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的减药治疗策略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83436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眠药的减药治疗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眠药的减药治疗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眠药的减药治疗策略(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2014年第33期(第30卷总第615期)2014年第33期(第30卷总第615期)安眠药的减药治疗策略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北京市中医睡眠诊疗中心刘艳骄从理论上说,使用安眠药物4周以后一定要减药或者换药,因为相当多人在使用安眠药物4周后会出现药物耐受或依赖。绝大多数安眠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使用时间越长对药物的依赖越明显。因此,必须经常更换药物或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编辑:陈远丽E-mail:安眠药物的减量原则当使用安眠药物治疗失眠症睡眠已经好转以后,就应当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最终停用药物。对于一过性失眠或者短期失眠的患者来说,只要见效就可以减药。减药的剂量从小

2、剂量开始,减药时间相对缓慢,可以 4 周减完。但对于经常使用药物的人来说,有时非常困难。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可以采用同类同效药物替代原有的药物,或者增加与西药不发生混合反应的中成药等方法,最后达到减少到最低药量的目的。安眠药物的减量方法分为快速减药和缓慢减药2种。快速减药,一般需要714 d完成。多种药物合用时,要根据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减少已经取得疗效的药物,如已经正常入睡,就可以减少短效安眠药物;睡眠时间已经足够了,就要减少中效或长效药物。缓慢减药的时间大多是1430 d。通过减药逐渐达到不用药的目的。如果不是睡眠专业医师,建议将缓慢减药的时间至少延迟到4周。抗组胺药物的替代治疗通常在

3、减药治疗的前37 d,加服1种抗过敏药物。如果3 d之内药物起作用,就可以把安眠药物的剂量减少一半,然后继续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替代,逐渐以抗过敏药物为主,最终停用抗过敏药物,时间在714 d完成。抗组胺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近年来,也陆续将其应用于失眠症的替代治疗。临床上比较常用于安眠药物替代治疗的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有扑尔敏、异丙嗪、西替利嗪等。本文以异丙嗪为例,加以说明。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能对抗组胺所致之毛细血管扩张,降低其通透性,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喘息。同时因较易进入脑组织,故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加强催眠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其抗

4、胆碱作用亦较强,防治晕动症效果较好。把抗组胺类药物异丙嗪作为替代治疗的药物,是因为其服药方便,服药期间的反应比较缓和。其抗组胺作用一般持续时间为 612 h,镇静作用可持续28 h。又因其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高血压伴有失眠症的患者比较合适。但为了防止其产生体位性低血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需要在上床后再服用药物,而且服药的药量为最低剂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北京市中医睡眠诊疗中心)采用 的 替 代 治 疗 服 用 方 法 是 快 速 减药,每隔3 d减药1次量,2周内减药完毕;缓慢减药,每隔 7 d 减药 1 次量 , 24 周 内 减 药 完 毕 。 实 践 证明,这种替代减

5、药方法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失眠、含有氯硝基的苯二氮唑类安眠药物。使用中药治疗,逐渐减少西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西药长时间作用于体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药毒” ,解除“药毒”就要给“药毒”以出路,在进行中药治疗过程中就要在药物中加入一定的通便药物或利尿药物,使“药毒”从大便或小便中排出,这样一来,中药的治疗作用就显示出来,经过37 d的调整, “药毒”就排泄得差不多了,于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所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治疗,中药就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了,睡眠就可以得到改善,西药安眠药也就可以逐渐减少了。中药安眠药服用方法常规的中医治疗服用药物的方法是早、晚各 1 次,但对于安眠药物来说,这种服用药物的方法并不符合中医学原理。早在明代,医家许叔微就指出“日午间,夜睡服”(即每天午饭和晚饭后 1 h 各服用 1 次),这是因为中医学认为, “平旦阳气升,日中阳气隆。 ”说明在上午人体的生物节律呈现上升趋势,而午后则下降,利用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治疗符合中药对睡眠的促进作用,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其他服用药物的方法疗效明显。配加辅助安眠的保健品或食品很多失眠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依赖,似乎不用安眠药物就睡不着觉。因此,在减药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某种保健食品,但医生在建议患者使用这些保健食品之前,最好先翻阅一些临床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