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40705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敖 兰(内蒙古大学外语系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密切、频繁且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需。 但是 ,交流也会引出碰撞 ,甚至导致误解和对立。本文试图通过法制观念、情面意识、家庭关系、敬老意识等几个方面 ,分析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诸多碰撞现象 ,透过现象寻求内在根源 ,从而加深对中国及西方文化的认识 ,并建议在交流中双方应持的态度: 虚心学习 ,双向靠近 ,取长补短 ,力求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关键词:文化 碰撞 传统 观念 取长补短 双向靠近一、碰撞的由来随着新世纪临近 ,全世界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 旧的世界秩序被打破 ,封闭式的地区 经济早已无法适应

2、新形势的需要。 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且日益加深 ,逐渐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地球村”这一新概念的出现提醒我们: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公民 ,同样也是地球的“村民”。 生活在这个共同拥有、共同分享的地球这个大家庭里 ,各国人民应该通过广泛交流 ,相互学习 ,增进了解 ,从而和睦相处 ,共同建设和维护一个和平、进步、幸福的大世界。 尽管目前某些国家之间还有纷争 ,但从长远眼光看 ,世界大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 中西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是史无前例的。 在这种广泛、深入的中

3、西文化交流中 ,人们在惊叹、欣赏对方文化的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同时 ,也往往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构成相互理解上的障碍 ,从而产生这样 那样的困惑、磨擦 ,甚至误解和对立。例如 ,在汉文化中 ,孔雀是美丽、善良的象征 ,所以 ,中国人可以用“孔雀公主”来比拟妙龄少女 ,是赞誉之辞。 可是美国人却视孔雀为淫鸟、祸鸟 ,说得轻一点也指傲慢、炫耀 ,总之都是个贬意词。 再如: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 ,所以当其听 到赞扬时 ,往往采取连忙否定或自我贬低的态度。 西方人对此很不理解 ,他们认为这种过分的自谦很虚伪 ,同时也是对他们判断力的否定 ,因而心情极不愉快。 再比如 ,有些中国人为表示热情、友好很

4、爱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婚姻及子女等被西方视为个人隐私 ,忌讳别人 过问的问题 ,结果搞得对方十分尴尬。 面对形形色色的微妙的碰撞 ,我们在感到啼笑皆非之余 ,更深深地领悟到研究、探索中西文化的异同势在必行。本文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 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本文拟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在此104主要指英语国家文化 )的差异入手 ,通过法制观念、情面意识、家庭关系、敬老意识等几个 侧面 ,揭示跨文化交流中的碰撞现象 ,从双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答案 ,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去面对双方文化的优劣之处。二、法制观念一些中国人由于自然

5、形态的小农经济影响 ,法制观念历来淡薄。 在中国古代 ,“法”即“律” ,法只作为一种消极的刑事手段 ,而没有积极的调整手段;法律只有镇压功能 ,而无调 节功能 ,表现在封建法典中 ,只有禁止性法律规范 ,无授权性法律规范。而法作为刑事制裁手段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 ,也只是对待普通老百姓的约束尺度。 从汉代的上清制度发展到曹魏的八议制度 ,以及后来的官当制度 ,都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 如“八议者犯罪 ,享受特权优待 ,官吏不能擅自逮捕”,皇上可以赦免其罪。官当制可以“以官为徒 ,以爵抵罪”,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则大多是一句空话。 那么古代的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持呢?正如王亚南指出的:

6、 “一般的社会秩序不是靠法来维持 ,而是靠宗法 ,靠纲常 ,靠下层对上层的绝对服从来维持。 ”如束缚人们最深的“三纲”即: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就构成了从家到国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国之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 ,君主之言即法律 ,“君要臣死 ,臣不敢不死”。 因此 ,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 “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 ,使人不成其为人”。 影响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的另一个社会原因是受封建伦理人情的束缚。 孔子就将“孝弟”置于道德之上 ,当道德与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他首先站在家庭和个人的利害方面考虑。 在论语中提出“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在春秋中也提出“

7、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至今在很多人头脑中仍保留着权大于法 ,情重于法的封建落后意识 ,尽管提出“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 ,号召人们对违法分子“大义灭亲” ,但在现实执行中阻力还是很大的。西方社会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的根基在于“原罪说”( original sin)。根据“原罪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对上帝犯下了“原罪”,所以他们的后代一降生便有罪孽。 这种“性本恶”的思想 ,为制订法律制约人们的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心理、思想基础。 基督教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只有一个父 ,那就是耶稣 ,只有一个君主 ,那也是耶稣 ,体现出尊重人格

8、 ,提倡民主的思想。 受其影响 ,西方人无论是否信奉基督教在感情方面都要求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在理性方面主张严格的法律。 这些心理基础 ,促使他们遇到麻烦、冤 枉 ,马上会诉诸法律 ,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去找领导或亲戚朋友帮忙。 在中国 ,“由于感性和理性分裂得不够彻底 ,使得中国社会的主要结构的重要环节不在两极 ,而在中间 伦理”。 伦理道德、等级观念像一张张密密的网 ,紧紧地束缚住人们的精神 ,使得人们既惧怕权势 ,又担心伤了亲情、友谊 ,最终只能在古代辩证法中寻得一丝心理平衡: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旦自己遇到委曲和不平的事 ,往往采取“退一步海阔天空

9、”的忍让的处世哲学。 下面的实例从几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法律的不同态度。 例一 ,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 ,一天傍晚步行时 ,被一块施工后没有放妥的石块绊倒 而弄伤了脸 ,美国朋友在关心之余 ,愤然提出应到市政府去投诉 ,要求赔偿损失。 可这位中国人瞻前顾后 ,到末了还是嫌麻烦 ,“忍了 ,算了”。 例二 ,一位中国学者在美国超级市场购物 ,付款后离开不久 ,收银员小姐追上他 ,很礼貌地请他核对一下是否多找给他钱了。 经核105敖兰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对证实没有差错时 ,小姐满脸歉意 ,极力赔理 ,这位中国学者也没在意。 可后来朋友告诉 他 ,在美国 ,这属于侵犯人权 ,应该去告

10、女售货员。 他就半信半疑地去投诉 ,结果胜诉 ,得了一笔赔款 ,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例三 ,一位中国老人手术后 ,发现由于医院输血检验不严格使他感染了肝炎。子女提出应状告医院 ,要求其承担事故责任。可这位中国老人却固执不允 ,宁愿自己吞下这杯苦酒 ,原因在于不忍心影响给他热心帮忙联系住院的亲戚与医院的关系 ,怕使这位亲威为难。 结果 ,一场法律纠纷就这样在人情磁场中被抵消了。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西方人身上 ,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西方的法律涉及面广且深入细致 ,包容万象 ,甚至过于繁琐。 父母出于管教而打骂子女 ,父母上班 ,将幼小孩子锁在家里 ,给宠物喂剩饭 ,不修整花木、草坪 ,随

11、便燃烧废纸等等 ,都要受到法律干涉。 法律深入人心 ,大多数人知法、守法;然而 ,这些并不意味着西方就是完善的法制社会。远非如此! 事实上 ,西方社会犯罪率之高 ,规模之大 ,情节之恶劣都远远超过了中国。 西方的这种现象与他们过分强调个人自由有着必然的联系 ,同时也证明单凭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 ,保护人们的权益是远远不够的。 相对来讲 ,中国在加强法制的同时 ,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综合治理方法 ,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犯罪根 源 ,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三、情面意识人称中国文化为“耻感文化”,即要求人首先要“知耻”。 在这种从小就接触的“礼义廉耻”的道德熏陶下 ,中国人极为害怕受人耻笑

12、,害怕丢面子。 同时在“仁义道德”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又特别珍视人们之间的情义。 在汉语中反映情面意识的词语不胜枚举 ,如: “顾情面” ,“讲情面” ,“丢面子” ,“给面子”等。 其中有二句话很有代表性: 一是“人活一张脸 ,树 活一层皮” ,一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前者反映出中国人视面子如同身家性命;而后者则体现出中国人历来看重情义的心态: 单纯有“理”是不够的 ,要想达到目标 ,还要用“情”感动对方。 中国人重乡情、亲情和友情 ,使我们的民族和集体具有一种特有的凝聚力 ,应当提倡和珍惜。 但是 ,现在社会上风气不正 ,很多人把这些美好的人间情义当成是办事情的敲门砖 ,找熟人

13、,托关系 ,而那些自恃才高或条件优越而不肯随波逐流者 ,往往在评职称、分房子等问题上落得榜上无名 ,此时的“情”就成了一种阻碍纪律、制度正常贯彻执行的绊脚石了。 中国教师也常被卷入“人情”的旋涡中。 比如 ,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往往会反复找教师甚至托人说情 ,请求“高抬贵手” ,提高分数 ,完全无视纪律、制度的严肃性。 笔者曾遇到个别学生为了把旷课记录改为病假 ,拉上几个同学为其作伪证。 事后承认作伪证的同学回答理由只有一个: “情面难却”。 为了维系同学感情 ,学生竟然不惜向教师撒谎 ,可见 ,“情”对他们的束缚有多大。 这是否与孔子的“子为父隐 ,父为子隐”有一脉相通之处呢?笔者了解到社会上也

14、有不少人 ,由于盲目“爱面子” ,在自己待业、全家生活无着的时候 ,还讲“面子至上” ,宁可全家受苦受穷 ,也不肯干些力所能及但却认为会“丢脸”的活 ,这 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西方人对待“情面”,与中国人截然不同。 大多数西方人主张公私分明: 办公事 ,则公事公办;私下里可以畅谈亲情、友情。二者互为独立 ,互不干扰。破坏这种关系准则的人往往106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 2期会自讨苦吃。 他们不主张任人唯亲 ,而更主张任人唯贤并落到实处。 所以在西方 ,总统的 子女同样会失业 ,同样可以靠打工谋生。 这些作法在中国往往会被指责为“无情无义” ,“六亲不认”。西方

15、人情面意识淡薄 ,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崇尚实用主义、物质利益有关。 西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竞争机制 ,使人有一种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这种压力使得人们往往无暇再顾及情面了。 比如 ,当某教授面临解聘、收入成问题的现实时 ,他只得抛开面子 ,首先考虑谋生问题 ,或开出租车 ,或打零工 ,否则就会出现经济 危机 ,甚至滑到社会的底层 ,沦落为无家可归者。怕丢面子而自尊自爱 ,努力向上 ,多出成绩 ,为自己和家人增光添彩 ,赢得别人的尊敬 ,建立友情 ,这本是积极的、有益的。 但是 ,我们有些人一方面“知耻”爱面子 ,对别人的批评和自己的失败格外敏感 ,另一方面 ,又不从

16、主观上努力 ,提高自己 ,而是托熟人 ,拉关系 ,讲人情 ,千方百计地让别人“给面子”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这就违背了“知耻”的本义。可见 ,情面意识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情面问题处理得当 ,有助于缓解矛盾 ,促进人们之间相互关心、帮助 ,使人际关系融合 ,集体具有凝聚力;但它也常常会干扰正常 的生活、工作秩序 ,如怕“逆耳”而拒绝“忠言” ,怕伤感情而放弃原则。 它阻碍着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 ,有时 ,甚至冲击法律的严肃性 ,把法律问题转变成私了的人情问题等等。 由此可见 ,情面意识在中国社会既是“润滑剂” ,又是“腐蚀剂” ,它的影响既深且广 ,不仅令西方人大伤脑筋 ,就连中国人自己对它也是又爱又恨。西方人由于讲究实效 ,因此 ,无论在处理家庭或工作问题时 ,都喜欢直来直去 ,或提建议 ,或提批评 ,并快刀斩乱麻般解决 ,怕伤情面的心理顾虑较我们轻 ,效率自然很高。 但是他们不重情面 ,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的做法也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集体松散 ,缺乏温馨和向 心力。 尽管如此 ,我们都有必要认真地考虑、深思、反省这样几个问题: 面子只能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