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454191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优质课说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重庆一中重庆一中 付黎付黎一、一、 教材说明教材说明1说课内容:北师大新世纪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第一节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第 1 课时2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所学习的可能性问题实质上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它是概率论与数据统计的基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初中阶段唯一培养学生从不确定(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可能性是普遍的,有助于他们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本课时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首先以游戏为背景,引出不确定事件与确定事件,让学生通过实验与分析,初步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定性认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3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

2、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一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 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

3、能目标初步认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5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教学难点: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区别与联

4、系,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二、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索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2学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3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为辅,通过实物操作以及动感的画面,提高

5、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人而感受教学带来的快乐。三、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二)1以“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为背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测会是什么们的礼物,从而感受有的事件发生之前的不确定性。2老师将一盒“五彩幸运球”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问并点出课题一定能摸到红球吗? 活动一1该节课的教学时间接近圣诞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作为本节课的引入,能够很快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礼物大胆的猜测就是在感受一种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2 “五彩幸运球”的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去参与“摸红球”的

6、活动,也更自然地切入到该节课的主题中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 将“五彩幸运球”拿到学生面前,通过“摸红球”验证刚刚学生的回答。(2) 提出问题:“在这个盒子里摸到红球”这个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会发生吗?(3)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引导,并用板书规范表述“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活动二(1) 将一个只装有红球的盒子展现在学生面前,随意抽几位同学来“摸红球” 。(2) 提出问题:“在这个盒子里摸到红球”这个事件会不会发生?事先就能肯定吗?(3) 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相比,利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得到“确定事件”的概念。活动三(1) 将一个只装有白球的盒子展现在学生面前。(2) 提出问题:“

7、在这个盒子里摸到红球”这个事件会不会发生?事先就能肯定吗?“在这个盒子里摸到红球”这个事件属于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它与活动二中的“确定事件”有何区别?(3) 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以上 3活动一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整个活动经历了猜测验证分析的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刻感受到了事件的不确定性。活动二的形式与活动一是相同的,这里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可以表述出“确定事件”的概念,一方面是为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与技巧。活动三的设计非常关键,3 个问题层层深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指导,很自然地引出

8、确定事件分为两大类: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这里体现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以上 3 个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在活动中学生起主导作用,个问题,从而拿出“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三)合作交流,巩固新知1 想一想以生活为蓝图,考虑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1) 石头孵出小鸡(2) 明年 12 月 13 日我市要下雨(3) 地球绕着太阳转(4) 人的生命会无限延长(5) 一枚硬币向上抛高,落下后有国微的这面朝上(6) 视频演示:贝克汉姆射点球2找一找

9、(给出一段话,让学生们在这段话中去找出不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1 “想一想”中的几个例子都是属于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学生若对某个问题产生分歧,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生活出发,以事实为根据。2 “找一找”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部分,可采用学生单独回答的形式,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共同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有所提高。(四)发散思维,拓展1比一比四人一组掷骰子,每人掷 3 次,并记录点数,比一比谁掷出的点数和最大,并完成下面的问题。点数成员第 1次第 1次第 1次总和1 “比一比”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游戏、活动

10、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巩固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回答再次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体现学生对知识变化的灵活运用,也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新知成员 1成员 2成员 3成员 4问题:(1) “一粒骰子掷出的点数是 6”是一个_事件(2) “三次掷出的点数和是 19”是一个_事件(3) “三次掷出的点数和不少于 3”是一个_事件(4) 以掷骰子为例,你还能再列举几个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吗?2 说一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举出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处理方式:各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一名中心发言人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老师参与讨论,

11、及时调控,予以点拨,根据教学时间灵活调整教学安排。3 议一议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在生活中在哪些应用?处理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带着问题走进生活中去举例说明。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例子对学生进行启神。(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 )2 “说一说”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数学的奥妙与价值。老师可以参与探讨中去搜集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适时肯定学习成果。通过讨论、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五彩缤纷的世界。3 “议一议”通过举例说明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升华,领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发引导

12、。(五) 反 思 小 结 , 回 味 新 知学生小结教师点评师生合作小结,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六) 课 后 演 练 , 强 化 新 知1 必做题 P204 12选做题:请同学们利用我们今天的收获为班级的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游戏3思考题:盒子里有红球、白球各 3个,请同学们补充一个条件,使得“摸到红球”成为一个必然事件。作业分层处理,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四、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七章可能性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不确定事件事先

13、不能肯定它会不会发生事件 必然事件事先肯定一定会发生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事先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因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测、试验、探索、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体发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大胆地做了一个尝试,将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教学程序

14、设计了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巩固新知发散思维,拓展新知反思小结,回味新知课后演练,强化新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另外,情境的设计注意联系实际,渗透数学意识,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内容的设计富有弹性,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理解应用创新”的学习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生活即数学,生活即教材”的新理念为指导,从生活情景引入,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15、,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无疑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方法。而本节课设计了生活化、情趣化的“课题引入情境”,直观化、过程化的“概念形成情境”,实验化、开放化的“知识应用情境”,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本课所设计的“摸红球”游戏以及“想一想”、 “找一找”、 “比一比”、 “说一说”、 “议一议”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多层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相互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互动教学中享受数学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