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41493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8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3) :38739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侯瑞鹤1 俞国良2 林崇德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2) 摘 要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文考察了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及个体对其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同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小学,并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家庭情绪环境分别从不同方面

2、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其社会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 分类号 B844 人们表现出的情绪不一定是实际体验到的情绪, 同样, 人们体验到的情绪也不总是表现出的情绪。Ekman 和 Friesen1用“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 ”来解释这种现象,随后,该领域吸引了许多儿童情绪研究者的注意24。近年来,有关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57。 1 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 Ekman 和 Friesen1认为, 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

3、化过程中获得, 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 并概括出了情绪表达规则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 4 种基本方式:A)减弱真实情感的表现;B)夸大情绪表现;C)表现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D)表现完全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 该定义侧重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现的不一致, 重视情绪表现的行为水平。 但是至于规则本身, 他们认为非言语行为规则是刺激事件和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行为活动联结而形成的, 强调神经系统活动的地位。 同时又认为非言语行为规则具有文化差异,重视经验的作用。可见,对规则是“本能”还是“习得”并未给予明确说明。然而他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不断启发和指导着随后的研究者8。

4、Saarni 在情绪表达规则内容上与 Ekman 和 Friesen 的观点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也对情绪表达规则本身进行了探讨, 认为情绪表达规则可能是在儿童时期习得, 随着其它社会规则或技能的获得而逐步完善的。 但是她一方面承认其社会约定性, 一方面又认为其是人类天生的特质,是个体面对特定情境时的应激方式。显然和 Ekman 一样,对规则本身的起源问题,她也摇摆在先天与后天之间。后来,Saarni 不断试图修正自己的观点,把情绪表达规则划分为社会的和个体的两部分9,这种划分为确定研究内容提供了便利,只是她对情绪表达规则收稿日期:2004-0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472

5、) 。 通讯作者:俞国良,E-mail: . 387 -388-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年 的研究多倾向于后者。 Southam-Gerow 10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性将其分为两个方面: (1)利用外部情绪表现与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2) 利用头脑中情绪表达规则知识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一种方式。前者主要指向外部,为一定社会目标服务,后者主要指向内部,为平衡个体情绪体验服务。同时,Southam-Gerow 把研究视角转向情绪问题儿童这一特殊群体11,更体现了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价值。 在概念性质的探讨上, 他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是对其不断进行意义建构,并

6、最终内化为个体自身信念的一部分。他不仅强调了情绪表达规则社会交流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其对个体情绪健康发展的意义。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规定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 它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相对于个体而言,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社会性规则。社会成员在该规则约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情绪表现的预测与控制,提高了社会交流的效率。 情绪表达规则主要包括认知及其应用两方面的内容,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主动建构所在社会文化下的情绪表达规则,并不断应用于社会实践, 这不仅为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

7、则的效果提供了及时反馈, 同时也强化了认知和应用的动机,二者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交织在一起,互为促进。鉴于此,大部分研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和应用并未做区分, 并且已有研究表明,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与应用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6。因而,本文把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和应用综合起来论述。2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理论 情绪表达规则是情绪研究的一个方面, 本文主要基于情绪的两种代表性理论, 论述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2.1 机能主义情绪理论 在情绪的研究中, 机能主义情绪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 该理论重视情绪适应环境的作用,强调情绪的目的性和有用性, 而情绪表达规则在指导和管理个体情绪表现

8、、 把人际交往的目标和意图传达给他人的过程中,调整着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学前儿童就能够认识到,为了避免消极后果,有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8,这说明,他已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情绪表现的社会功能。 另外,机能主义情绪理论从情绪的功能性出发,把儿童出现情绪问题解释为个体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不力,导致情绪的适应功能受阻,从而出现情绪失调或情绪发展不良。该理论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情绪是人类内在固有的,不学而得的,后天的任务就是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并使之符合个体预期、社会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与其对应的治疗理论,最为典型的是精神分析理论。 2.2 建构主义情绪理论 建构主义情绪理论是在批判和吸收机能主义情绪

9、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 儿童对所在社会文化下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是基于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渐建构起来的。它重视情绪及其表达规则的内容和结构,强调儿童主动建构在情绪健康发展中的地位,第 12 卷第 3 期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389- 并且对儿童出现情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Henry Dupont(1994)12认为,情绪问题是儿童用其早期的情绪认知结构同化了后来的生活或社会情境, 从而导致对情绪及其表达规则没有获得与年龄相适宜的建构水平。 显然, 儿童用不变的认知结构应对变化了的情境和社会期望,极有可能产生消极的社会反馈,从而破坏儿童与外部环境之间有效的沟通,导

10、致儿童焦虑、抑郁,严重的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自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了认知疗法,该疗法注重个体情绪结构及其规则重建在治疗中的地位。 然而, 目前的研究多以机能主义情绪理论为基础, 因为该理论注重情绪的功能性和目的性,易于对被试的情绪表现进行编码,有助于大样本研究的统计分析。而建构主义则对个案研究或质的研究很有帮助,有经验的主试,通过个案分析,探讨个体情绪发展及其对规则的建构和应用过程,有助于发现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从而提出相关理论或假设。 事实上,两种理论并不是非你即我的相互排斥,机能主义也讲建构,认为由于特定环境的持续作用,有机体在适应过程中获得新的变化,由机能而获得构造上的变化,并遗传给后

11、代,它有明显的达尔文进化论的渊源。而建构主义也讲情绪的功能性与适应性,只不过更强调个体对情绪及其表达规则的主动建构过程。 所以, 把建构主义和机能主义整合起来更有助于解释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机制。正如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对“儿童是主动发展,还是由成人帮助在最近发展区才能获得发展” 观点上的分歧一样, 真理或许就在二者之间的某一点上。 3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测量 3.1 研究方法 情绪表达规则概念本身包含一个假设, 即个体表现情绪与实际体验情绪并非一致。 所以,研究者考虑到变量的内隐特点, 依据情绪投射原理, 设计出特定意义的图片或小情境故事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作实验材料,结构性访谈或

12、开放式问答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这是一种较有效的测量方法,在访谈中通过对儿童呈现一些问题,例如, “你觉得小主人公会怎么想,是高兴、难过、伤心?为什么会这样想?”等,通过提问,获得儿童内部情绪状态以及对情境认知水平的信息,具体问题或手段可依不同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另外,考察儿童外部情绪表现时,可以提出诸如以下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小主人公实际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等,考察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水平、应用规则的动机或社会目标。 另外,访谈法不仅理论上可选,而且实践上可用。由于被试必须具有一定语言能力,是成功实施访谈的一个基本条件, 而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被试, 主要是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

13、的小学儿童, 所以可行。 原因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小学, 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非常缓慢, 直到小学阶段,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才得到迅速发展, 因为该阶段儿童获得了较复杂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 而小学以上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却几乎没有什么发展4。可见,该领域的被试群主要是小学或小学以上儿童,如果在访谈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技巧、辅以图片、故事等加以讲解,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再加上其简单易行,所需成本低,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青睐5, 11。 当然,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访谈法并不能成功运用于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所有内容。-390-

14、心理科学进展 2004 年 因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压力下习得的社会规则, 所以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实际上从婴儿期, 已经开始了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建构, 尽管只是属于下意识水平的心理操作,但毕竟已缓慢地开始了。显然,需要一定语言能力的访谈法对较小的幼儿是不适用的,而需要采取一些诸如观察法或实验室实验等研究方法。 随着生态化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自然实验法,通过对创设情境下儿童的自然反应录像,对儿童面部表情、语言、身体动作等进行编码,收集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信息。但是该方法实验成本较高,实验过程复杂,况且,一些内隐的信息,如行为要实现的社会目标或动机等无法通过观察得到,

15、再加上有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显得无力。 因此使用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3.2 研究设计 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或应用的评价标准, 是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现不一致, 且外部情绪表现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境。 但是具体怎样评价儿童认识到并使用了情绪表达规则?Saarni(1984) 2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式:根据失望情绪情境下儿童的外部情绪表现,评价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然而,她的评价标准稍微有点严格,如内部真实情绪为难过,外部表现是高兴等积极情绪,才认为被试使用了情绪表达规则,推断其认知水平较高;Cole(1986)13对此作了修改,评价标准为,在失望情境下个体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就认为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较高。 但是, 儿童情绪表达倾向和强度维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表现, 如何通过设计加以控制呢?Saarni(1984)2创设了一个被试得到喜欢礼物的情境,把这时的情绪表现作为其情绪表达倾向与强度的基线水平,而后再与该被试得到失望礼物时的情绪表现相对照。这样,从设计上有效控制了儿童情绪表达倾向和强度的个体差异。该研究可谓是早期情绪表达规则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