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19325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5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程程 頤頤 程頤(1033-1107),漢族,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 稱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 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 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 說書。 程頤與其胞兄程顥同學于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 “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隻是一理”,“一 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于 “去人欲,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小”,宣揚“氣稟”說。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 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

2、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本名 程頤 別稱 伊川先生 字型大小 正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 出生日期 1033 年 逝世日期 1107 年 主要作品 程頤文集、易傳、經說 職業 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 信仰 儒學 主要成就 開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封爵 洛國公 封號 伊川伯 謚號 正公 人物生平人物生平 程頤,洛陽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 部員外郎遷居開封府,祖父程遹遷居河南府(洛陽),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 尚書。父程珦曾任黃陂縣尉、興國縣令,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後官至太中 大夫。 程頤自幼小聰明,十四五

3、歲時,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程頤幼承家學熏 陶,18 歲時,就以布衣身分上書仁宗皇宗 。年少而懷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頤 24 歲,隨父入京師,到太學讀書,主管太 學的教育家胡瑗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君 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而力行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 盡其心,則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這篇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于程 頤“處士“的身份。他上書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會的危機,開出救治時政闕失的 良方,“救之當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會。此後,他的名聲和影響就更大了。 此時開始在京師(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授徒講學。 北宋

4、嘉祐四年(1059 年),程頤受詔,賜進士出身。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 年)偕兄于嵩陽講學。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 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 頤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按舊例,程家世代為官,其父程珦享有蔭庇子弟當官的 特權,而程頤卻把每次“任恩子”的機會讓給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沒出去做 官,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于孔孟之道,並且又大量接受學生,從事講學活 動。 據今尚儲存在河南嵩縣程村的碑刻記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年),太 尉文彥博鑒于程頤“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遊之徒,歸門甚眾”,就在洛陽嗚 皋鎮的一個小村庄撥了一塊土地,專門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書院”(即

5、伊)11 書院),讓他在此講學近 20 年。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 年),哲宗即位,王安石變法失敗。由司馬光、呂 公著等人推薦,程頤被授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推官,西京(洛陽)國子 監教授等職。在司馬光等人的推薦書中說,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于 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 程 頤沒有接受任命。次年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說書,其職務是教皇帝讀書。當 時的宋哲宗年幼,司馬光等人推薦程頤教他讀書,共目的是讓宋哲宗不再奉行宋 神宗的改革政策 。 程頤就職之前 , 就給皇帝上奏 , 提出了君子應重視“涵養氣質, 薰陶德性”,註重道德修養,還要經常接

6、近品行高尚,敢于當面規勸君主之過失 的臣僚。此外,他還提出,要讓給皇帝講書的侍講官坐著講,以示“等儒重道之 心”(二程集論經筵事札子)。上述建議,表現了自孔、孟以來,儒家學 者不遺餘力宣揚“聖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師”自任的本色。就職以後,他經常 以向皇帝講書的機會,借題發揮,議論時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議論褒 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面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 師問學,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有人指責程頤 ,要求把他“放 還田裏,以示典刑“(道命錄)。在這種情勢逼迫之下,他隻好上書,自動 要求辭職回鄉。 北宋元祐三年(1088 年)起,程頤便基本上脫離了政

7、治生活,在洛陽從事 講學活動。 宋哲宗即位,以司馬光的舊黨人物上台,司馬光,呂公著,韓絳等共同上疏, 推薦程頤,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 年)程頤以布衣受詔,任崇政殿說書,程頤 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了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 的統治,程頤由布衣一躍成帝王之師,致使一部分人對他反感,以蘇軾為首蜀派 同程頤為首的洛派互相攻擊,引起了在京城兩派對立局面,程頤受到諫議大夫孔 文仲的奏劾,被罷去崇政殿說書之職。 北宋紹聖三年(1096 年),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 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綿陽市)。交地方官 管製起來。後來,這種打擊又

8、累及于他的兒子和學生。 元符元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今河南三門峽),短 暫恢復其官位。 崇寧元年(1102 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了他的全部著作(實 際上,由于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 程頤又被奪去官位。卒年 75 歲。 程頤死後,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系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 張繹、範域、孟厚、尹(火享)四人。” 主要成就主要成就 理學建樹理學建樹 創立洛學創立洛學 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二程十五、六歲時,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 敦頤 。 宋神宗趙頊時 , 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 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

9、同, 但基本內容並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 先于萬物的“天理”,“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 有氣”。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 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 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 害天理。“無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 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 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 封建倫理道德,提倡

10、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 程頤 二程不僅是北宋時期開創新儒學的“五子”之一,他們所創立的“洛學”, 還使理學具有了完整的形態,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讀聖賢之書 。後來,兄弟二人終于成一代儒學大師,受到 各地士人的尊崇,紛紛拜師于其門下。二人不僅竭盡全力為之傳道受業,並開創 了自己的學派洛學。程頤年輕時在太學一舉成名,20 餘歲就開始接納門生, 教授儒學。程顥自詡于“孟子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 ( 二程集 第 638 頁)程顥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 年)退休回鄉,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 日以讀書勸學為事 , 當時“士大夫從之講學者 , 日夕盈門 , 虛

11、往實歸 , 人得所欲” 。 由于兄弟二人長期講學于洛陽,其所形成的學派才被稱為“洛學”,這個學派在 中國學術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程從事學術活動多年,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特別是跟隨程頤求學的弟子 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謝良佐、楊時、遊酢、呂大中、呂大均、呂大臨、邵伯溫、 蘇口、尹(火享)、張繹等人。在這些人之中,又以楊時和謝良佐最為出色,此 二人對洛學的貢獻、對二程學說的承傳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天道與人道統一 從哲學角度講,理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問題,其著 重點主要是探討社會人生問題 , 對于宇宙自然的探討在儒家來說 , 歷來重視不夠 。 論語公冶長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

12、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 聞也。”對于人的本性問題,孔子隻講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他基本 上不講天道,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這大概是受子產“天道 遠,人道邇”這一思想影響。然而,孔子很重視“天命”,相信命運之天或主宰 之天,因為這個“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駕馭的。從經驗上講,天似乎有意志又 似乎無意志,故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 子萬章上),孔子強調盡人事、知天命,對有益社會國家的正義事業,要竭 盡全力去做,作一個“君子”,應該對社會負責到底,做得到的,則是“天命” 可為,如果失敗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視對天人關系的研究

13、, 提出了“天人相分”和“製天命而用之”的學說,他不相信“天命”,認為天是 自然現象,沒有意志,特別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漢代的董仲舒從神學角度鼓吹 “天人合一”,斷言天有意志,能主宰萬物、主宰社會人事,把一切自然現象都 說成是天的意志所為,乃至說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樣復製的。他還 提出“天人感應”的說教,斷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從 公羊春秋 出發, 把儒學思想同天命神學相結合,從而神化了儒家學說。這種理論經不起社會發展 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檢驗,因而失去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學創始人,雖然也著重研究人道問題,但他們為了從形而上學的高度去論 證“聖人之道”和倫理道德的至

14、高無上性,為了把天道與人道統一起來,因而也 重視對天人關系的研究。理學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 之學。”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 他們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統一于“道”。 二程主張“理”即是“道”,程顥說:”理便是天道也”(遺書),又說: “理無形也”、“無形為道”(粹言),“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 道也” ( 粹言 ) ,所以人們也把理學稱之為“道學”,因為在他們那裏,“理” 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重視教育 程頤既是北宋理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程頤 24 歲時曾在 京師(今河南開封)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 年)偕兄于嵩陽講學。 元豐元年

15、(1078 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 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庄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 學其中幾達 20 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聖人,“聖人之志,隻 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 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聖人為職志。 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于誠,以大學 、 論語、 孟子 、 中庸為指南,而達于六經”。他不僅勤奮好學,還謙讓大方。 曾從師于周敦頤。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自我修養,“格物致知明本末”,

16、其途徑為致知、格 物、窮理。“致知則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 “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內感于物而識其理。“耳目能視聽而不能 遠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 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 學習方法上,強調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 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或曰:“學者亦有無思 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後世教育影響極大。後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 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 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 個人學說 程顥與程頤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說。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 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程程 頤頤 “理”因此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