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41595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马辉海 (%? A04B86C?9C D0446=6 , 53B6 ; 3 H9G 0: 318I J8K 760746 80 698139C6 980 :31B439G 39G =?08439GI 5:61L698 8B46 D?966 34C0?04C G19H =M6 6N71609 80 3=1C802 0: 7166989= :169G 39G 16438M6 Q8?Q96 8?6 C618:C386 0: 68R E 80 8?6 C0076138M6 3C809 0:00G 39G G19HI6278%UF/*Y;J ATWZPD;/JD

2、DTWW*( ( ( ( ( (04 %&( /0I FU*( ( !“#种东西比酒更能真实地传递出不同种族、 不同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的人们的生活情趣、 精神面貌以及各种生存状态的信息了。从宗璞的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他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就果断地将酒推进了 “艺术” 的殿堂, 并明确地提出了 “酒是艺术” 的观点, 仔细思之, 宗璞的观点于新奇中又颇有些道理, 这不得不使我为之叹服。而艺术, 应归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文化” 的界说,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给它不同的解释。据 中国文化概论 中谈到, 当代世界专家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 !“# 余种之多” 。其中最简单、 最通俗易

3、懂的是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解释: 文化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 艺术、 教育、 科学等。 ” 按此说法,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广义上来说, 它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 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精神财富, 如酒史、 酒政、 酒俗、 酒道、 酒礼、 酒器、 酒诗文、 酒趣事等等。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 一直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那末, 我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里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4、$% 农业文明的体现 风格各异的 中国酒%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近十亿, 农业收入历来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业的发展势必带来酒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酒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体现。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翻开史册, 看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状况吧。关于中国酒的起源问题, 各种古籍说法不一, 有的说远在黄帝时代,离今近五千年之久; 有的说远在尧、 舜、 禹时代, 离今也有四千年之多了。虽然起源年代有争论, 但是中国酒的酿造和发展是紧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步伐前进的观点, 是不容置疑的。 淮南子 书中说:“清西央之美, 始于耒耜。 ”这里的 “耒耜” , 是农业生

5、产的代名词。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酒自一问世, 就与农业生产搭上了线。又 说文解字巾部 上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 秫酒。 ”“秫” 是什么? “秫” 是黏高梁。这里谈到了少康酿酒的原料是黏高梁。 酒诰 中说:“一日杜康, 有饭不尽, 委以空桑。郁积成味, 久蓄气芳。本出于此, 不由奇焉。 ” 这里还谈到了 “饭变酒” 的原始制酒工艺的重大发现, 也与农业生产的谷米有关。清人作品中还有这样的酿酒方法记载:台湾诸罗县民间酿酒方法是, 让未出嫁的番女口嚼糯米,放三天略有酸味后, 作酒曲, 再将糯米捣碎, 和酒曲放进罐中, 数日后会有酒气飘出, 就可以喝了。谈的虽是酿酒方法, 但同样讲了是以

6、粮食谷米作为酿酒原料的事实。据考证, 我国宋以前占主导地位的黄酒, 和宋以后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的蒸馏白酒 (烧酒) , 都是以粮食谷米作为其主要原料的谷物酒, 可见, 中国酒文化和中国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从酿造技术看, 我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 与古阿拉伯地区发明的麦芽啤酒、 爱琴海地区的葡萄酒酿造, 并称为现代世界酿酒技术的三大来源。至于我国酒曲的发明及其广泛的运用, 正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反映。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 才有粮食谷米的剩余贮存和霉变发芽的现象出现, 进而才能有条件、 有机会制造出酒曲来。又由于产地、 水源、 曲种、 配方、 工艺流程的

7、不同, 各地作坊里所酿出的谷物酒, 虽主要原料相同, 但其酒色的清浊、 酒味的浓淡、 酒香的类型也各有异态, 这进一步可说明中国农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在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而琳琅满目、 风格各异的中国酒, 正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强有力的体现。我国古今名酒数不胜数, 这里我只从众多名酒中择其姣姣者略述一二。许多虽同为白酒, 却风格迥异。贵州仁怀的茅台酒, 入口喷香, 幽雅细腻, 清澈透明, 色泽微黄, 酒体醇厚, 回味悠长, 属酱香型。山西杏花村的汾酒, 清香纯正, 甜软和谐, 晶莹透明, 余味爽净, 属清香型。四川沪州的老窖特曲酒, 窖香浓郁, 品味醇厚, 余味绵长, 有 “浓香、醇和、 味甜、

8、回味长” 的特色, 属特曲浓香型。四川绵竹的剑南春酒, 无色透明, 芳香浓郁, 醇和回甜, 清冽净爽, 余香悠长, 属大曲浓香型。陕西凤翔的西凤酒, 香气清芬,幽雅馥郁, 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 且恰到好处: 酸而不涩,甜而不腻, 苦而不粘, 辣而不呛喉, 香而不刺鼻, 属清香型。广西桂林的三花酒, 蜜香静雅, 入口柔软, 回味清正,属米香型。四川宜宾的五粮液, 清澈透明, 喷香醇厚, 味甜净爽, 属大曲浓香型。湖北松滋的白云边, 众香郁积,诸美协和, 余味无穷, 属混香型。还有江苏泗阳的洋河酒、 安徽亳县的古井贡酒、 贵州遵义的董酒、 四川成都的全兴大曲酒、 江苏泗洪的双沟大曲酒、 湖北武汉的

9、黄鹤楼酒、 四川古蔺的郎酒、 河南鹿邑的宋河粮液、 四川射洪的沱牌曲酒, 各有特色, 各俱风味。大有群芳竞奇、 美不胜收之状况。如果再把喜庆农业丰收的饮宴活动结合起来看, 中国酒文化就更能体现我国农业文明的特征了。!% 我国 “礼义之邦” 的明证 酒以 成礼% % 在中国人的眼里, 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但在社会生第 & 期% % % % % % % % % % % % % % % % 马辉海: 中国酒文化的艺术特色探微% % % % % % % % % % % % % % %!活中, 酒却具有其他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酒在中国的政治、 经济、 军事、 农业、 商业、 历史、 文化、 艺术等各

10、个方面都有所涉足, 并留下了许多有口碑的酒事、 动人的酒话和娱人的趣闻。因为饮酒能御腊月寒、 解暑天渴、 壮弱者胆、 增武士力、 添美人色、 通人间情、 销万古愁, 少饮则有和血行气、 壮元生精、 延年益寿之功效, 所以世人痴迷酒、 盛赞酒; 帝王将相, 不惜肉林酒池, 指点江山, 话千秋伟业; 豪门权贵, 难舍金尊玉盏, 挥金如土, 闲话美女与古玩。社会上也就有了接风酒、 洗尘酒、 压惊酒、 饯行酒、 庆功酒、 开业酒、 洽谈酒、 赴任酒、 迁居酒、 和事酒以及红白喜事酒之说。不过, 不管是什么酒, 都得深深打下 “礼” 的烙印, 因为中国是 “礼仪之邦” , 这样饮酒就得讲讲 “酒礼”和

11、“酒德” 了。酒礼盛行于西周。 乡饮酒礼 和 燕礼 中记录了各种谨严的饮酒礼节。 周礼春官小宗伯 中讲, 礼有五种: 吉礼 (指祭祠的典礼) 、 凶礼 (指丧葬和邦国灾祸的哀悼仪式) 、 军礼 (指与军事有关的各种典礼) 、 宾礼 (指诸侯朝觐天子、 诸侯间会盟、 聘问的礼仪) 、 嘉礼 (内容较复杂, 包括婚礼、 冠礼、 飨燕、 贺庆等等之礼节) 。在所有的这些礼中, 无一有能离开酒的。如天子在以射箭选诸侯时, 要先与诸侯、 群臣举行宴饮之礼, 叫 “燕礼” , 以表明君臣之间的大义。又如男子到了 !“ 岁, 要举行成人 “冠礼” 。成人加冠, 要行三次礼, 加三次帽子。第一次是黑布做的,

12、第二次是皮做白色的, 第三次是赤中略带黑色布做的。每加一次冠, 都得敬一次酒。酒礼的规定虽说很复杂, 但大体可概括为四点:(#) 饮酒有一定的时间。只有在遇到典礼如祭祀、 婚丧、 加冠等情况下, 才能饮酒。(!) 饮酒时必须遵循天、 地、 鬼 (祖先) 、 神、 长、 幼的顺序。如长者没有饮, 幼者不能先饮。($) 不可无节制地饮, 必须遵守数量的规定, 最多不超过 “三爵” 。(%) 每次饮酒, 都有监督之人, 监督须按礼行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各种礼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酒礼也在其中, 有些被废除。但是, 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旨在推行酒食的合欢活

13、动的酒礼, 有些仍被保留下来, 并成为习俗, 沿用至今。如请客, 先三日送柬; 届时只请一次; 一次请客,宜少戒多; 客人宜早赴; 设席宜早; 酒令宜新雅, 戒苛喧骂, 等等。酒德, 亦称酒道, 其根本要求是 “中和” 。 “未发, 谓之中” , 即对酒无嗜饮, 无贪恋。 “无累则正平” , 即无酒不思酒, 有酒不贪杯。 “发而皆中节” , 即有酒可饮亦能饮, 但饮而不过, 饮似若未饮, 绝不及乱, 故谓之 “和” 。和, 是平和谐调, 不偏不倚, 不过无不及义。这就是说, 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健康、 正常生活和行为程度为好, 以不产生任何消极不良的身心影响和后果为度。对酒德的理解, 古来的说法

14、不一。刘伶和张旭认为饮酒的行为即酒德; 南朝时宋国的颜延之认为人们的饮酒嗜好即酒德; 明代的屠本峻把饮酒的方式称酒德, 他还把饮酒的方式分为八种: 独酌、 浅酌、 雅酌、 豪饮、 强饮、 畅饮、 痛饮、 文饮。还有人把酒本身能添乐助兴的品质称酒德, 如此等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 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 “酒德” , 属 “道德” 的内容之一。道德, 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 现代汉语词典&!“) 。如此看来, 酒德, 应指人们共同饮酒时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觉得, 这个行为准则和规范, 要符合真、 善、 美的要求, 其内容可用 “敬” 、“欢” 、

15、“宜” 三字来概括。 “敬” , 即礼让、 谦恭、 尊敬之意, 指对尊者、 长者、 客人要 “敬” 。饮酒要 “敬” , 就不可 “强酒” , 应随各人之意,尽各人所能。 “欢” , 即欢乐、 愉悦之意, 指酒事活动要充分体现一个 “尽其欢” 的宗旨, 就是说酒要喝好, 而不能喝倒。 “宜” , 即 “中和” 之意, 指不饮过量酒, 要视 “度” 适可而止。古人将饮酒看作是一种合欢的社会活动, 因此他们在讲究酒礼的同时, 还是十分重视酒德的行为培养的。唐朝皇甫松在 醉乡日月使酒篇 中说:“凡蔑章程而务牛饮者, 非欢源也; 醒木纳而醉碟碟者, 非欢源也; 饰己非而尚仪谳者, 非欢源也; 得浅酒索

16、深酌者, 非欢源也; 饮愈多而豸儿弥, 非欢源也; 己谬而恶人言者, 非欢源也; 不谕令而疾敏者, 非欢源也; 好请酒罪而讳以筹者, 非欢源也。此八者, 盖沉酗之滥觞, 纷喧之鸿渐也。 ”这里, 皇甫松指出有八种不良的饮酒行为是有碍于推进酒食的合欢活动的, 是不符合酒德标准要求的, 饮酒者应力戒之。综上所述, 中国人的饮酒活动, 是讲求 “庶民以为欢,君之以为礼” 的, 从乡饮酒礼、 燕礼, 到平日合家聚餐会宴, 无一不贯穿着儒家的礼教思想, 而讲求酒礼、 酒德是我们中国 “礼义之邦” 的明证, 也是区别中国酒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酒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醉翁之意不在酒 旨在推行 酒食的合欢活动 世界上喜爱饮酒的民族有很多, 不论是法国人、 日本人, 还是俄罗斯、 意大利人, 他们饮酒要么是为了疗饥, 要么是为了增食; 要么是为了取暖, 要么是为了消暑; 要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