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2517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2010高考二轮复习考案:专题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专题考案专题考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使 0.1mol/L K2CO3溶液中K+=22 3CO,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少量盐酸 B.加适量 KOH C.加适量水 D.加适量 NaOH2. 说明氨水是弱碱的事实是:A.氨水具有挥发性。 B.1mol/L 氨水溶液的 pH=10C.1mol/L NH4Cl 溶液的 pH=5。 D.氨水与 AlCl3溶液反应生成 Al(OH)3沉淀3. 20ml 1mol/L 醋酸溶液与 40ml 0.5mol/L 烧碱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Na+COOCH3OHH+ B.Na+OHH+COOCH3C.Na+H

2、+COOCH3+OH D.Na+H+=COOCH3+OH4. PH 为 3 的 FeCl3溶液,pH 为 11 的 Na2CO3溶液和 pH 为 3 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H的浓度分别为:C1、C2、C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C1C2C3 BC1C2C3 CC1C2C3 D无法判断5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NH4浓度最大的是A. NH4Cl B. NH4HSO4 C. CH3COONH4 D. NH4HCO36. 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 H+能放出气体的是A. Na+、Cu2+、Cl、SO42 B. Ba2+、K+、OH、 3NOC. H+、Al3+、 4NH、2 3CO

3、 D. Na+、Ca2+、Cl、 3HCO 7.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c(H+)=110-3mol/L,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K+、Na+、 4MnO、 3NO BFe3+、A13+、Cl、HSC. NH4+、 2AlO、Na+、COOCH3 DK+、Na+、2 4SO、NO3-8下列物质能跟镁反应并产生氢气的是A甲酸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C氯化铵溶液 D碳酸钠溶液9下面提到的问题中,与盐的水解无关的正确说法是 明矾和 FeCl3可作净水剂为保存 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少量盐酸实验室配制 AlCl3溶液时,应先把它溶在盐酸中,而后加水稀释NH4Cl 与 ZnC

4、l2溶液可作焊接中的除锈剂实验室盛放 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皮塞,而不能用玻璃塞用 NaHCO3与 Al2(SO4)3两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在 NH4Cl 或 AlCl3溶液中加入金属镁会产生氢气长期使用硫铵,土壤酸性增强;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比较 NH4Cl 和 Na2S 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或某些盐溶液的酸碱性A B C D全有关10. 盛有 0.1mol / L 的 NaHCO3溶液和酚酞试液的试管,在室温时,溶液为无色,加热时为粉红色,这是因为A. NaHCO3在加热时变成碱性更强的 Na2CO3 B.水分蒸发使 NaHCO3的浓度增大C. 加热促进

5、 NaHCO3的水解,碱性增强 D. NaHCO3在加热时变成红色11. 欲使 0.1mol/L 的 NaHCO3溶液中 c(H+)、c(CO32)、c(HCO3)都减少,其方法是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B.加入氢氧化钠固体C.通入氯化氢气体D.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12. 某氨水的 pHX,某盐酸的 pHY,已知 XY14,将上述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 c( 4NH)c(Cl)c(OH)c(H+) B. c( 4NH)c(Cl)c(OH)c(H+)C. c(Cl)c( 4NH)c(H+)c(OH) D. c( 4NH)c(H+)c(Cl)c(OH)13.

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 NaX、NaY 和 NaZ 的溶液,其 pH 值依次为 8、9、10,则 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HX、HZ、HY B. HZ、HY、HX C. HX、HY、HZ D. HY、HZ、HX14. 常温下将稀 NaOH 溶液与稀 CH3COOH 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pH 7,且 c(OH) c(Na+) c(H+) c(COOCH3)BpH 7,且 c(Na+) + c(H+) = c(OH) + c(COOCH3)CpH 7,且 c(COOCH3) c(H+) c(Na+) c(OH)DpH 7,且 c(COOCH3) c(Na+) c(H

7、+) = c(OH)15. 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下列回答正确的是A. 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 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浓度的氨水,若混合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 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16. 某氨水的 pH=x,某盐酸的 pH=y,已知 x+y=14,且 x11,将上述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 Cl 4NHOHH+ B.Cl 4NHH+OHC. 4NHClH+OH D.

8、4NHClOHH+17. 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 NaHCO3和 NaHSO3两种溶液(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比较时,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3HSO= 3HCO B. 2 3SO=2 3COC. Na+相等 D. 水的电离度相等18为了配制 4NH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 11 的溶液,可在 NH4Cl 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HCl;适量的 NaCl;适量的氨水适量的 NaOH. A. B. C. D. 19溶液中HS+H2O=H3O+2S达平衡时,要使S2-增大,应加入 AH2O BCu2+ COH D. Fe2+20. 0.02molL-1的 HCN 溶液与 0.02molL-1的 NaCN

9、 溶液等体积混合,已知混合液中CN-CNOHH+ BHCN+ CN=0.04 molL-1CNa+H+=CN+OH DCNHCN21. Al3+ + 3H2O Al(OH)3 +3 H+ 的平衡体系中,要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且使溶液的 pH 值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热 B.加适量 NaOH 溶液 C.通入氯化氢气体 D.加入固体三氯化铝22. 有一不饱和的 NaOH 溶液。加入 a mol Na2O、b mol Na2O2或 c mol NaOH 恰好得到 NaOH 饱和溶液(同一温度下)则 a、b、c 的关系为Aa=b=c/2 Ba=bc/2 Ca=bbc二、填空题二、填空题23.

10、水玻璃在工业上可作粘合剂,当它与 NH4Cl 溶液接触时,会很快凝结。原因是 24明矾水溶液呈_性,原因是_ _ ;小苏打水溶液呈_性,原因是_ _ _把上述两溶液混合后呈现的现象有 _,反应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_ _ 25. 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 FeCl36H2O晶体。 (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1)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装置 E 中的现象是 。(3)停止反应,待 B 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滤液中Fe3的操作方法: (4)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 FeCl36H

11、2O 晶体,设计流程如下:滤液FeCl3溶液FeCl36H2O 晶体步骤 I 中通入 Cl2的作用是 。步骤 II 从 FeCl3稀溶液中得到 FeCl36H2O 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该流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主要原因是(结合离子方程式简要说明) 。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DBCADBBDDACDCD1213141516171819202122ADCADDDCBBCABC二、填空题二、填空题23. NH4Cl 溶液因 NH4发生水解而呈酸性,水玻璃与其接触时,SiO2与 H+结合生成硅酸胶体而凝结。24. 酸、Al3+ + 3H2OAl(OH)3 + 3H+ 、碱、 3HCO+H2OH2CO3+OH、气体和白色沉淀产生、Al3+3 3HCO= Al(OH)3+3CO2 25(1)3Fe+4H2O(g) = Fe3O4+4H2 (2)黑色固体变红,右端管壁有水珠(3)取少量滤液,滴入几滴 KSCN 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4)将 Fe2+氧化成 Fe3+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Fe3+3H2O Fe(OH)3+3H+,过量盐酸抑制 FeCl3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