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74506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方小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工程师们常感困惑的难题。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有机会接触不少此类问题,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对失败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的简要介绍分析,来探讨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例 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工程概况:建筑物九层,局部十层,首层层高 5.6m,其余 2.8m,总建筑面积 6.5 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人工填土,耕植层厚 0.8-2m,坡洪积层(粘土及粉质粘土)厚 48m,标贯数 310 击;残积层

2、(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厚 312m,标贯数 515.5 击。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灰色、深灰色,岩质坚硬,岩石上部裂隙发育,有三个钻孔发现溶洞,洞深分别为 0.2、1.3、1.55m,有填充物。场地内,发现钻孔 8#、9#、12#、13#、14#一带灰岩顶面标高特别低,与周围钻孔的灰岩顶板标高相差 310 米不等,该地段区域存在一个以 8#、13#为中心的溶蚀漏斗。 基础型式: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底置于坡洪积粉质粘土层上,设计估算最大沉降 6-7 ,竣工验收时实测 5.7 。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 2、肇庆市某办公楼 工程概况:十四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

3、2 万。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耕植土层 0.31m,淤泥及淤泥质土层 710 m。粉质粘土,粘土层 47 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溶洞高 0.53.1m 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混凝土灌注桩加筏基) 。考虑到淤泥层的透水性很差,桩距较密的沉管灌注桩将造成地面隆起,桩的质量难以保证,故以挤土桩(沉管灌注桩)与排土桩(钻孔灌注桩)相间,桩端支承于残积层上。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 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 2 工程概况: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 3 万,柱最大轴力约 2000t。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冲洪积软可塑粉质粘土,粘土 820 m,其中卵石层平均厚 34 m,下

4、伏基岩为灰岩,灰色,岩质坚硬,岩溶发育,钻孔见洞率约 28%,溶洞深 0.53m 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冲孔桩,桩径为800、1000、1200,C30 水下混凝土,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分别为 350t、500t、700t,桩端支承于灰岩上。 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 4、花县某宿舍楼 工程概况: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 3.2 m,建筑面积每幢约 3000 。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杂填土 13m,砂层(细、中、粗砂)约 27m,粉质粘土厚薄悬殊,从不到 1 m 到 15.6m,溶洞非常发育,洞中半填充或无填充,灰岩面标高变化较大,从地面以下 8 m 到 21 m。附近有采石场,长期抽水,地下水位

5、变化频繁。 基础型式: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基底置于砂层上,建成后发现基础不均下沉,周围室外地坪地面塌陷。需加固处理。 例 5、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污水池 工程概况:钢筋混凝土方形污水池,池深 4m,池内设钢筋混凝土柱支承池顶盖。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冲洪积砂层、粉质粘土厚约 20m,下伏基岩为钙质胶结的砂岩。 基础型式及施工过程的难题: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由于钻穿溶洞顶板,造成塌陷,形成直径约 11m 左右的水池,整台钻机陷落,没顶。 例 6、广州市罗冲围某解困住宅 工程概况:九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淤泥质软土 68m,残积层 57m,下伏基岩为灰岩,石笋、石芽、溶

6、洞较发育。 基础型式及施工过程的难题:原设计采用50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基础,柴油锤施打。施工过程断桩严重,断桩率达 40%,有一桩从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看约 14m 左右抵坚硬的石灰岩面,却一直打入 26m。 3 例 7、花县某邮件处理中心 工程概况:单层钢筋混凝土柱,网架结构屋盖,柱网约 28.5m28m,高约 1216m,建筑面积约 5 万平方。 工程地质条件:杂填土 23m,粉质粘土,粉土厚平均厚约 18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非常发育,有串珠状溶洞,溶洞无填充或半填充。 基础型式:采用冲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很困难,不时有塌孔现象发生。抽芯结果表明,一些桩倾斜,桩底沉渣过厚。工期长,

7、造价高。 例 8、韶关某办公楼 工程地质条件:与例 3 韶关某办公住宅楼相近。 基础型式:原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溶洞地下水与北江连通,致使无法抽干水,护壁变形,施工困难,无法成孔。 例 9、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新校区某学生公寓 工程概况: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程地质条件:粘土、粉质粘土(含姜石)厚约 2-10m,下伏石灰岩。 基础型式:天然地基上的柱下单独基础,灰岩露头部分将岩石凿低至柱基底以下 50,设置土垫层,承载力特征值取 80-100t/不等;土部分的承载力特征值取 20-24 t/。建成后效果良好。 二、岩溶的工程地质特点二、岩溶的工程地质特点 要分析以上工程实例的得失,有必要

8、大致了解一下岩溶的工程地质特点。 所谓岩溶, 是指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泥灰岩、 白云岩、 大理岩 (主要成分为碳酸盐) 、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盐) 、岩盐(主要成分为氯盐)等,长期受水的化学物理作用而形成溶洞、溶沟、暗河、石芽、石笋、落水洞、钟乳石等地貌地质形态。广东地区常见的岩溶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岩质坚硬、岩样单轴抗压强度常在 50-100Mpa 以上。岩石的强度虽高, 但要把基础可靠地置于其上却不容易。 对基础工程而言, 最令工程师们头痛的是: 1、岩溶地区基岩上复土层由于水的潜蚀作用时有土洞发育; 2、岩层表面有石芽、石笋、溶沟、溶槽存在; 4 3、溶洞分布无规律,沿竖向可能

9、有几层溶洞,即所谓串珠型溶洞; 4、岩面变化大,常见岩石临空面、鹰嘴石; 5、溶洞地下水与外部水源(江、河、地下河等)有水力联系; 6、岩层表面处,由于溶沟、溶槽、裂隙地下水积聚,残积层常呈软塑状。 地质剖面图中的溶洞和土洞常会令人困惑。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 1、 岩溶的溶蚀速度虽有快有慢 (与岩性及周围地下水中 CO2含量及水动力条件相关) ,但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期限相比, 除了广东地区不常见的石膏及岩盐以外, 却完全可以忽略。换句话说,设计时仅需考虑其现状,而不必考虑其发展。 2、相比之下,土洞的形成与发展所需时间要短得多,对建筑物的危害也更为严重。但也并非有溶洞必有土洞。土洞发育的最主

10、要的条件是:上复土层的性质,与下伏基岩中溶洞相联系的水通道(主要是裂隙)分布及地下水的流动,地下水位的变化等等。当存在长期的人工抽水源时, 由于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引起的水位升降幅度与频率远较自然条件大, 土洞的发育尤为强烈,地面塌陷(即土洞发育至地面)危险性相对较大。 3、当建筑物的规模不大,层数不多,而上复土层有一定厚度及强度时,基底荷载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影响范围有限,对深部基岩中的溶洞影响很小。 三、几个工程实例成败的简要分析三、几个工程实例成败的简要分析 基于对岩溶工程地质特点的认识,可对上述几个工程实例的成败作一简要的分析,期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 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11、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知,在均匀布置的钻探孔中仅约占十分之一的钻探孔发现溶洞,且洞高度小,洞内有填充;地下水位远高于基岩面,且变化幅度不大;上复土层多为透水性差或较差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活动不强烈。显然,场地可判断为基本稳定。由于复盖层有一定厚度,建筑物层数不多,只有九层,故首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及片筏基础(有地下室部分) 。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的载荷及地基压缩层厚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基底附加应力, 并采用刚度较大的柱下条形地基梁, 从而尽可能减少柱间的沉降差异。实践表明,设计是成功的,突出的优点是大大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形象进度。 例 2、肇庆市某办公楼 5 建

12、筑物的层数不多,只有 14 层,但地面以上软土层较厚,无法采用浅基础。基岩面以上的残积层有一定的强度及厚度, 采用小直径桩可充分利用该层的承载力, 桩端不与石灰岩面接触,更使施工快捷方便。设置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筏板减少了柱间差异沉降的风险。 例 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 由于单柱轴力较大,浅部土层无法提供必要的承载力,灰岩顶板较破碎,采用小直径桩也存在风险。故采用冲孔混凝土灌注桩(端承桩) 。虽然施工周期较长,过程中也有塌孔现象,但由于施工单位较有经验,桩基质量还是能满足要求,建成后情况良好。 例 4、花县某教工宿舍楼 该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久, 1#楼、4#楼附近地面突然发生地面塌陷,1#楼由于

13、基础的不均匀沉陷导致建筑物倾斜、 墙体开裂而使住户人心惶惶。 如果对工程地质情况作深入一步的分析, 或者对基础方案的选择会更为慎重些。 首先, 场区存在厚度大、 透水性极好的粗砂、砾砂层,有的砂层底面距溶洞十分发育的下伏石灰岩不到 1m,这就便于地表水下渗,使浅层土易于被冲蚀淘空;其次,附近采石场的长期大量抽水更有利于土洞的形成并向上发育,一旦松软的土洞顶板承受不了上复砂层的压力而塌陷, 砂层在水的作用下极易形成漏斗而造成地表陷落。显然,在这样不稳定的地基上采用浅基础要冒很大风险,是不可取的。 例 5、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污水池 记得当年施工过程塌陷事故发生后,在关于基础方案的讨论会上,我曾建议取

14、消钻孔桩基础,而改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利用水池的底板做片筏基础。因为基底附加应力并不大,每方平米仅 10t 左右,且基岩的上复土层并不太差,砂层的标贯数在 13.4 击以上,砂层之下的粘性土也有一定的强度与厚度, 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应是一个较好的、 既安全又可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方案,可惜这意见并未有人重视。 例 6、罗冲围某解困住宅 据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反映,预应力管桩施打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 正常, 尽管最后三阵锤的平均贯入度不大于 2 , 控制偏严, 总锤击数达 800-1000击,但桩身完好; 2、断桩,当桩端穿过软土层到达灰岩面时,柴油锤反弹明显,明白无误表示桩端已

15、6 到硬层,由于贯入度控制偏严格,在继续施打的过程中,桩突然打断; 3、断桩,但桩并无抵达硬层的明显感觉,桩锤反弹不高,虽然贯入度较之在软土层大为减少,但远未达控制标准,而是以一锤 12 不断贯入,对照地质剖面,竟有一桩进入微风化基岩 10m 以上,显然这是绝无可能的。 经分析,这三种情况应是对应灰岩表面的几种情况: 1、基岩面较为平坦,此时桩端全部或大部接触基岩。由于管桩有预压应力存在,有效地降低了冲击打桩过程桩身的拉应力,故桩很耐受反复击打,桩的承载力也高,将为桩身强度所控制。 2、桩端处于溶槽或裂隙的非整合表面,有稍微的倾斜,或更简单的说,桩端处一边硬一边软而造成桩身偏心冲击受力。 这除

16、了大大减少桩的有效贯入能量外, 还大大增加了桩身的弯曲拉应力。最后,在桩截面到达极限弯曲承载力时即发生断桩。 3、桩端一端处于十分陡峭的石芽、石笋或岩体侧面。由于岩石十分坚硬,在柴油锤的冲击下,桩端边缘贴着岩石的陡峭表面慢慢下滑,直至最后弯断。令人惊讶的是,有一根桩竟然弯进溶洞 10 米。后来,处理的办法很简单,由于采用管桩已不相宜,即把桩型换成480 的混凝土沉管灌注桩,桩端支承于残积层。自由落锤的冲击能量远较柴油锤小,施工过程未发现异常,桩的承载力能满足要求,建筑物完工后情况良好。 例 7、花县某邮件处理中心 本工程场地空阔,附近无建筑物,虽然柱网大,但仅一层,本来可采用强夯等简单的浅层地基处理方法解决。采用冲孔桩基础方案,最终也可满足设计要求,只是造成施工困难,成桩质量不尽人意、工期长、基础造价高。 例 8、韶关某办公楼 人工挖孔桩属于干作业桩,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场地, 应考虑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补给源情况,如果与附近的江、河、湖泊等有水力有关系,则无法抽干水,且抽水过程常造成护壁周围的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