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90273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8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郑州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跨越性突破姻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刘超 张威201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于 近日揭晓,郑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0 项, 总经费 5769 万元, 与上一年相比, 获资助 项目数同比增长 56%, 经费增长率高达 147%。 全国 高校总排名中, 郑州大学位列第46 位, 首次跨入全 国50强。 此外, 该校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也达 到22项, 再创历史新高,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 数继续名列河南省第一。播下科研工作的 “种子”从 2001 年的 7 项到今年的 130 项, 10 年时 间, 郑州

2、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竟然增长 了十几倍。而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增长的背 后, 则是郑州大学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 2000年7月, 由三校合并组建的新郑州大学成 立之时, 学校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 没有一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也没有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基地, 每年拿 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 是个位数, 跟河南省其他高校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郑州大学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决心却从未 动摇。 从一开始,“科研强校” 的 “种子” 就在郑州大学 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要实施科技创 新工程, 把科研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成为学 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 “围

3、绕三个层面, 突 出四个重点,构建三大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 力” 、“坚持六管齐下,把科研工作做强做大” ;“坚持 五个 两手抓 , 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促进科研工 作模式的六个转变, 提升学校学术水平” 等一系列工 作思路和举措也相继出台,郑州大学科研工作这颗 “种子” 吸取着养分, 逐渐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对于拥有 46 个院 (系) 的综合型大学, 科研这 颗 “种子” 也在郑州大学的各个院系牢牢生根。郑 大化学系是学校的一个老牌院系, 在 2011 年的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获批 15 个项目, 资助金额 达 700 多万元,其中仅一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 养基金就获得

4、 200 万元的资助。据该系负责人介 绍, 郑州大学化学系按照学校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 面” 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 用, 由学科带头人组织本学科进行研究, 决定课题 选择, 保证课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科研立项、 申报指导、 申报书评审、 科研奖励等各个方面制定 了完善的制度, 为学院科研工作上水平、 上台阶奠 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学校的得力措施和各院系的辛勤耕耘 使郑州大学的科研工作百花齐放。 数字是最有说服 力的证明:“十一五” 期间, 郑州大学争取到的科研 经费达 12 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 、 “86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社科基金等国家级

5、项目 425 项, 横向科研项目1316 项目, 获得国家级奖励 4 项, 在国际知名期刊 Science 和 Nature上发表文 章 5 篇, 发表 SCI (SCIE) 和 EI 文章 3330 篇, 申请 发明专利698项, 与企业签订合同 1400份, 获得成 果转化费4 亿多元。 相继实现了河南省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 “973” 计划项目、 河南省 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 “零” 的突破, 在载人航天工 程、 高速列车、 南水北调重大水利工程、 新药创制、 考古发掘、 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 成果, 郑州

6、大学的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培育科研工作的 “苗子”在郑州大学 2011 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中, 有 52 项青年基金项目, 占获批项目总数 的 41%。该校科研处负责人说, 这表明青年学术骨 干已成为郑州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 中坚力量, 也充分表明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巨大潜力 和后劲。 范春珍是来自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一名 年轻教师。2011 年, 她的项目 “基于铁磁流体的高 度有序和生物相容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金额 25 万 元。 这位年轻的教师自 2010 年来到郑州大学工作, 就参与了学校的科研团队, 开始了科研工作。 她

7、说: “是学院提供的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以及专家 的悉心指导, 使我最终在第一次项目申报中就获得 了资助。” 科研工作是人才密集型的实践活动,高水平 的科研队伍是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 在 郑州大学的一次中层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 该 校校长申长雨给学校中层领导布置了一个新的任 务: 人才引进。他表示, 各院系、 各部门的同志出国 的时候, 都要带上人才引进这个任务, 发扬 “三顾茅 庐” 的精神和 “程门立雪” 的诚意, 努力把优秀的海 外人才吸引到郑大来。几年来, 思贤若渴的郑州大 学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 特聘教授发展、 骨干 教师培养等计划, 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 千方

8、百 计吸引人才、 倾注感情留住人才, 从 2003 年开始连 续 8 年每年引进博士超百人。目前, 学校具有博士 学位的教师达 1700 多人, 35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 例达30%以上。 学校还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省级特聘 教授15 人;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 金地方合作项目,选派 8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 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深造。 优秀的人才引进之后,“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 为科研优势” 又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郑州大 学的面前。 通过深入调研, 郑州大学提出了 “下大 力气抓好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路, 从 “抓好领军人物、 抓好团队成员组建、 抓好创新平台建设、 抓好管

9、理制度保障” 等几个方面进行 了积极探索。 抓住了解决问题的 “牛鼻子” , 难题也就迎刃而 解。近年来, 郑州大学面向校内外培养选拔了一批 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宽广学术视野的拔尖人才担 当领军人物, 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 金属有机与 大环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 创新性的重要研究 成果, 也成为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 院士; 霍裕平院士作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持的 “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项目, 是我国建国 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 钟香崇院士 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 使 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 40提高到 80以上; 由申长雨院士任主任的郑州

10、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 成功为神舟七号研制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 为我国 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校 教授、河南省首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弗朗斯瓦 马蒂 开创了我国在磷杂卟啉、 低配位亚磷烯和含磷功能 材料等有机磷化学创新领域的研究。 而对于有潜力的年轻教师,郑州大学则把他 们融合到各个团队中去提高科研能力。几年来, 在 不断探索和前进的道路上, 郑州大学已形成学校带 头、 院系主抓、 专家指导、 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科研 氛围。郑州大学科研处负责人介绍说, 对于引进的 博士,学校都会为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 使他们尽快 “本土化” ,

11、 并在 “本土” 团队中进行 “内 功” 修炼, 外加与学校、 院系其他科研团体的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郑州大学为鼓励科研多出成果,还加强了不 同院系、 多种学科的沟通与联系, 进行了科研激励 机制和考核办法改革。从 2008 年开始,每年拿出 1000万元用于科研奖励。加快科研工作的 “步子”2011 年 12 月 16 日,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的 一项专利技术“一类新药FNC” 以 4000万元的 转让费转让给了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并将在平顶山 市建厂生产。郑州大学将继续对项目给予充分的支 持和配合,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将从资金上保障新药 的临床试验、 生产经营, 平顶山市也将对项目落地

12、、 建设以及生产经营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次校企、 校市联合开展协同创新、 堪称典范的合作, 也恰恰预 示了郑州大学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前进方向。 当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 展道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站在新的起点 上, 郑大人敏锐地把握住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新 要求, 将目光投向了协同创新项目, 把积极推进校 校、 校所、 校企 (行业) 、 校市和国际深度合作, 开展 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若干个相对独立、 集人才培养 和解决重大问题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致力于为 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作为学校下一 步科研工作的重点, 迈开了新的步子。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我

13、们将进一步 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 社会服务能力。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 目标, 结合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 所确定的重 点领域、 优先主题、 前沿技术、 基础研究和重大专 项,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承 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 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我们将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抓好四大创新体系建设, 即构建以基础研究和 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构建以工程科 技

14、研究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 构建校校、 校企、 校市、 校地和国际协同创新体系, 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中 部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 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姻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徐郑生 陈海峰2010 年 3 月 22 日是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全 体师生永难忘怀的一天。这一天, 经教育部批准,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成立,学校的发展翻开了 新的一页。自大学成立以来, 全校师生精神振奋, 积极拼搏, 学校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尤其 是在 “学术兴校” 战略的指导下, 学校科

15、研创新活 动蔚然成风, 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有力地提升 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博采众议,“学术兴校” 战略应时出台学校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旗帜。旗帜就是方 向, 旗帜就是召唤, 旗帜就是力量。河南财经政法 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发展战略的问 题。 举办大学发展高层论坛。 “大学的发展” 成为 学校面临的首要课题。为了让广大教职工对大学 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清学校今后的发展思 路, 学校以 “大学发展高层论坛” 为平台在全校范 围内展开学习、 研究和讨论。 先后邀请了中国人民 大学校长纪宝成、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中央 编译局局长衣俊卿等 13 位著名高校的书记、 校长 和专家前来

16、讲学,引导大家学习大学理念和管理 知识以及先进学校的建设经验。各位教育家先进 的办学理念、广博的学识给大家带来了思想的启 迪, 在广大教职员工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开展学校发展大讨论活动。早在 2006 年, 学 校就针对发展方略问题进行过全校范围的大讨 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以后的 “学术兴校” 战略 出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更名为大学后, 在全校范围 开展了 “学校发展大讨论” 活动, 并召开学校发展 中层干部大讨论总结交流大会,各个部门对学校 发展战略积极建言献策。 确立 “学术兴校” 战略思想。全体教职工经过 一系列思想的激荡与碰撞, 最终达成了高度共识: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术的发展。学术是大学 凝聚学者、 服务社会的基础, 大学的发展只能通过 学术的发展来实现。 于是, 学校正式将学术兴校作 为发展的第一战略, 今后将在 “学术兴校” 战略的 指引下奋力前进。 “学术兴校” 战略的精神实质就 是 “学术为魂、 学术为本、 学术为纲、 学术为上” 。内外结合, 大力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在 “学术兴校” 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学校内外 结合, 不断加强学术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