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后裔的多彩人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24353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0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后裔的多彩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人后裔的多彩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后裔的多彩人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春秋美文欣赏责编:饶平平 美编:王丽 照排:王丽 校对:钟智勇责编:曾冰鹤 美编:王丽 照排:王丽 校对:沈皓玮报报7.8.15星期二 总第2643期7.8.15星期二 总第2643期1304异域风情小时候好吃的东西少,也就格外地珍惜。 “珍惜”是一种值得回味的体验。珍惜者一,一点一点地品尝。一只月饼,切成八块,一次只吃一块,刚引出唾沫来,那一小牙月饼没影儿了,看着剩下的,馋却忍着,忍到自己规定的下一次时间的到来。这种珍惜,拉长了对美食的品尝时间和期待时间。可惜的是,到了最后也没有满足感。珍惜者二,一筐水果,总是从最差的开始吃,先吃长得歪丑的,先吃有疤有裂的,先吃熟透要烂的,那些最好看最甜

2、的果子,在筐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可惜的是,吃到最后想一想,进嘴的都是丑的有疤的快烂的,真正鲜美的东西饱了眼睛,没能进嘴。然而真东西好东西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珍惜。要紧的是有一颗懂得珍爱的心。想起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喜爱陶渊明的诗,写道:“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六十余字,其事,其情,跃然纸上。事情简单,听说有陶渊明的诗集,正想去求取,当地做官的朋友送书上门,此为一喜。此书印刷 “字大纸厚”,上手入眼,此为二喜。更精彩是,每日若心神不佳时,才取出来读,太珍爱了,只读一篇,惟恐读完了以

3、后没有了!真是文豪,淡墨轻笔,寻常话语,写尽了透纸的珍惜珍爱之情。东坡诗好,东坡的文章也妙,东坡的性情真洒脱。在苏东坡的珍惜里,有相知相爱的那份真情,也有真的知道世间值得珍惜之物,乃是浸润了人间情感的诗篇。说到这里,由物及情,人生回眸,最值得珍惜,还是茫茫人流中,曾与你相遇相守的那份真情。话说苏轼,流离于海南为官,今在海口有五公祠,别殿中坐苏东坡,左右二人,一是陪苏东坡在海南的儿子苏过,另一个是从琼州到儋耳陪了苏东坡半年的姜君。苏有文字记此交情:“元符己卯闰九月,琼士姜君来儋耳。日与相从,至庚辰三月乃归。无以赠行。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诗,以见别意。子归,无以遣日,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 ”这段

4、六个月的友情,没有多的细节,只有两次出现的 “饮酒读书”四个字,一是姜君告别,苏轼赠其书写的柳子厚的读书饮酒诗。另一是姜君走后,苏轼只有以读书饮酒打发日子了。对友情的珍惜,其笔虽简,只有四字,两次不同的递现,甚是动人心弦!不言珍惜,只怕说出那份真情,说出来万一像陶诗读尽,万一如佳果变味,休说,休说,只说读书饮酒罢了 (摘自羊城晚报)惜物惜情 叶延滨文坛走笔人间烟火诗情画意我想起那年在四川拍片的事儿。当时余震频发,我们从彭州通济的山里出来,转场到鸡冠山。已经吃了几天方便面,我特别想找一个打牙祭的地方。恰巧路边有一间房子,门框上用油漆写着“三妹子酒家”,没有犹豫,我们停车钻了进去。饭馆没有菜谱,所

5、有的原料都摆在明面上。大厨是个粗壮的中年汉子,胡子拉碴,手里攥着菜刀拍拍打打给我们点菜。我们要了一份粑粑菜、一份老腊肉,便坐下等着。不一会儿,菜端上来(叫扔上来更准确),第一口咬下去,不由得转身对老板说: “伙计,你家腊肉太咸。 ”正在刷锅的老板头都不抬:“只有这个。 ”什么态度嘛,我心里想。第二口,却吃出一股奇香,仔细再看筷子尖上的物事,大片的腊肉,由外至内,从深褐到鲜红显然是暴腌暴晒过的。旁边搭车的一个彭州哥们儿说:“这家的腊肉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要不是地震,还可以吃到他家的风干鸡。”我一边吃着菜,一边再看那个中年汉子,隐隐地在心里生出了“世外高人”几个字。这,就是所谓的江湖菜吧。我仔细

6、做过研究,原生态江湖菜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似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大厨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味道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以江湖菜扬名立万的馆子,慢慢地,“江湖”两个字只剩下商业意义上的招牌意味了。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 (摘自至味在人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我的家乡

7、,许多人将睡觉称为“上苏州”。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阊门一带的居民迁徙过长江。六百多年悠悠时光里,祖先把对故土的怀念留在梦里。 “上苏州”,成了前代移民精神皈依的一种集体回望。长江下游进入三伏天,溽暑难熬。小时候,我常露天而眠。那时候,夕阳刚刚落山,外祖父在路边支上竹床,然后领我到井边汲水。木桶里的水,一漾一漾的,两个人用竹竿抬着,一高一低,泼泼洒洒,逶迤了一路。外祖父用脸盆泼水,将水泼洒成弧形扇面,沁凉的井水被泼到马路上,咝咝冒着热气。月亮升起来了,蝉鸣渐渐停息。这时候,不知谁家的竹床上,传来时续时断的鼾声和梦呓。有人放凉匾,也有人搁门板那扇板,竖着时是门,双手用力往上一提,取下来放倒后便是

8、一张床。有时候,人对生活的要求总是很低。苦夏绵长,唯有酣睡。有人躺在桥上,一席铺地,四面河风鼓荡而至,伴随着荷香水汽迷糊入眠,直至晨光熹微,浑然不知。 (摘自 新华日报)人生的睡姿王太生至味在江湖陈晓卿心香一瓣趁青春 张晓晗 小时候收到人家送的巧克力,总是小心翼翼地藏在口袋里,最后全都融化。长大后见多了不经意间路过的风景,无意间抿到的美酒,没有留下电话号码的人。学会了从第一眼到最后一眼,好好享用,把人爱够,把酒喝光,不去瞻前顾后。学会了在最快乐时说,我们干了这杯,不为什么,就现在。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清溪沿牧童的笛音潺盢而来。中途,受盘古年代那些老迈石头的点拨,渐渐有了些许深沉。但除了见过白

9、云和幽草,毕竟没见过别的世面,虽变着调子低吟浅唱,终归是幼稚童声。布谷和云雀,时常蹲下来照自己的影子,布谷认为自己的影子好,云雀认为自己的影子也好。它们至今没有改变自己公元前就养成的洁癖,它们认真擦拭掉任何年代涂抹在自己羽毛上的灰尘。所以,今天早上我在溪边见到的,还是孔夫子见过的那几只布谷和云雀,一律的干净、纯真。水仙、蒿、菊、菖蒲、灯芯草、野薄荷,等等,这些在楚辞里摇曳的香草,都是屈原一次次从溪边经过时认识的,然后,心疼地、和着眼泪移植到诗里。在深山幽谷,总是一次次与诗人相遇,就为他们的诗洗尘、押韵。随便打开一页中国古代的诗,总能听见清澈溪声。再大的人,都喜欢小小的溪。见过浑浊险恶的大海,你

10、才知道一条小溪有多么可爱。其实,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没见过大海,但不能不在心里收藏几条清溪。泉韵隔一段时间,就到泉边坐一坐,这是古代文人们的一个习惯。常常,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在泉边,眼睁睁看着星子们纷纷下到泉里沐浴净身。他们就在星子旁边,洗耳,洗手,洗心,然后,干干净净地到人世去写公文,写碑文,写信,写诗。哪怕随手写一张便条,也清灵、隽永。他们的笔下很少有污泥浊水。一生一世,他们的手上都捧着一泓泉韵。这就是古诗文如此深湛、如此耐读的一部分原因。柳烟父亲挑着青秧行走在柳烟里。母亲提着菜篮行走在柳烟里。哥哥滚着铁环奔跑在柳烟里。妹妹挽着她的同学说笑在柳烟里。一头水牛摇着尾巴晃悠在柳烟

11、里。而当三五只白鹭、六七只斑鸠、八九只燕子哼着各自祖传的歌谣从柳烟里飞过,柳烟出现片刻纷乱,很快又恢复了静谧,而且比先前的柳烟,显得更加意境深远。远远看去,柳烟深处,藏着宋朝的词、唐朝的诗,藏着公元前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依依杨柳,仍依依在眼前。那依依着的,就是这如梦如幻的柳烟。这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了。此时,我走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呼吸着万丈尘埃,努力忆想着童年的三月,三月里的河堤,河堤上的柳烟。我这颗被钢筋混凝土反复搅拌和浇筑的心,似乎也变得湿润,柔软了 (摘自散文2017年第2期)古 意李汉荣许多东方人无法理解,在巴黎这样的大都会竟然会有拉雪茨神父、蒙巴那斯和蒙马特等大型公墓

12、,让死人挤占活人的地盘。然而,今日巴黎之伟大就在于,它不但让活着的人有安全感,可以诗意地栖居、无拘无束地写作,还在于它让死去的人有安全感。没有天堂、地狱和死亡巴黎的公墓像是一座座微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在这里,没有地狱,没有天堂,甚至没有死亡。当你在墓地里徜徉,就像走在一座安静的尘世之城里。它全然不像中国人印象中的坟岗,灵火飘荡,骷髅出没,让胆小的人纷纷敬而远之。巴黎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时常让我想起那些偎依着祖坟的村庄。不同的是,居住在巴黎的人们从不畏惧 “与鬼为邻”。在蒙巴那斯公墓,法国发明家查理皮永一家的墓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墓床,在岁月和雨水的侵蚀之下虽然早已泛满铜绿,却经年不改地为过往行人展示

13、往日的尘世。就这样,日复一日,陷入沉思的皮永半身斜卧,手持纸笔,靠在尚未入睡的妻子身边。他们的墓床紧靠着公墓的外墙,与一幢居民楼正好连在一起,让你觉得这是邻居家的露天卧室。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独自徘徊在拉雪茨神父公墓里寻找圣西门与肖邦最后的安身之所,忽然听到墓园外面的居民楼里有人朝我大喊,一位中年人正手握吉他站在自家的阳台上轻轻弹唱希望我能与他分享欢乐。在拉雪茨神父公墓,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墓是一块棱角嶙峋的长条大理石,墓台上面镌刻着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我将含笑而死”。一年四季都有人为他送来鲜花。蒙巴那斯周围,由于聚集了许多电影人与画家,因此墓地更富有想象力。有位墓主的墓地既没有墓碑,也没

14、有任何关于他的生平介绍,然而它出类拔萃。一位设计师好友用金属箔片与铁丝在墓石上支起了一只巨大的飞鸟,墓台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致我的朋友让雅克,一只飞逝太早的鸟儿”。此时,关于逝者的献词与伤感都化作了一座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市雕塑。墓挨着巴尔扎克,人还活着巴黎人不仅在生活中爱书,给所有爱好读书与写作的人以自由,几大墓园里“书墓”同样随处可见。比如在拉雪茨神父公墓,我曾无意中撞见一位社会学家的墓,它的造型是一本打开了的书。墓主马德多甘教授今年已经85岁高龄。我曾冒昧地与他通过一次电话,电话那头的多甘先生神闲气定,他说这墓是七八年前请人修建的,目的是想提前知道自己将来栖身拉雪茨公墓里时是什么样子。由于多甘

15、的墓穴紧靠着作家巴尔扎克,以致我在写作此文时眼前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幻觉。我仿佛看见寂寞的老巴尔扎克坐在墓地的阳光下发出意味深长的叹息:“邻家的房屋空置多年,怎么一直没人来住呢? ”恍惚之中,我似乎又听见了多甘先生的回答:“墓里墓外幸福安康,我何必着急呢!”(摘自思想国新星出版社)来自巴黎墓地的安全感 熊培云世间温存朱生豪朱生豪短短32年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戏剧,被誉为中国莎剧翻译第一人。他的独子朱尚刚与父亲沉静少动的个性不同,曾在新疆一待9年,后来踏遍大半个中国。自从母亲宋清如过世后,朱尚刚承担起了整理父亲遗作的责任。朱生豪孙子朱之江承继祖父基因,英语出色,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被派

16、往芬兰大使馆工作三年,后赴美国攻读MBA,走上了一条与祖父不同的人生道路。丰子恺著名画家丰子恺一生多才多艺,他育有八个子女,其中一个两岁时早夭。其余七个子女,没人承继父业学习绘画,但他们及丰氏第三代、第四代,各有专长,不乏才俊。长子丰华瞻是汉英大辞典的主编,也是中国翻译格林童话第一人。长女丰陈宝中外文俱佳,在丰子恺研究方面著作甚多,与妹妹丰一吟等合著合编了丰子恺传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漫画全集等书。孙子丰羽为香港证券公司高管,正是他资助盘下了上海“日月楼”的二楼、三楼,成立了丰子恺旧居纪念馆。曾外孙女倪一珍是丰氏第四代中唯一从事音乐且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王国维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育有六子两女,子女中,唯一子承父业的是次子王高明,即王仲闻,其所著读词识小被钱锺书先生称为“奇书”,李清照集校注被学者称为“古籍整理之典范”。曾孙王亮也多次参与曾祖著作的整理和研究。茅盾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参加革命,因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