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92589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4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汉语教学1 992年第4期(总第2 2期)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 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武汉大学居红木文并非系统探讨所有与汉语趋向动词 及动趋短语有关的语义、语法问题,而只是受外国人学 习该类动词及短语时所犯 语法错误的启发,试 着揭示并解释一些未被他们透彻理解的语法事实,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该类动词和短语。我们认为,要想真正认识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的实际用法,必须首先认清它们的语义特征,因为它们的某些语法特点正是 山其语义特征决定的.因此本文 的前三个部分着重探讨各类趋 向动词的语义特 点及其对 自身语法功能的影响。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来、去”称为“来”类,把“

2、上、下、进、出、回、起”称为“上”类,把“上来、上去”等称为“上来”类.我们不把“到、开、过”归人“上”类,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位移方向的信息,因而也就不是趋 向动词。本文不详细讨论。汉语和英语都有表示位移方向的动趋短语。汉语动趋短语有以下三种形式:(l)动+“来”类+名(2 )动+“上”类+名(3 )动+“上来”类+名英语动趋短语也有三种形式:(1)V十PreP十N(2)V+ady(3)V+ady+preP+N其巾V和“动”均代表动词性成分,N和“名”均代表名词性成分。汉英之间各种形式的动趋短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重大差异.语言学习研究表明,母语和目的语中都有、但意义和用法 同中

3、有异或异中有 同的语言项目,往往是外语学习的难点之所在.因此,本文第四部分试图通过对几组英汉动趋短语的分析比较,帮助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学生认识汉语有关动趋短语的语义特征.第四部分涉及的汉语趋向动词有“上”类和“上来”类,英语介词、副词有up、dowl、i, lto、in、o ut、outof、ba ck等.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汉语动词和趋向动词 的组合记作VP(上)、V P(下)、VP(上来)、VP(T去)等,把 英语动词和介词、副词 的组合记作vP( up)、v P(down)、VP (into)、V P(outof)等.汉语趋 向动词不仅能表示与实际位移有关的方向意义,还能表示一些引中意义

4、;它们和动词组合形成动趋短语后,不仅能带处所宾语,还能带施事宾语和受事宾语.其有关间题本文暂不讨论.一、“来”类1.1“来”、“去”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词 典) ) (以下简称词典),“来”的意义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如:他来北京了。此句位移者“他”的起点,即定义!,所说 的“别的地方”,不详。“北京”既是“他”的终点,又是“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去”的意义则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我们认为,词典对“去”的词义解释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去”的意义 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如:他去北京了。此句位移者“他”的终点是“北京”。至于位移起点,则有两种可能.假定说话人在武汉,那么“他”

5、可能是从武汉出发去北京,此时“他”的位移起 点就是说话人所在地.也可能是从“他”本人位移前所处的位置 出发去北京,此时“他”的起点不是说话人所在地,而是“他”本人位移前的所在地.因此我们认为,“去”有两个意义(分别记作“去1”、“去:”):去:从说话人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从位移者位移前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根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和“去”的语义特点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夸本文系根据笔者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读研究生时所写硕士论文(1 991 )修改而成。在此谨向导师杜荣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276世界汉语教学1 9 9 2年第4期(总第 2 2期)(1)“来”和“去”虽然都是以说

6、话人位置 为标准、表示趋向的位移动词,但二者所表示的方向正好相反。“来”表示位移朝着说话人所在地,终点就是说话人所在地,“去, ”则表示位移背着说话人所在地,终点是说话人远方 的一点;“去:”表示位移背着位移者本人位移前所处的位置,对说话人和临行前的位移者而言,终点也是都是远方 的一点。(2)“来”和“去”的意义虽然都涉及起点、终点和说话人所在地,但二者的三个“点”之间的关系并不相 同。“来”的终点总是跟说话人所在地重合;“去,”起点跟说话人所在地 重合,终点不跟说话人所在地重合,“去:”起点和终点都不跟说话人所在地重合.“来”、“去”第一个不同的语义特征,使得它们在句中充当述语时,对其后表示

7、终点的处所宾语 的语法意义的要求各不相同。“来”要求其宾语一定表近指, “去”则要求其宾语一定表远指。因此,表近指的“这儿”只能作“来”的宾语,不能作“去”的宾语;表远指的“那儿”只能作“去”的宾语,不能作“来”的宾语。同一个表示地点的名词性成分虽然既能作“来”、又能作“去”的宾语,但说话人对它的心理感 受完全不同.如:。,他来图书馆了。b.他去图书馆了。在说话人看来,a句“图书馆”一定是自己近旁或身处其 中的一点,b句“图书馆”则一定是 自己远方的一点。外国学生由于对“来”、“去”第一个不同的语义特征认识不清,在学 习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来”、“去”的处所宾语表示终点的性质,而忽视 了它们分

8、别表示近指和 远指的性质.他们常常不能区分“来”、“去”和“到”的不同含 义,分不清“来+处 所宾语”和“去+处所宾语伙各自不同的语法意义,而把它们跟“到十处所宾语”混为一谈。如:*;,.阅览室在二楼,我常常来那儿看中文画报.,b.现在每天 只有三四个病人去这JL看病.,c.我常常去友谊商店买东西,那儿的东西又多又好.侮天有很多外国朋友来友谊商店买东西。,d星期日我来朋友的家,他不在,他来我家了.最典型的是。、d两句。在说话人所在地不变的情况下,一会儿说“去友谊商店”,一会儿又说“来友谊商店”,一会儿说“来朋友的家”,一会儿又说“来我家”。可见造句的学生根本没有懂得“来”、“去”的不 同含义以

9、及它们后边由普通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处所宾语的方位特点。他们把“来”、“去”都理解为“到”,把“来”和“去”的宾语都理解为没有方向特征的“到”的宾语.“来”、“去”第二个不同的语义特征,使得二者的特指间句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由于说话人所在地总是已知的,所以“来”的终点总是已知 信息.“来”的特指问句只可能针对起点提间,不可能针对终点提间.如:你从哪儿来?“去:”的起点跟说话人所在地重 合,总是已知信息,只有其终点才可能是未知信息.所以“去,”的特指间句只可能针对终点提问,不可 能针对起点提间.如:你去哪儿?“去:”无论起点还是终点,都不跟说话人所在地重合,都可能是未知信息。所以它的特指向句既可针对起

10、点又可针对终点提间.如:你从哪儿去北京?他从日本去哪儿了?外国学生由于对“来”、“去”第二个 不同的语义特征认识不清,在运用“来”的特指间句时常常出错。如:,你从上海还来哪儿?,他们来北京以后,还来 什么地方71.2“来”、“去”的立足点“来”、“去”的立足点即确定用“来”还是 用“去”的基点.一般认为这个基点就是说话人所在的位置,即说话人的立足点.刘月华先生则有不同看法。她说: “这种说法,在有说话人出现的时候,自然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趋向补语来、去并不只出现 在对话中,即不只出现于说话人之口,它们也出现在一般叙述中。在叙事的作品中,不仅有人物的对话,还有人物的自言自语以至心理活动

11、,还 有作者 的大量叙述、描写.因此只说说话人的位置是来、去的立足点,就嫌很不全面 了.”于是,她把“来”、“去”的立足点分成以下三种:(1 )当说话人出现或用第一人称叙事时,说话人或“我”的位置就是立足点。如:谢利说:“我的字典夏西 借去了.”次日早展,我到 了县医院,刚要推门进去,就见 一老大爷向我招手.“谢利”和“我”的位置是立足点。(2 )用第三 人称进行叙述时,被叙述的人物所在 的位置就是立足点。如:老师傅把鲁班叫来,说: “徒弟,三年过去了, 该下山了。”“老师傅”所在的位置是立足点。(3 )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时,被叙述 的某一处所也可是立足点.如:为了叫并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

12、千好儿女同井冈 山人一起来开发这座万 宝 山.“井冈山”是立足点。刘 月华先生还谈到:“如果作品用的不是 第三人27 7世界汉语教学19 92年第4期(总第2 2期)称,而是第一人称,即叙事者在作品中出现了,你们即便是正在对某一场所加以描述,也不能把它作为立足点,而应以叙事者我的位置作为立足点.”我 们认为,“来”、“去”有多种立足点的说法虽然比较细致,但并未抓住间题 的实质,而是把问题复杂 化了.我们想要指出的是:(l)对“说话人”的理解不 能太狭隘.无论说话还是写作,也无论是对话、自言自语还是心理活动,都必然毫不例外地存在一个“说话人”。叙事作品的作家也是“说话人”。(2 )对“说话人立足

13、点”的理解不能太狭隘.所谓说话人的位置或立足点,有时是 指说话人的客观地理位置,有时则指说话人的主观心 理位置,即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在没有任何语境或上下文提示时,各种言语活动中的说 话人确定用“来”还是用“去”,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自主性.如:他身负重伤,人们也都很快地下了车,向他跑来/去.为了叫家乡变得更快,党派来/去了儿千好儿女 上列两句有关的动词后,既能用“来”又能用“去”,完全取决于说话人怎么看待 自身同所叙述的人物、地点之问的关系。如果说话人认为 自己就在“他”的身旁或 者就 在“家乡”,则 用“来”;如果认为自己是局外人,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则用“去”。再如:aA

14、:掌柜的!B:来啦!b.A:快下来!(A在楼下)B:就来里(B在楼上):.他昨天到我家来了。(说话 人在办公室)这里,说话人 用“来”,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 法。只不过a、b两句中的B是为对方着想,c句则是为自己着想而已.我们认为,确定用“来”还是用“去”,在很多时候要密切联 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撇开丰富的语境因素孤零零 地讨论“来”、“去”的立足点,就很可能说不清楚。如:一 天,我弟弟正在学习,忽然听见有人叫他出来玩.解放以后,他才从监狱里出去.刘 月华先生认 为上列两句 中的“来”、“去”都用错了。这是刘先生根据 自己对说话 人位置的某种理解,即认 定说话人在室里或监狱外面所作出的正确判

15、断。如果我们对说话位置作出完全不同于刘月华先生的另一种解释,即认定说话人 在室外或监狱里,则完全可以肯定这两句话是对的。因此它们的正误只能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二、“上”类2.1“上、下、进、出、回”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根据词典,“上、下、进、出、回”的意义分别是“由低处到高处”、“由高处到低处”、“从外面到里 面”、“从里面到夕l、面”、“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跟“来”、“去”不同的是,这儿个趋向动词表示位移方 向,不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 标准,而是以位移者位移前所处的位置为标准。例如.从这一位置往高处移动 叫“上”,往低处移动口“下”等等。虽然这几个趋 向动词 所表示的方 向各异,但 它们却有

16、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即它们的意义都涉及起点和终点.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位移起点和终点这个重要的语义成分,就没有这几个趋向动词的存在.这一语义特征使得它们充当述语或动词的趋向补语时,后边一般得带上表示起点或终点的处 所词,充当自身或所在动趋短语的宾语.如:你就是说你上过月亮,别人也会哼。知合哈地应和.(终点)他匆匆忙忙地 走上接 (终点)他打开车门,伸手扶着她下了车.(起点)他匆匆忙忙地走下楼 (起点)你下过水吗?(终点)他顾不上脱衣服,扑通跳下水.(终点)老太太们忍不住了一前一后进了那 间“刀背儿房”.(终点)老师走进了教室.(终点)出了胡同,我们就分手。(起点)孩子们排队走出了幼儿园。(起点)我要出庭作证.(终点)他猛地跳出窗外,跑了.(终点)一 回那院儿,看见那几号人,他就堵得慌.(终点)他们跑回了宿舍.(终点)如果不带处所宾语,则要在 它们之 后加上“来”、“去”,使之成为“上来”类,单独充当谓语或动词的复合趋向补语.理由见3.1.总之,“上、下、进、出、回”无论作述语还是作趋向补语,一般都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