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468894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精讲精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例 1】若点 P(a,a2)在第四象限,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A2a0 B0a2Ca2 Da0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总结规律,再结合规律列出不等式(组)求解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 m n0,那么点(m,|n|)一定在( )A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 B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 D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2.若点 P(2k1,1k)在第四象限,则 k 的取值范围为( )Ak1 BkCkDk1考点二、图形的变换与坐标考点二、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例 2】 如图,

2、把 ABC 经过一定的变换得到ABC,如果ABC 上点 P 的坐标为(x,y) ,那么这个点在ABC中的对应点 P的坐标为( )A (x,y2) B (x,y+2) C (x+2,y)D (x+2,y+2)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会引起坐标的变化,同样,坐标的变化也会引起图形的变换,两者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三角形 OAB 的顶点 B 的坐标为(2,0) ,点 A 在第一象限内,将OAB 沿直线 OA 的方向平移至OAB的位置,此时点 A的横坐标为 3,则点 B的坐标为( )A (4,2) B

3、 (3,3) C (4,3) D (3,2)2.如图,AOB 为等腰三角形,顶点 A 的坐标(2,) ,底边 OB 在 x 轴上将AOB 绕点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得AOB,点 A 的对应点 A在 x 轴上,则点 O的坐标为( )A (,) B (,)C (,)D (,4)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3,5) ,B(2,1) ,C(1,3) (1)若ABC 经过平移后得到A1B1C1,已知点 C1的坐标为(4,0) ,写出顶点 A1,B1的坐标;(2)若ABC 和A2B2C2关于原点 O 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A2B2C2的各顶点的坐标;(3)将

4、ABC 绕着点 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的各顶点的坐标考点三、函数概念及其图象的应用考点三、函数概念及其图象的应用【例 3】1.下列各图能表示 y 是 x 的函数是( )ABCD 2.如图,一只蚂蚁从 O 点出发,沿着扇形 OAB 的边缘匀速爬行一周,设蚂蚁的运动时间为 t,蚂蚁到 O 点的直线距离为 s,则 s 关于 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1.利用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对于 x 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 y 是 x 的函数,x 叫自变量 2.利用函数关系和图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要透过问题情境准确地寻找出问题的自变量和函数,要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探求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变化趋势,仔细观察图象(直线或曲线)的“走势”特点,合理地分析变化过程,准确地结合图象解决实际问题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1.如图,RtABC 中,AC=BC=2,正方形 CDEF 的顶点 D、F 分别在 AC、BC 边上,设 CD的长度为 x,ABC 与正方形 C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ABCD2.已知函数 f(x)=1+,其中 f(a)表示当 x=a 时对应的函数值,如 f(1)=1+,f(2)=1+,f(a)=1+,则 f(1

6、)f(2)f(3)f(100)= 考点四、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考点四、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例 4】在函数 y=+(x2)0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含自变量的代数式有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含自变量的解析式是整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含自变量的解析式是分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得分母不为 0 的实数;含自变量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的实数;含自变量的解析式既是分式又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它们的公共解,一般列不等式组求解;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7、 函数 y=+的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Ax3 Bx4 Cx3 且 x4 Dx3 或 x4考点五、新定义题型考点五、新定义题型【例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x,y) ,若规定以下两种变换:f(x,y)=(y,x) 如 f(2,3)=(3,2) ;g(x,y)=(x,y) ,如 g(2,3)=(2,3) 按照以上变换有:f(g(2,3) )=f(2,3)=(3,2) ,那么 g(f(6,7) )等于( )A (7,6) B (7,6) C (7,6) D (7,6)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对于新定义题型主要把握好给定的定义,根据定义进行分析解题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在平面直角坐标

8、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a,b) ,若规定以下三种变换:(a,b)=(a,b) ;(a,b)=(a,b) ;(a,b)=(a,b) ,按照以上变换例如:(1,2) )=(1,2) ,则(3,4) )等于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若点 P(1m,m)在第二象限,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0m1 Bm0 Cm1 Dm02函数 y=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Ax2 Bx2 Cx2 Dx2二、填空题二、填空题3函数 y=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2,3) ,B(0,1) ,C(3,1) ,若线段 AC 与 BD 互相平分,则点D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1在平

9、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2,3)与点 B 关于 x 轴对称,则点 B 的坐标为( )A(3,2) B(2,3) C(2,3) D(2,3)2函数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Ax2 Bx=3 Cx2 且 x3 Dx2 且 x33在下列各图象中,y 不是 x 函数的是( )ABCD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2m+3)在第三象限,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5如图,矩形 ABCD 中,AB=3,BC=4,动点 P 从 A 点出发,按 ABC 的方向在 AB 和 BC 上移动,记 PA=x,点 D 到直线 PA 的距离为 y,则 y 关于 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6已知点

10、A(m,2m)和点 B(3,m23) ,直线 AB 平行于 x 轴,则 m 等于( )A1 B1 C1 或 3 D3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RtOA1C1,RtOA2C2,RtOA3C3,RtOA4C4的斜边都在坐标轴上,A1OC1=A2OC2=A3OC3=A4OC4=30若点 A1的坐标为(3,0) ,OA1=OC2,OA2=OC3,OA3=OC4,则依此规律,点 A2014的纵坐标为( )A0 B3()2013 C (2)2014 D3()2013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横坐标分别为整数的点,其顺序按图中“”方向排列,如(1,0) , (2,0) , (2,1)

11、, (1,1) , (1,2) , (2,2)根据这个规律,第 2012 个点的横坐标为 9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对于点 P(x,y) ,我们把点 P(y+1,x+1)叫做点 P 伴随点已知点 A1的伴随点为 A2,点 A2的伴随点为 A3,点 A3的伴随点为 A4,这样依次得到点A1,A2,A3,An,若点 A1的坐标为(3,1) ,则点 A3的坐标为 ,点 A2014的坐标为 ;若点 A1的坐标为(a,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n,点 An均在 x 轴上方,则 a,b 应满足的条件为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m,n) ,规定以下两种变换:(1)f(m,n)=(

12、m,n) ,如 f(2,1)=(2,1) ;(2)g(m,n)=(m,n) ,如 g (2,1)=(2,1)按照以上变换有:fg(3,4)=f(3,4)=(3,4) ,那么 gf(3,2)= 1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3,0) 、B(0,4) ,对OAB 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1、2、3、4,则2013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 12.先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在回答后面的问题已知在平面内两点 P1(x1,y1) 、P2(x2,y2) ,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x2x1|或|y2y1|(1)已知 A(2,4)

13、、B(3,8) ,试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 A、B 在平行于 y 轴的直线上,点 A 的纵坐标为 5,点 B 的纵坐标为1,试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3)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 A(0,6) 、B(3,2) 、C(3,2) ,你能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吗?说明理由答案【例 1】 B解析:解析:第四象限点的横坐标大于 0,纵坐标小于 0,结合点的坐标特征构造不等式组Error!Error!解这个不等式组得 0a2,故选 B.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1. A 2.解:由题意得:,解得,k1故选 A【例 2】 解:把ABC 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再关于 y 轴对称可得到ABC,点 P(x,

14、y)的对应点 P的坐标为(x,y+2) 故选:B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1.解:如图,作 AMx 轴于点 M正三角形 OAB 的顶点 B 的坐标为(2,0) ,OA=OB=2,AOB=60,OM=OA=1,AM=OM=,A(1,) ,直线 OA 的解析式为 y=x,当 x=3 时,y=3,A(3,3) ,将点 A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2个单位后可得 A,将点 B(2,0)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2个单位后可得 B,点 B的坐标为(4,2) ,故选 A2.解:如图,过点 A 作 ACOB 于 C,过点 O作 ODAB 于 D,A(2,) ,OC=2,AC=,由勾股定理得,OA=3,AOB 为等腰三角形,OB 是底边,OB=2OC=22=4,由旋转的性质得,BO=OB=4,ABO=ABO,OD=4=,BD=4=,OD=OB+BD=4+=,点 O的坐标为(,) 故选:C3.解:(1)如图,A1B1C1为所作,因为点 C(1,3)平移后的对应点 C1的坐标为(4,0) ,所以ABC 先向右平移 5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3 个单位得到A1B1C1,所以点 A1的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