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5425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海纵横26编辑/杨柳青组版/韩星 E-mail: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核心提示现代的 “异地高考” 改革, 一方面是为了解 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 另一方面,“异 地高考” 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一些 “高 考大省” 的考生, 对以京沪为代表的发达城市, 以及边疆教育落后地区的低分录取, 一直难以 认同。 其实, 这个问题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 中 国作为幅员辽阔、 发展不均衡的大国, 科举历 史上一直有 “异地高考” 、“高考移民” 等问题; 科举制度从来与户籍、 录取名额地域分配、 歧 视反歧视联系在一起。下面从国家考试-地方 考试、 地域公平-考试公平这两组维度, 来分析

2、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的分配。 科举制起于隋唐, 以考试论英雄, 取代被 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 给了平民更多上升 的机会。在唐代, 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 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 不过京兆府 (长安) 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一般州的名 额为两三人, 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 甚至 有时超过百人。所以, 柳宗元在 送辛生下第 序略 中说:“京兆尹岁贡秀才, 常与百郡相 抗。 ” 这就有了第一个问题首都录取名额畸高。 宋代也有这个问题。通过地方考试选拔 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 叫 “解额” 。以嘉祐 五年 (1060年) 为例, 首都开封府的解额是266 人, 而陕西只有123人,

3、 广东只有84人; 而且, 国子监108人的解额, 并不算在开封府内。国 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 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 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无怪司马光称: “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 大率皆是国子监、 开 封府解送之人。 ” 到清朝, 顺天府 (北京) 的举人名额也一直 是全国最高的, 同治元年 (1862年) 顺天府的名 额是185人, 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 广东省 为102人。 首都的录取名额, 超过任何一个大省, 这 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首先, 这是因 为首都是朝廷勋贵所在, 高录取名额是在照顾 “官二代” , 这是制度性的不公。此外, 首都的 确集中了优秀的教育资源; 同

4、时, 京城的文化 圈子, 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试动向。宋代司马光 所谓 “非善为诗赋论策者, 不得及第; 非游学京 师者, 不善为诗赋论策” 。这些共同造成了首 都的 “低分洼地” 。 第二个是地域公平问题。唐朝后期开 始, 由于南方的经济地位崛起, 考试内容倾 向文学诗赋等原因, 北方士子竞争优势逐渐 减弱, 南方人后来居上。北宋可考的 9630 名 进 士 中 , 居 然 只 有 4.8% 是 北 方 人 。 在 1064 年, 代表南方利益的欧阳修, 与代表北 方利益的司马光发生激烈辩论: 前者主张 “唯能是选” , 起点公正,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后者主张 “校正的正义” , 要分地区录

5、取。很难说他们谁就是错的; 事实上, 此后 考试公平、 地域公平成为中国教育决策的两 个基本维度。今日的 “异地高考” 问题就是 这个问题的延续。 南北冲突的高潮, 是明朝洪武三十年 (1397年) 的 “南北榜事件” 。由于那一科会试 录取的52人都是南方人, 引发北方举子的强烈 不满, 指责湖南籍的考官包庇 “老乡” 。朱元璋 出于笼络北方人心的考虑, 居然处死、 发配了 多名考官, 并亲自主考和阅卷, 结果那次录取 的都是北方人。 之后为了缓解南北差异, 明朝会试中按南 北分别录取, 全国被分为南、 北、 中三部, 按55: 35: 10的比例录取进士。清代对会试名额的地 区划分越来越细

6、,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实 施 “分省取中” ,“按应试人数多寡, 钦定中额” , 取代了南北卷制度。 第三, 地域不均衡不仅反映在国考中, 也 体现在地方考试层面。宋代欧阳修称: 东南地 区的 “解额” 是100: 1; 而西北地区却是10: 1, 两者相差10倍。 因为 “老少边穷” 的考生考不过文化强势 地区考生, 所以国家要对弱势地区搞倾斜, 多 投录取名额, 降低 “分数线” , 从而缩小文化差 距。这是国家正义, 但对考生个人未必公平。 有学者统计了乾隆年间的各地乡试的录取率: 文化大省江苏是5.5; 落后地区云南是53.8, 贵 州是21 (单位: 百万分之一) 。

7、落后地区的录取 率是发达地区的几倍! 这种 “高考洼地” , 也引发了 “高考移民” ,古代称之为 “冒籍” 、“冒贯” 。高分地区考 生, 通过过继、 投亲、 买地、 冒名、 串通官员等 五花八门的手段, 到低分考区参加高考。比 如, 大诗人白居易在家乡洛阳考取无望的情 况下, 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 在宣州冒籍考 试。再比如, 清代诗人、 学者赵翼是江苏常州 人, 如前所述, 江苏是科举考试竞争最惨烈的 地方。少年家境窘迫的赵翼时来运转, 去投 奔在京津做生意的外舅, 以 “商籍” 先入县 学, 后参加顺天 (北京) 的乡试, 一举得中举 人, 之后殿试得探花, 彻底改变了命运。这种 “南

8、庠入北闱” 就是冒籍, 赵翼还写诗为自己 开脱:“士穷则躁进, 此事古来有; 要当期大 节, 微眚岂足垢? ” 在录取名额给定不变的情况下, 客籍人参 与考试, 就等于挤占了本地的人资源。所以, 古人对于客籍人在当地参加科举, 是极敏感 的, 不肯轻易平权。 以明末从闽粤移民到赣南的客籍人为 例, 这些移民并不能轻易取得当地正式的里 甲户籍。要么附于当地人的户籍之后, 叫 “民 尾户” , 属于临时户籍性质; 要么寄于当地人 的户籍之内, 叫 “甲首之户” , 家族世世代代 受操纵于寄籍的里长户。而且, 无论是哪一 种情况, 客籍人都不享有在当地参加科举考 试的权利。结果造成土客籍双方在社会身

9、 份、 晋升机会上的不平等, 而且这种不平等代 际遗传。这种歧视政策也酿成了赣南的长期 社会冲突。 这些历史镜鉴, 值得今日的高考改革参 考。南方都市报无赖骗了造假术士谁是造假的祖师爷?不好考。有人说是 赵武灵王, 也有人说秦昭王, 可见古时造假之 风盛行, 连君主都酷爱这一套。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中记载说:“赵主父 令工施构梯而缘播吾, 刻疏人迹其上, 广三尺, 长五尺, 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 。 ” 就是说, 赵武灵王让人搭架子在石头上刻上巨大的脚 印, 然后在旁边注释说: 赵雍到此一游。后人 若糊涂, 往往就会被骗了哇, 原来赵武灵 王是个巨人耶!同样是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记载道:

10、 秦昭王令工施梯而上华山, 以松柏之 心为博, 箭长八尺, 棋长八寸, 而勒之曰:“昭王 尝与天神博于此矣。 ” 此人造假手段更加牛, 在 华山上整了个自己跟神仙下棋的假古迹出来。 可见古时造假之风盛行, 连君主都酷爱这 一套, 更别说一般人了。著名的才子纪晓岚在 他的 阅微草堂笔记 中就记载了自己遭遇假 货的故事: 一是假墨, 纪晓岚买当时大清名牌 罗小华墨。这墨看上去 “漆匣黯敝, 真旧物 也” , 可是买回去一用, 居然是泥抟的, 染以黑 色, 还带了一层白霜, 利利索索地把纪晓岚骗 了。一是假蜡烛。纪晓岚赶考, 买了几支蜡 烛, 回到寓所怎么也点不着, 仔细一看, 原来也 是泥做的,

11、外面涂了一层羊脂。他还甚至碰上 了假鸭子晚上买了一只, 回去一看, 竟然 也是泥做的。这鸭子的肉已被吃尽, 只剩下鸭 头、 鸭脖子、 鸭脚和一副完整的骨架。骨架里 搪上泥, 外面糊上纸, 染成烤鸭的颜色, 再涂上 油, 灯下难分真假。更离奇的还有假鞋子 纪晓岚家的奴仆赵平, 曾以两千钱买了一双皮 靴, 很是得意。有一天下雨, 赵平穿着皮靴出 门, 光着脚回来了。原来那靴子的腰是乌油高 丽纸做的, 揉出了皱纹, 貌似皮子。靴子底则 是破棉花黏糊的, 再用布绷好。 根据纪晓岚的记载, 可见明清时期造假之 盛行。明人笔记史料中, 对此也有一些记载。 一件事发生在杭州, 那时西湖已是旅游胜 地, 人流

12、量很大, 造假的骗子也很多。有一卖假药的骗术颇为高明, 每售药, 供观音大士像 于旁, 置药丸于一木箱中, 但有病人求药, 不问 病情, 伸手至箱中抓一把药丸出来丢于观音大 士手中, 药丸多有留于大士手中而不至滑落 者, 于是言于求药者: 观音大士已为汝选好该 用之药。求药者欢喜而去, 围观者无不惊叹, 术士日进百金。街头一某姓无赖, 知术士必有 手段, 苦于不知实情, 心生一计。一日, 言于术 士: 某有一奇术, 不足为他人道也, 愿示于君。 术士好奇。无赖领术士入一星级酒店, 山珍海 味, 珍馐佳肴, 酒足饭饱之后, 拍拍屁股领着术 士扬长而出, 竟无人过问, 更无人阻拦。术士 大奇, 千

13、哀万求, 定要无赖传授此术。无赖愿 与术士交换秘方。术士言: 某之术简单, 观音 掌中暗藏磁铁, 制药丸时杂之以铁粉, 则药丸 必可粘留于观音手上。无赖言: 某之术更简 单: 先付钱。不少皇帝死于 “灵丹妙药”从某种程度来讲, 炼丹术士其实也是假药 的制造者。“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 。 古代科技不发达, 造假者手段有限, 最常 见的是在酒中掺水, 严重时甚至以水代酒。太 平广记 辑录有隋唐五代书籍 启颜录 中的一 篇 酒肆 , 说是几个人在酒店就遭遇到了假 酒, 他们便一起开这酒的玩笑, 其中一人说: “酒, 何处漫行来, 腾腾失却酉。 ” 众人问他是什 么意思, 他说:“有水在。 ”

14、就造假者而言, 往酒 里掺水, 是最简单的造假了。这种造假虽然多 见, 但还不至于严重危害到人身安全, 奸商们 只是在分量和质量上打打折扣。 当然, 古代也有 “化学家” , 他们是炼丹术 士。炼丹者以丹砂、 铅、 汞等天然矿物为主要 原料, 用炉鼎烧炼, 以求制出服后不死的丹 药。道家宣称, 服食丹药可祛病保生, 不死成 仙, 故外丹术又叫仙丹术。炼丹方士们大多迷 信服食黄金可致长生, 说 “服金者寿如金, 服玉 者寿如玉。 ” 他们认为, 自然界中的金和玉都是 不容易发生朽坏变化的一类物质, 服食金玉, 就能把金玉的稳定性质转移到人体, 人就可以 长生了, 而且, 仙丹炼成的标志之一, 就

15、是它能 点铁成金, 或者点铜成金、 点锡成金等等,“金 成者, 药成也。 ” 所以, 汉魏以来, 炼金制银一直 是外丹术的重要内容。由此, 外丹术又叫金丹 术或黄白术。 就丹药本身而言, 从它产生那天起, 不仅 没有给人们带来延年益寿的好处, 相反,“欲求 长生, 反致速死” , 服食丹药的人往往提前结束 了性命。原来所谓的神丹妙药竟带有毒性。 科学地说, 丹药中所含有铅、 汞、 硫、 砷等化合 物, 多是有毒的。铅, 服后可导致人性格改变, 神经错乱。汞 (即水银) , 中毒后手脚发麻, 口 腔麻痹。砷的氧化物有剧毒。正因如此, 自古 以来, 从帝王百官到道士女冠, 服丹丧命者数不胜数。仅是

16、死于丹药中毒的皇帝, 历史上就 有十五六位, 其中尤以唐、 明两朝为甚, 唐朝有 一代英主唐太宗等6位皇帝死于丹毒, 明朝则 有世宗嘉靖等5位皇帝之死与丹药有关。 对于丹药的毒性, 历代有识之士和一些冷 静的炼丹家早有认识, 唐时 玄解录 说:“金丹 并诸石药各有本性, 怀大毒在其中。 ” 北宋沈括 等人更明确提出, 对金丹大药 “不可不戒” ,“生 金有毒, 至于杀人。 ” 从这个角度上讲, 旨在长 生的丹药无异于害人的毒药。 不过, 在古代, 能够服食丹药的, 非富即 贵, 虽然是假药, 但跟今天 “化学家” 们制造的 假冒伪劣相比, 危害要小得多了。有人因造假被灭三族唐律疏议 上规定: 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 亡, 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 遭遇假货, 总是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小则 破财, 大则丢命, 因此, 对于造假者, 自古至今, 人们都是深恶痛绝的。 清朝, 安徽桐城人许奉恩在 兰苕馆外史 中记载, 一个叫定远的地方, 春夏大旱, 田间颗 粒无收。到了六月中旬, 终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