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65253 上传时间:2017-02-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4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9卷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 53 业业坐业 ;问题探讨: 芥芥带芥带带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 田 颖 (中央储备粮襄樊直属库441021)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运用砖瓦仓房内套木 构仓廒的工艺,形成了风楼、地阁、夹壁、仓廒的粮仓 建筑特色。本文通过对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中具 有典型代表性的官仓郧阳大丰粮仓、商仓盛康镇江 西粮馆的考察,分析鄂西北特定气候环境与粮食生 产条件下的粮仓建筑格局、建筑工艺、仓储技术及其 仓储制度,以探寻鄂西北明清遗存古粮仓收纳、储存 以及发运功能设计的特点。 1 鄂西北明清粮食仓储行业的构成特点 鄂西北地区泛指现湖北省襄樊市与十堰市及

2、所 辖的郧县、谷城等17个县(市、区),居于中国“雄鸡” 型版图中的“鸡心”部位,系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 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毗邻豫、陕、 渝地区。作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处,鄂西北又是黄 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处,长江最大支流 汉水流经全域,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 四省通衢”之称。 受惠于气候的多样性和水源的丰富性,鄂西北 地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中水旱作物兼有,适宜多种 农作物生长,是水稻、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 重要产地,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产量占 全省的15。同时,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起源于陕 西,是连接长江流域与西北地区的水上通道,明清时

3、期成为了北京一大运河一长江一汉江一西北地区的 水上通道,逆汉江运送西北军粮和顺汉江缴纳糟粮 十分繁荣,大批具有鄂西北特点的明清古粮仓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兴建并遗存下来的。 明清时期的仓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官办,主要 由官府承办,有常平仓、储备仓、转运仓、内仓、营仓 等。常平仓由州府管理,用于收存老百姓的田赋,灾 年朝廷调常平仓的粮食赈灾救民;储备仓是由内务 府管理,用于储存地方政府交纳朝庭的田赋;转运仓 是由漕粮总督府管理,建于长江(含汉水等主干支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胜利街向阳路88号 流)、运河主要码头,用于承接漕粮转运;内仓是各级 官员的俸禄粮仓;营仓是供官兵的粮草仓。另一类 是

4、民办,主要有义仓、社仓和商仓。义仓,多由当地 百姓及士绅捐助兴建,主要是农民积储余粮,以备荒 年自赈“专为赈恤之需”;社仓,则是由地主豪绅自 建,为“粮户借放而设”,实行“春借秋还”或“冬借夏 还”收租盈利;而商仓为从事粮食贸易的粮商所建, 以囤积粮食择机而售为目的。 以郧县为例,郧阳大丰仓即是由官府制建的官 仓。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郧阳府志载:郧 阳大丰仓建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可储谷米2270 担2斗,折合9同治元年十月初九 (1862年11月30日),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军攻打 郧县城,攻势甚猛。官府遂将大丰仓梁柱拆下,堆码 在城墙上,以作滚木抵御来犯之敌,大丰仓因战争局

5、部被毁坏。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秋,郧阳李知府 亲发檄文、筹款并督办,在旧址上新建郧阳大丰仓, 历时两年有余,耗费郧城厘金四千六百两银,建成正 宇5间,粮仓20间,占地面积53亩。光绪九年 (1883年)完工,李知府再率水师、驱军船,采办大斗 谷一万石,分储于仓中,再耗费府库厘金一万二千六 百多两银,并竣工立碑石记之,开篇语日:为政之要 莫过于保民,保民之要莫先于足食。重建后,大丰仓 远看旷世肃穆,气势恢宏,近看雕凿精细,结构独特。 由于郧阳府治与郧县县治同在,因而在粮食仓 制上具有多样性。县府设立义仓,令百姓在夏收和 秋收交纳田赋后,各家各户按贫富等级出粮四斗到 一石,以备兵祸荒年。同时

6、,地主豪绅又广泛自建社 仓,名其利民,实者利贪。据载,清同治五年(1866 年),郧县设有义仓、社仓84座。鄂西北明清粮食外 运主要为漕粮和军粮。一方面,清朝沿袭元、明两代 的漕运制度,每年从湖北等省征收米、麦、豆等粮食。 鄂西北的漕粮根据收获情况、气候和运河水势情况 而不同,一般集中在夏、秋季,先由汉水运到汉口,再 54 粮食储藏 2010(1) 由长江运抵南京,最后经运河运达京师各仓。另一 方面,由于清朝战事主要在西北,粮源主要是将在汉 口纳集的江南粮秣经汉水运抵陕西粮督府,再转陆 路送达战区。其中鄂西北诸如大丰仓等官仓储粮, 由于距离西北较近,就成了紧争状态下应急运输的 首选。由于官仓粮

7、食调出后需要进行及时购置补充 库存,因而囤积粮食为官仓提供粮源补充能够获利, 引得粮商纷至沓来,在沿汉水码头广建商仓。从而 构成了鄂西北明清时期粮食仓储行业以官仓和商仓 居主导地位的构成特点。 2 鄂西北明清遗存官仓郧阳大丰 粮仓的考察 在明清时期,仓是总称,廒是储粮库房,以廒为 储藏单位。郧阳大丰仓位于郧县城关镇小西门西高 岗之上,新建大丰仓碑文和有关资料表明,大丰仓 除建有专司储粮的仓廒外,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其中 官厅、科房等是各级人员办公用房;警钟楼、更房为 报警巡更人员所用;仓神庙、关帝庙为祭祀之用;另 有多眼水井,为救火水源。另有进仓车道和用石板 铺砌成的台阶直通汉江码头。自明成化年

8、间建成至 今,郧阳大丰仓一直为人们所使用,新中国成立先后 为郧县第一粮库、郧阳专署粮食局直属库、郧县粮食 储运公司仓库、郧县食用油公司油脂加工厂仓库,各 时期企业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院落多次改造、扩 建,现已难觅大丰仓的整体功能设置全貌,只有正宇 南向的三栋呈品字形排列的粮仓遗存下来,每栋粮 仓之间相距2占地面积3500 m 。 现遗存的三座粮仓为统一制式,每栋粮仓有3 个廒间,仓高约15 m,面积占地面积800 m。左右, 墙壁为砖砌结构,五花山墙,围墙墙厚达06 0 m,收分很大,前后出檐,木制窗户很高。屋面 为土窑灰瓦,房顶为九脊歇山重檐式,檐下设一排风 楼,风楼安装有可开可关、结构特

9、殊的通风纳日窗, 可使粮食中的水气由此蒸发,窗口五条通风板条都 呈45。向外斜面垂直排列,既不影响仓内通风又可 防止雨水溅进仓里;板条之间缝隙仅仅2 可 防止鸟雀进入。 仓房为土木结构,房顶屋架为“人”字形棵,由大 棵、檩条、椽子通脚开铆套制而成。仓内立木列列, 全部是由直径20 0 ,主柱落地,柱棵相扣,各木梁间相连全部采用嵌 人式工艺,柱与柱之间完全由榫卯连接成为一个整 体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牵引力、木材本身的弹性 以及榫卯严而不死的结合力,对增强操架承重能力 和稳定性、连续性起了重要作用,使整个建筑处于弹 性状态,能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坏程度。仓内 紧贴着青砖墙体用铁扒锯将墙壁与木柱

10、牢固结合, 使墙体与柱子结合为一体,柱间嵌入木板,形成一个 20 地面1 木板下面有横棵、支柱支撑形成地阁,地阁下部为青 砖仓地面,墙基上间隔一定距离开有15 风孔,使空气可以在通风孔、门窗和屋顶上的百叶 窗之间上下流通。工作人员也可以进人通风洞清 扫、灭鼠,地阁使仓内存放的粮食和地面隔离开来, 以防潮气上渗。 夹壁间与地阁上是可容纳上百吨粮食的仓廒, 每座仓房有廒3间,每廒面阔21 m,进深17 m,高约 75 m,可储粮2000余吨。因使用功能的需要,仓 内都采用了较密集的平面柱网布局,在进深方向上 柱距都只有1 上有槽,可以安放闸板随意 分割空间,分割后的廒间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 豆

11、、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廒门 是闸板式门,收粮进仓时取下木板,廒门上搭若干块 相互对接的厚木板直到廒顶木架,交粮人员可登木 板进入仓廒或廒顶倒粮,分别将粮食装进各廒口中, 储满一廒,再装一廒,廒满时用木板一块一块的闸 封,贴封上锁。在仓廒的木地板上开有可以开关的 隔门,在地阁与仓廒结合处设有木制自溜斗,出仓时 开启闸板即可灌包装粮。据史料记载,在粮食人仓 后为解决水分偏高的问题,人们用竹篾编成圆筒,固 定于隔门之上的粮堆中,作为通气筒,以保粮食干 燥。 仓廒建造精巧,坚固耐用,并依地形修有排水管 网。每座仓廒的地基都为三合土夯筑,然后均匀铺 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作地面,墙有护板

12、,门有门罩, 墙体厚重,坚固耐用。上面有风楼天窗,下有地阁, 将前墙门窗与屋顶风楼百叶窗巧妙地结合在一条斜 线上,可使空气自下部门窗进入,由热压形成回流向 上通过仓内从顶部百叶窗排出,达到通风解潮以透 泻汗蒸郁热之气的效果,使粮仓内部保持相对的恒 温,冬暖夏凉,具有防潮、防鼠、防虫害、防霉变的功 能,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物理性的生态建筑。 3 鄂西北明清遗存民仓盛康镇江 西粮馆的考察 盛康古镇位于湖北省谷城县汉水支流南河南岸 的冲击平原上。江西粮馆坐落在古镇的临河老街。 清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江西商人借助南河沟 通汉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道的区位交通优势,在 第39卷 鄂西北明清遗存古

13、粮仓的功能设计浅析 55 此修建一座既购销粮食又以粮食易换山货的货栈, 因为建筑物的墙体青砖上烧烙着“江西”的楷体标 记,故而被当地人称之为江西粮馆。 江西粮馆坐北朝南,面临南河,院落长50 m、宽 277 m,占地面积1385 m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 年)和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江西商人对 江西粮馆进行了整体修缮。江西粮馆原有粮仓3 栋,与正面卷棚顶戏楼,形成一个四合院落。解放后 由盛康粮管所(现盛康粮食收储公司)使用至今,并 将东侧粮仓拆除,南侧粮仓翻新建成现代建筑式粮 仓,仅存座北朝南正宇粮仓一栋以及对应的坐南朝 北仓神庙一座。粮仓为单檐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 面阔三

14、间,进深二间,前出廊,为明间出抱厦。仓神 庙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前接卷棚顶戏 楼,形成勾连搭式,建于同一石砌台基上。戏台前台 口两山收半步,做小三面观。平时供仓神,演出时即 成为戏台。 江西粮馆为典型的江南建筑,临街面在高大的 青砖黑瓦的墙壁正中开有一二扇对开的正门,门前 立石鼓墩一对,鼓面刻双狮戏球,墩座刻有鹿鹤。江 西粮馆的建筑构思十分巧妙,进人正门后为兼作门 楼的高大(仓神庙)戏楼。与常见的古戏台不同的 是,江西粮馆(仓神庙)戏楼为圆木满铺木板架设在 2 米见方的青石柱基座上修筑,形成上下 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兼作门楼,人便从(仓神庙) 戏台下进进出出。 由于(仓神庙)戏

15、台的下层被设计成进出院落的 门廊,因此比一般的戏台要高出许多。(仓神庙)戏 台的上层的右、后、左二侧面与下层的右、后、左三面 均被设计为一体化的楼上楼下三排房间,平时供主 人经商、居住或接待客商,演戏时供演员扮装。形成 前台、后台及左右侧室的格局。前台为戏台,歇山 顶,面阔84 m,进深94 m,高94 m,四根围径 12 5 m、高04 ,以角柱的外斜撑圆木构成梁架,再铺设木板而 成,隆拱着高大的四角攒尖的屋顶。在前台与后台 及右、左二侧面的厢房之间,通嵌木板形成枋壁,形 成宽22 得整个戏楼既浑然一体,又 各区域功能独立。 后台厢房则为硬山顶砖木结构,穿斗式棵架铺设 木板,面阔五问217

16、m,进深74 m。两侧厢房同为 硬山顶砖木结构,有上下二层各两间,每间长4 113,宽 36 m。在上层左侧厢房的脊檩上墨书有“大清道光 元年孟夏谷旦”和“江西合省口众仝口”的字样。 江西粮馆宽敞的院落铺满麻石板,与戏台相对 的是一栋由三廒间组成的粮仓,粮仓建筑在每块足 有半米见方青石的基础之上,山墙和后墙为青砖结 格,木架屋顶布黑瓦,重檐,很是高大。从侧面与背 面看去,常常误使人以为它是一座的双层青砖黑瓦 的建筑,风雨中屋脊间的瓦松、墙壁上的青苔,诉说 着久远的沧桑。在部分建筑用砖上模印有“江西”字 样。正面端详,粮仓正面是由整块的条石铺就、五根 高大的木柱支撑起的宽36 坊宽 敞的能够同时摆放三架清理粮食用的手动风车。 廊坊与粮仓毗邻共同的屋脊,踏上廊坊的青石 台阶,步人粮仓,是一幅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