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有机结合的大文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28662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6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有机结合的大文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好有机结合的大文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有机结合的大文章(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笔谈?年?月?日 星期二?学术动态学运动先驱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北 京 大 学 教 授谢龙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针对当时中国 列强掠夺、 封建复辟、 军阀混战的险境, 以李大钊、 陈独秀等为 主要代表的五四运动先驱们以多维视野寻觅救国强国之路, 其主线由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到传播马 克思列宁主义,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先驱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切中肯綮, 批判以 “三纲之说” 为核心的封建糟粕, 为传统 文化现代化扫除障碍。 五四运动的先驱们着

2、重批判了以 “三纲 之说” (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 为核心的封建宗法 制度。 陈独秀将封建宗法制度所导致的恶果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 (如尊长卑幼同罪异罚之 类) ; 一曰养成依赖性, 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李大钊则进一步 指出:“中国现在的社会, 万恶之原, 都在家族制度。 ” 其残酷性 在于害人、 杀人就在家族之内, 比如 “一个人要是有点知识聪 明, 一般的亲族戚属, 总是希望他去做官僚式的强盗, 牺牲了 他一个人, 供他们大家的荒淫作乐” , 由此揭露 “这样子待人, 分明是莫大的冤仇

3、, 那里有丝毫的亲义! ” 但是, 五四运动的先 驱们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致力于把传统文化精华从 被扭曲和被埋没中发掘出来。 比如,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历史价 值主要有两条: 其一是 “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 其二是 “建立君、 父、 夫三权一体的礼教” , 并予以具体分析, 明确指出:“孔子不 言神怪, 是近于科学的” , 而孔子的礼教两千年前有过相当的价 值, 今天成为反民主的, 因此应反对“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 万世师表” , 而不应 “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了冷宫” 。 这种既尊 重历史又正视现实的态度和方法, 无疑是辩证的、 理性的。 有破有立, 针对封建专制之弊, 高扬民主和科学

4、旗帜。 在批 判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糟粕的基础上, 五四运动的先驱们鲜明 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这集中体现在?年新青 年 创刊号 敬告青年 一文供青年抉择的 “六义” 之中。这 “六 义” 即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 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 的而非想象的” 。 为促使青年 “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 , 则把作为民主思想根基的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列为六义之首, 并强调:“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以此勉励青年。这表明, 五四运动的先 驱们已经突破了

5、辛亥革命前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囿于“改良” 和 “科技救国” 的局限, 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实国情, 开始系 统地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理性反思, 突破西方的文化与制度发展模式, 传播马克思 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先驱们对西方现代文明也并非全盘接 受, 而是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这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陈独秀曾提出, 焕然一新的近代文明, 除了 “人 权说” 和 “生物进化论” 外, 还有 “社会主义” 。他在推崇法兰西 人权宣言 的同时, 也揭露了西 方 “近世文明之缺点” 在于资本主义把 “政治之不平等, 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 君主贵族之 压制, 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

6、此后, 他在论及西方立宪政治模式和与之匹配的伦理道德 时, 也批判其把人权或个人权利局限于极端自利主义的弊端, 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的 “群 己相维之理” , 声言 “文明愈进, 则群之相需也愈深” , 如果设想社会互助可以排除, 则无异于 死守窄小、 封闭的自然经济, 这纯属保守主义, 绝非现代性观念。这些论述和思想, 开拓了人 们的视野, 启迪了人们的思维, 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营造了舆 论氛围、 提供了认识基础。做好有机结合的大文章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许全兴在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年历史 进程中,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 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 就。 这一

7、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来之不易, 令世界瞩目, 有人称之为 “中国奇迹” 。 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什么思想武器创 造了 “中国奇迹” ? 是靠中国传统文化吗? 不是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 仅靠中国 传统文化,既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 现代化, 也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只 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 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繁荣。但这决 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就只有历史价值而 无现实意义,更不是说可以全盘否定中 国传统文化。 恰恰相反, 马克思主义要在 中国生根、 开花和结果, 不仅要与中国现 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历史文化 相结合, 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 使 自己中国化。

8、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意义。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 思想来源。 早在?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 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经验, 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 题, 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 研究历史、 研 究现状, 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 来的珍贵历史遗产。?年, 他在题为 改造我们的学习 的整风报告中, 再次 号召全党研究现状、 研究历史、 研究理 论。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 古代的中国史, 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 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 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

9、, 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 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 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很大程度 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 独立自强的民族 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我们 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 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 “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 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 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 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 结和概括。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

10、义 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理论界 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学而言, 一 种理解和做法是,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时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资 料以证明原理的普遍性、 真理性, 或者 以现行的哲学体系为框架去梳理中国 哲学。这种结合形式, 对于理解马克思 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之间的联系有一定意义。但它是一种 浅层次的结合, 只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当 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注释和证明, 而不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去丰富、 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 做法应该是: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 时代特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 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进 一步丰富和

11、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有机结合任重道远。 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就层次方面而言, 大致有民 族精神 (或文化精神) 、 民族传统、 历史 经验、 文化诸方面的具体内容以及神话 传说、 成语典故、 民间谚语等思想资料 和古代语言。就文化诸方面的具体内容 而言, 则可分为哲学、 政治、 军事、 经济、 教育、 历史、 文学、 艺术等。而每一层次、 每一方面又都包含自身的结构和丰富 的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即使在某一层次、 某一方面作出成绩,也需下一番苦功 夫。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 具有永 久价值的是民族精神。中

12、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独立自 主、 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 自尊自信、 自 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与时俱进、 日新变 革的创新精神; 崇实求真、 经世致用的 实事求是精神; 天下为公、 公而忘私的 精神; 协和万邦、 爱好和平的精神; 等 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应把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相结合, 使之融为一体, 内化为中 华民族的灵魂, 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活 力和新的内容。当然, 对中国传统文化 决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 而应采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的态度。有了这 种态度,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有机结合的

13、三项要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都培炎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 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 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 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应把 握好三项要义: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坚持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 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化。一要着力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 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价值 观念,并通过新的诠释和创造性转化,使 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 调。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 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

14、奋进的不竭动力。应努力发掘传统文化 中的爱国传统、民本理念以及创新求变、 尊老爱 幼 、 崇 尚 和 谐 等 基 本 价 值 理 念 , 并结合 新 的 实 践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和 阐 发 。 二要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 统整理和现代解读,既认识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对其进行自觉反思 和批判分析;既从社会主义文化各门学 科和各个领域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 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又从跨学科和跨领域 的宏观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辩 证分析和综合整理。在此基础上,推动理 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努力形成中国传统文 化研究的新范式。 推进马克

15、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它 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 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应坚持民族化与当代化的有机统一。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 色。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国家运用 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 现代文明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其优秀资 源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使之 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 国气派;另一方面,不断研究人民群众 的理论需求和接受心理,

16、运用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把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价值 取向、行为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等有机 结合起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要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 践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 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多年 前,但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 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焕发新的活力。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 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 期待,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 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 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 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 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 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 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因此,实现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 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 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从更高 层面上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