着这位农妇穿梭于各大医院进行检查,一个个假设都被体检结果所推翻, 一个个专家对此“神秘现象”一筹莫展。在片尾, 一个“意外”的“发现”揭开了谜底原来, 农妇喝下的农药因过期已经失去了毒性! 对于这样的“科普”节目, 我们只能用愕然来形容在这里, 我们既没有看到对科学知识的普及, 也没有看到对科学

6、精神的传播, 有的, 只是对观众的愚弄、 对科学的嘲讽。在摄制组自以为得计的坏笑背后, 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科学”栏目制作人员的职业操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谁,让低俗文化堂而皇之地搭上了“大众普及”的“顺风车”? 我们已经看惯了这样的表白当“低俗歪讲”令自己置身舆论漩涡的时候, 先前口若悬河的“学者”立刻声明, 此举并非本意, 而是某某节目编导、 某某图书编辑的要求。我们不禁要问, 学术的尊严、 学者的良知, 仅仅因为这样的“要求”就可以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此苍白的辩解, 除了让我们看到追名逐利者的猥琐外, 还有怯懦。有的媒体也无法推卸自身的责任。 断章取义、 制造新闻、 玩弄噱头, 是弥漫

7、在当下很多媒体报道中的毒素。在赢得收视率、 点击率、 发行量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 出卖的, 是自身的灵魂媒体公信力。而这, 恰恰是媒体生命的意义。此外, 更值得我们思索的, 是评价体系的迷失。 前一段时间, 围绕央视“百家讲坛”收视率下滑曾展开过一番口水战。所以称其是“口水战”, 是因为这样的争论完全基于一个悖论一方面,以收视率衡量节目优劣的方式被口诛笔伐, 另一方面, 人们又在以收视率为标准来谈论“百家讲坛”的兴衰, 并由此牵涉出种种结论。试想, 假如一个电视节目、 一本图书依靠“低俗歪讲”获得了超高收视率、 成为超级畅销书, 我们到底应该颁给它一枚“文化普及”奖章, 还是将其痛打出门?

8、这似乎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院士兼职需要上“ 责任险” 冯永锋 近日, “院士造假”风波中涉及的李连达院士, 因其多重兼职身份, 引发了人们的议论。一个人有优秀的才能, 完全可以尽情地释放。 只要释放的渠道得当,于社会应当是有益的。大概除了公务员之外,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 是不是在多头兼职, 可能没有人在乎,大家在乎的可能是你有能力担当兼职的风险吗?早在1 9 8 0年, 中科院上海分院就有过一次科学 家兼职现象的调查, 对科学家兼职过多表示过担心。当时的调查报告认为, 中老年科学家存在着“六多”现象, 包括“兼职多、 会议多、 接待外宾多、 国外通信多、 审稿多、 行政事务多”。兼职

9、过多的现象, 不利于充分发挥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作用,不利于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成长,影响了老科学家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因此, 报告建议, 不应当让科学家兼任过多的职务。 现在, 三十年过去了, 随着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知识分子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科学家被社会各种力量拉扯到其机构去兼职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再做一次科学家兼职的调查, 也许结果会比1 9 8 0年的更为令人担忧。某位科学家兼职多,往往表明这个人的价值大,其价值的使用通路广泛,于社会似乎是有好处的, 但兼职的过程就是能量分流的过程, 是“才华散乱化”的过程。如果把科学家比喻为一条河, 把每一个兼职都比喻为一

10、个抽取河水的管道, 那么, 管道越多, 河流将越来越细弱, 河流的流程也可能变短, 均分到每条管道的水量也会越来越少。当然, 有人可能会说, 科学家兼职的过程绝对不仅仅是科学家输出的过程,同时也是帮科学家开阔视野的过程,是给科学家充电和提供新创造力的过程。但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人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世界上有无数种责任, 我们不可能让少数几个人去担当。 这样对担受的人不公平, 对没担受的人, 也同样不公平。从邀请科学家兼职的机构来说,盲目聘请科学家兼职也有风险。有些机构慕某个科学家的名, 渴求某位科学家的才干,想以之作为机构发展的动力, 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这个科学家无力照顾机构的事业, 那么

11、, 对聘请的机构本身, 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是一个累赘。社会需要人才在各个行业里流通,适当的兼职,对个人才能的发挥、 对知识的增值, 也可能起到良好的补益作用。但任何职务都是一种责任, 科学家们在与各种“兼职诱惑”作斗争时, 要把责任放在第一要素,如果负不起责任无论是管理责任还是学术责任, 无论是个人道德责任还是为原有单位“尽职”的责任,那就尽量多评估风险、充分论证“不可行性”之后, 再作决定。科学研究是一种公益性很强的职业, 时刻保持公正、 独立、 客观、 钻研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位科学家频繁“笑纳”各种职务及这个职务所带来的利益, 而丧失了作为科学家本身应具的基本职业道德, 消

12、解了本来的创新可能性, 那么, 社会也会非常迅速地了解这位科学家的“价值”, 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农俭:社 会 建 设不 是 软 任 务 本报南京2月15日电 ( 记者郑晋鸣通讯员李骁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建设, 人们普遍仅仅理解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建设, 对此,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农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样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除了直接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外,还有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组织建设、 社会结构建设、 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非常丰富的内容。邹农俭说,由于对社会建设内

13、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总是认为社会建设是软任务,是可有可无的,经济建设用剩一点钱再去搞社会建设。由于对经济建设有硬性的考核指标,而社会建设似乎可有可无,这就使得社会建设没有硬约束, 因此, 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等涉及社会建设范畴的一系列制度规则仍不健全, 距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很远。邹农俭指出, 事实上, 社会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具有重大意义。 比如, 如果忽视社会建设中的合理社会结构的构建,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之间互不信任、 矛盾尖锐, 影响社会和谐;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使社

14、会利益公平分配, 就不能改善社会的宏观环境,不能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不能解放生产力。邹农俭认为,当前是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要将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既要有正确的理念,又要建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 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辽宁省粮食局副局长钱程广:增 加 粮 食 产 量首 先 要 做 减 法 本报讯 ( 记者毕玉才 特约记者刘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锁定“三农”, 辽宁省粮食局副局长钱程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增加粮食产量,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实现粮食产后减损, 是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的有效途径。”国家粮食局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粮农2 2 .4亿户,平均每年农户储粮总量为

15、6 0 0 0亿斤( 约占总产量的6 0 % ) , 全国每年在农户储粮环节上造成的粮食损失达4 0 0亿斤以上。而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的辽宁每年粮食平均总产量才3 5 0亿斤。分析造成这种惊人浪费的原因,钱程广认为主要是由于农户储粮方式原始、 落后。 以玉米为例:玉米楼子和玉米栈子是辽东地区传统的储粮方式。因结构上的缺陷和缺少防护措施, 导致鼠、 霉、 虫害损失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辽北、辽中地区大多数农户普遍沿用的散堆、 散放式的原始储粮方法, 直接将玉米穗堆放在院内, 上无遮盖, 下无铺垫, 四周无栏,地表泥土、 污水掺拌, 不仅导致粮食的严重损失, 而且直接影响原粮卫生和质量。钱程广认

16、为,实施科学储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大学毕业生要树立为农业创业的精神 本报讯( 记者夏静) 2月 1 3日,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华中农大为张莹等2 5名学生颁发“孟山都奖学金”。 该奖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 从今年起, 5年资助金额将高达1 6万美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认为,孟山都奖学金设立,首先是资助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立志从事农业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孟山都公司在华中农大设立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行业榜样。中国农业市场很大, 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 但是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就目前看,我国农业生物研发既有优势、又有技术和市场, 虽然政府投入力度不小, 但是产业化很落后,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创业人才太少。不少大学生毕业愿意去考公务员,拿金饭碗, 不愿干农业。 学校不缺研究人才, 希望大学生要树立为农业创业的精神。学校要研究怎样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积极投身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也能建立一个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