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3040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高二地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解读1能够让学生了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明了其形成的一般过程及产生原因。3能够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状况。4利用我国地形图,指出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5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周围存在的生态问题。新课导入建议用当前世界上物种灭绝的有关数据,引入新课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生态问题的类型、分布与危害。2.掌握我国生态危机的现

2、状与成因。3.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问题的成因与分布。(重点)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分布现状。(重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1.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危害(1)类型: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危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1)特点Error!(2)分布分布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地带举例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1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 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

3、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使大量泥沙汇入河流,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淤塞河道和湖泊;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生态危机1.现状与危害(1)现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2)危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2成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3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河段主要生态问题原因上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陡坡开垦中游湿地萎缩围湖造田下游河流污染生产、生活排污2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生态问题?【提示】 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毁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4、问题导思】 1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什么会引起人类的关注。【提示】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提示】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3某种物种的灭绝完全是因为人类的破坏造成的吗?【提示】 不是。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物种的灭绝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活动的破坏会加速灭绝的速度。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表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与分布成因影响分布自然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抗外界干

5、扰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原因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人为原因人类活动遍及全球,人为作用成为影响生态系统重要的作用力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共同作用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污染影响严重区简图记忆生态问题的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进入 21 世纪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区域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全面的国际标准的湿地生态监测,这对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

6、周边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恢复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初20 世纪 90 年代初(1)鄂陵湖、扎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 ,其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_。(2)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2000 年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 1979 年减少了 2 748.53 平方千米。19982001 年,黄河源区有 6 000 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 2001 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 800 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该现象形成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4)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思路点

7、拨】 本题考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文字材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解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水源来源于冰川融水,但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破坏后恢复难、自身稳定性差且极其脆弱。材料显示: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荒漠化面积在扩大。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答案】 (1)冰川融水(2)抗外界干扰能力低;遭破坏后恢复困难;自身稳定性差。(3)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度

8、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导致荒漠面积扩大。(4)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益兽。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导思】 1 “我国的生态危机是我国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 不对,这只是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人为原因,除此之外,自然原因也不容忽视。2 “封山育林是防止森林破坏的主要措施,所以对森林不能采伐”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 不对,对森林要采育结合,计划砍伐,而不是一味保护。3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森林、工矿城镇

9、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缺乏保护而导致土地退化;同时,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属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资源丰富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土壤

10、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属半湿润、湿润的高原、丘陵地区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东北半干旱区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保护天然草场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B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相对严重C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D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2)说出 A 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3)B、C 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同,说出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4)比较 D、E 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思路点拨

11、】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析图判读出各种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原因、危害及森林的不同的生态功能。【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南方多于北方,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图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未集中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是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第(2)题,根据图例可直接看出 A 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容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第(3)题,两地土壤侵蚀危害不同的原因主要与两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第(4)题,森林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西南山区的

12、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 (1)D(2)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3)B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降水量大;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4)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教材 P39活动1 【点拨】 非洲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当地气候干旱;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答案】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非

13、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另外还有:(1)贫穷。由于贫穷,依赖土地维生的人们不得不过度利用土地,以获取粮食、能源、住房和收入。因此,任何策略要有效果,就必须将贫穷这个因素作为中心来考虑。(2)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使得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2 【点拨】 南美洲的森林主要是指热带雨林,雨林的破坏会使当地生态系统失衡,会使全球的温室效应加强,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答案】 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主要是指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原始森林的破坏,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当地和相邻地

14、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另外,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而得到部分补偿。如人工造林,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能起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材 P41活动【点拨】 我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其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答案】 1.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

15、流失等,世界上大部分生态问题在我国都存在。下面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独特的位置、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有关,如下表:特征及表现自然要素特征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地理位置过渡性从平原向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细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较多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气候与降水不均衡性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见下

16、图:2.略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题。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解析】 在气候比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发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活动多,导致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选 D。【答案】 D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D物种数量为 500 万5 000 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所以物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