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3157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39 大小:6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套教案集(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

2、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概念及本质区别。 (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 铁夹) ,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课本实验 、 实验 、 实验 、 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 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提问:(1)实验 1、2 的共同特征?(2)实验 3、4 的共同特征?(3)实验 1、2 与实验 3、4

3、 有什么本质区别?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 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 4学生阅读课本第 3、4 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5学生阅读课本第 4 页内容,讨论: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 代化而努力学好化学。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

4、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 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世界是物质的和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 “为什么要学化学”, “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 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 学习开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5、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 “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 17 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 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1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教师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 础自然科学。 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

6、色、状态,并 列表记录。 演示 实验 1 水的沸腾 实验 2 胆矾的研碎 实验 3 镁带的燃烧 实验 4 加热碱式碳酸铜 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 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 3、4 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讨论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 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 口答课本第 5 页

7、习题 1、2。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 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 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讨论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 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4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 3、4 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

8、生阅读课本第 4 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5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 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 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七、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 14 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八、板书设计绪 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

9、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 放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1)特征: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 (2)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 氧化镁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加热碱式碳酸铜: 加热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三、物理性

10、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 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课后记: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就是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

11、启发学生了解科学研究 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 考虑。 3通过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建立环境 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 论。 (3)

12、以投影或录像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 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 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 就会解决。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准备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红磷、酒精灯、火柴。 介绍空气组成发现史的挂图,介绍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录像或投影片或图片,稀 有气体通电后有色光的录像或图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口答、笔答教师有关绪言知识的提问。 目的: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学生介

13、绍自己对空气及其成分有哪些了解。 目的: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内容,同时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演示实验 1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整体感知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

14、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 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 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 O(氧)、N(氮)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 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

15、3)生成物的色、味、态。 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的了解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 提问“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你怎么知道?由哪几种气 体组成? (学生有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回答出来。) 追问做什么实验可以准确地说明空气中一定含有氧气和氮气? (吸引学生到化学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 11)。 实验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 证明罩内氕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 5 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占罩内体积 15 的原因,从而得出结 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人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 从而得出结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5。 2空气的组成 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小结空气的组成,强调按体积分数计算。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