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弟子规》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3634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弟子规》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弟子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弟子规》(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书架A荷花淀 书香副 刊 部 主 办责 编押沙 娜 押 18631281538163 . com电 话押 92075 17年11月11日星期六QQ群:20389905506晚报官方微博地址:http:/ 热线电话:3320078 寻找桃花源:那些新闻瞬间里有某些永恒苑婷只有当 “ 小我”的背后还有个 “ 大我” 时,那个作为主观感受者的 “ 卫毅”才会 跳出来说话 寻找桃花源大概是最 好的例证。从 “ 我年少时跟着爷爷赶路去 密山渡”开篇,到 “ 我坐在北海公园的小 船上看白塔倒映在水面”结束,途中仿佛 穿过百年历史长廊2008年汶川地 震、去看奥运的农民工、八十年代的文化 现场、旅美华人学

2、者群像、辉煌一时的香 港电影、 民国的风烟和动荡就这样 串起了华语世界众生的命运这几乎 是另一个版本的 午夜巴黎。 做记者的 好处大概如此,可以体会别人的无数生, 无数死。 卫毅在杂志社的头衔是采访总监, 但他毫无架子,聚餐的时候,端盘递菜最 多的往往是他。杂志社若有新人加入,餐 桌上,他一定会问,你家是哪的? 每个回 答都能牵出一串他对那个地方的认识和 故事,历史地理风物人情,总有的可说, 而且许多时候, 对方会发现自己对家乡 几乎一无所知。 再后来,每次再问,大伙就要先哄笑一通,卫老师又来了。 在乎别人从哪来, 自然也在乎自己 从哪来。在 寻找桃花源里,不只有那些 赫赫有名之人, 其中不乏

3、作者的家族宗 亲,大太公、外曾祖父、爷爷、外公、二叔 公他们一同被书写。 这或许是历史 本来的模样,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无论为 了寻觅 “ 桃花源”已走出多远,家族叙事 里有他来时的路。他带着自己的困惑,与 采访对象交换生命经验, 试图求得某种 解释那些困惑通常不囿于个人情 爱,而是更大的话题,比如历史,比如反 思, 比如个人在时代洪流前的命途和选 择 卫毅是我的领路老师, 他教给我一 件重要的事, 那便是在时代里寻找一个 人的横纵坐标。 在 南方人物周刊的选 题会上,有时得以细听他对选题的思考, 简直无时无刻不在读 寻找桃花源的新 篇章,书里所写的,只是茫茫十年旅途中 的一瓢。 听他说这些,总

4、让人有所得,觉 得何其幸运, 眼前竟有一个大活人把历史和现实掰碎了展示给你。 寻找桃花源里藏着他写作的密码。 有些明着说了,借采访对象之口;有些是 草蛇灰线,得沉下心来琢磨。 每个时间和 空间的交汇点都被精巧地结构,编织成意 象,等着有心人留意到时,心弦一颤。 卫毅不是一个只写新闻的人。 新闻终变 旧闻, 但浮躁表面下的暗流里, 却有某些永 恒。他是写暗流的人,却又总能举重若轻 历史细节赋予其应有的重量, 文学笔法却使 其轻盈。 寻找桃花源比太多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社会史、政治史教材都来得生动,因 为书里总是带着人的眼睛,填着人的血肉。 我在高铁上读这本书, 读着读着,总 是不由得掩卷,想叹

5、口气看窗外。 窗外是 最具象的时间流动之河,逝与不逝,都同 在此时。 在山的那边 “ 寻找桃花源”的卫 毅,无数次在各种景色里,感受到过这种 渺小与苍茫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感谢文字,让这些瞬间之念,跨越亘 古的生死,传到这里。书名:近幽者默:林语堂传作者:施建伟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个“ 快活的天才”, 一个 “ 勤奋的天才”,曾获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一生 最大的贡献是对中西文化 的沟通, 他的书在西方畅销四 五十年不衰, 他是中国现 代文学最难写的一章,他 就是“ 一团矛盾” 的林语 堂。 作者简介: 施建伟 ,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第一批 “

6、国 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同济大学文化艺 术系首任系主任、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书名:断舍离作者:(日)山下英子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 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 中。 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 透瑜伽 “ 断行、舍行、离行” 的人生哲学, 并由此获得 灵感, 创造出了一套通过 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 环境的 “ 断舍离”整理术。 其中, 断=断绝不需要的 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 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 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 人们将重新审视自 己 与 物 品 的 关 系 , 从 关 注 物 品 转 换 为 关 注 自 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

7、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 边所有 “ 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 “ 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 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 一新。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 毕业。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 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 引起日本各大媒体竞 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 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 参加讲座的学员 也日益增多。书名:让成长带你穿透迷茫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年轻人的成长进步为主题。在书中, 俞敏洪根据自己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与 年轻人分享

8、了自己关于青年成长的感悟、 思考和 见解,内容包括人生方向选择、职场、人际交往、读 书与学习、个人能力提升、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七 大方面,给年轻人提供切 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帮 助年轻人成长,朝着自己 的梦想全速前进。 作者简介: 俞敏洪 , 新东方创 始人。1962年生于江苏江 阴,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 学系毕业。 现任新东方教 育科 技集 团董 事 长兼 首 席执行官。 曾入选中央电 视 台 评 选 的2009年 度 “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正确认识 弟子规韩田鹿 弟子规原名 训蒙文,作者是康 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撰写完成即受到 当时的热烈欢迎,经贾存仁的修订完善, 并将题目改为 弟子规后

9、更是风行大江 南北, 成为中国近二三百年来流通最广 的童蒙读物之一。 弟子规 的核心内容来自 论语 “ 学而”篇的第六章: “ 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在家孝事父母,在外尊敬师 长,谨慎诚信,博爱大众,亲近志士仁人。 尚有余力,就再学习些文化知识。语句虽 然简短, 但几乎概括了孔子对于后生晚 辈在生活、学习方面的全部指导主张。李 毓秀将这段话单独拈出,详加演绎成篇, 可谓目光如炬,见地深远。 但仅仅这一句话还是不够的。 孔子 对弟子们说得很抽象没有问题,因为这些 亲炙弟子日日环绕在夫子身旁,可以亲耳 聆听夫子的教诲, 接受夫子的当面指导。 但对

10、于一般年轻人而言, “ 孝” “ 悌” “ 谨” “ 信”这些道德观念还是太抽象了。和抽象 的道德主张相比, 如何在生活中落地,化 为具体行动, 对于普通人才是更为重要 的。 有感于此,李毓秀即以孔子原话为总 纲, 以其中的要点即“ 孝” “ 悌” “ 谨” “ 信” “ 泛爱” “ 亲仁” “ 余力学文”为篇目,将孔子 的教诲具体而微地落实到生活细节中来。 全文1080字,明白晓畅,次第井然。 为了便于记诵,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 式,读来声韵铿锵,朗朗上口。正因为其在 内容、形式上的优长,在 弟子规完成后 的几百年间,它受到上至朝廷、下至民间 的广泛欢迎,为培育一代代彬彬有礼的中 国人

11、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历史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 的一段时间, 弟子规几近销声匿迹。改 革开放后,久已蒙尘的 弟子规 重新走 进了人们的视野,而在最近的十余年间, 它所受到的推崇更是力度空前。 从农村 到工厂,从学校到机关,到处都有为推介 这本书而不遗余力的身影。 当然,所谓 “ 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 下”。 弟子规在受到广泛欢迎的同时, 对它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 质疑的主 要声音有以下几个:一是放着 论语 孟 子 等那么多儒家经典不读而抱着一部 童蒙读物不放,这是本末倒置;二是李毓 秀只是个乡野秀才, 一介村学究编撰的 读物,水平可疑;三是其强调对父母长上 的无条件顺从,养成习惯,会导致

12、人格的 奴化;四是其成书在数百年前,此一时彼 一时,其内容已经过时。 这些忧虑都是不必要的。 首先, 弟 子规本身就从 论语而来,它和经典并 不冲突甚至可以说相辅相成, 没有人说 读了 弟子规就不许你再读经典。其次, 秀才的身份并不可耻,吴敬梓、吴承恩、蒲松龄也是秀才, 谁说秀才就不能有真 才实学?! 三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今 天也是美德, 礼貌周全和奴颜婢膝不是 一回事。唯有第四点稍微复杂一些,需要 我们辩证对待。 对于 弟子规所强调的 那些优良品质如孝悌仁爱等深入中国文 化基因的内容,我们仍需大力提倡,但对 于一些生活细节的规定, 则需按照我们 今天的生活有所变通。比如古人服汤药, 子女

13、侍奉双亲服药, 自然要靠尝药确定 温度是否合适;今天吃药片,你要做的就 不是掰开一片尝尝, 而是感觉一下送药 的水温是否合宜。但这些东西,只要你智 力正常,都不难分辨执行的。 所以,直到今天, 弟子规仍未过时。 这些年,我足迹几遍神州,亲眼看到、亲耳 听过许多人因为亲近 弟子规而反思自 我、改恶向善的例子,所以对这部小册子 不敢有任何轻慢之心。 许多博学多才之 士或因其通俗浅白而有所不屑, 诚然,一 部童蒙读物而已,能玄远深奥到哪里去?! 但我要说的是,人的接受能力是有高低之 别的, 正像有的人听流行歌曲而热泪盈 眶,有些人却非古典音乐而不能满足其审 美需要,你要那些只能听得懂流行歌曲的 人去

14、听交响乐,那等于是向他关闭了音乐 的大门。 在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是 那些尚不能领略经典之美的普通人亲近 圣贤的一扇方便法门。 展现真善美 读散文集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佚名若荷的散文展现人生宏大的景象, 从生活和创作中发现并展现真善美。 家乡的青山秀水赋予了她超凡脱俗 的灵性,她的散文,总是在显性或隐性之 中散发出一种特有的韵味和灵性。 若荷对大自然的感应是敏锐的。她调 动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审美感官, 包括 听觉、视觉、嗅觉,对大自然音籁和天籁 洞察入微,然后以她形象化、艺术性的笔 触, 精心绘制出一幅幅美丽壮阔的散文 景象。在散文艺术的原野上,若荷不为生 活原状和自然原景所束缚, 既保持

15、其原 汁原味的特色, 又加上独特的生命体验 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 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散文风格。 若荷对于美学精神的坚守和散文文本的奋勇开拓, 使得她的散文之境曲径 通幽,意韵深远。她从最初的乡村情境式 朴素叙写, 转向以抒情为主的诗情画意 式写意型散文,向艺术纵深处开掘。 若荷在散文创作上追求“ 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境界。 她的散文 以真为创作之本,抒真性,发真情,铸本 色。而她的散文语言,是由心灵自由舒卷 出来的不绝如缕的情丝,形成含蓄、丰厚 和灵动的内涵, 从而造就了若荷独特的 精神气质。 善是若荷人生追求的另一番境界。 她的散文,犹如一双善的眼睛,带着慈爱 凝视着我们。

16、这双眼睛, 带着博爱和温 暖, 让人在感动中读到若荷对善的品格 和境界的准确诠释。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 是指含蓄蕴 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它以抒 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耐 人寻味的境界,获得含蓄冲淡、淡雅清逸 的美感。 若荷散文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自 然传神、 清雅淡远的意境。 她以简约平 和、婉约柔美、清雅温情的表达方式传递 着散文的芬芳和美的情愫, 绽放着中国 传统美学的艺术魅力。 若何散文创作的核心就是展现真善 美,读她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她力求以唯美的方式抵达散文的本质,在 文脉中传递向上的力量,在语境中显示散 文的美韵,在文本中投射出人生的智慧和 生命的光芒。 真,是她的美学源泉;善,是 她的美学品格;美,是她的美学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