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24167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惯习、行为模式与健康传播——(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慣習、行為模式與健康傳播 以甘肅省武威市DF和HY社區為個案的 比較研究闕岳摘要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式,把健康傳播置於具體的社會空間裡加以模式化的結構分析和過程展現,探討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慣習和行為模式如何成為建構具有針對性的健康傳播模式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健康傳播模式呈現的是被社會角色和健康認知定義的受眾群體接收健康信息的結構過程。一個有效的健康傳播模式即是對特定人群的一套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文化價值觀的整體性表達。關鍵詞:健康傳播、社區、傳播習性、生活慣習、行為模式闕岳,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傳播形態與社會變遷。電郵:論文投稿日期:2013年3月6日。論

2、文接受日期:2014年3月5日。傳播與社會學刊 , (總) 第31期 (2015) :95122專輯論文Living Habits, Behavior Model,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ommunities in Gansu ProvinceYue QUE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he con

3、text of Chinas dramatically changing macro-soci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a particular time and space, specifically, the living habits of residents in two communities. The review of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on health communica

4、tion in communities yielded rich ethnographic details about their cultural practices and behavior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health information was conveyed. We attempted to link the larger issues

5、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with the accessibility, afford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ntribute to previous observations and data in the literature by clarifying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living habits and behav

6、ioral patterns are related to health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lklor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dicine, as expressed by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two communities. This paper Communication Corcoran, 1995; Watson

7、, 2001) 。傳播與社會學刊 , (總) 第31期 (2015)100綜上所述, 生活慣習 和 行為模式 是人類學關注健康問題時經常選取的研究途徑。把這種研究旨趣介入到健康傳播的研究視閾裡,從個體角度來看,健康觀念的形成和健康行為的培養是融入和貫穿於個體的生活經歷和行動狀態的一種實踐;從群體角度而言,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價值觀念塑造了不同人群的健康行為。 生活慣習 和 行為模式 是不同社會人群表明健康態度、實施健康維護的基礎,也是為健康傳播建立一個富有包容性的良好環境的依據。本篇文章嘗試把健康傳播納入到行為與社會的語境裡加以觀察和探討,以期廓清不同社區的人群在生活習慣、行為模式與健康傳播之間

8、的邏輯關聯。社區背景近幾年來,健康研究領域出現的一個全球化趨勢是學者開始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和生態因素等宏大主題來理解特定人群的健康狀態,期待把公共健康與更廣闊和宏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語境相聯繫 (Reddy, 2008) 。中國大陸遂成為研究這類問題事象較為理想的研究地域。Chen, Yang和Liu等學者選擇以社會變化和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性顯著為特徵的宏觀社會語境裡考察個體健康軌跡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 (Chen, Yang, & Liu, 2010) 。這類研究呈現出中國內地的人群健康狀況與社會經濟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之間緊密的相關性。這種研究趨向為健康傳播研究

9、帶來的思考是:如何促使醫學建議適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人群的需要,進而被他們分享、理解甚或踐行?這個問題構成本篇文章研究的出發點。多民族和多元的宗教信仰是西北地域社會的根本特點,但是現時西北地區的關鍵問題在於不斷加劇的社會經濟不平等是如何影響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例如健康行為與健康結果。本文選擇的研究地點是位於中國西北地域的甘肅省武威市。它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型城市的一個縮影:在長時段裡,武威市轄屬縣區的農業人口數遠高於市區的城市人口數;但是在近二十多年的城市化進程裡,周邊地區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持續進入這座城市,大規模、高密度和異質性成為這座城市長住人群的特徵。由此,武威市成為考察中國欠發達地區

10、在101生活慣習、行為模式與健康傳播城市化進程中如何有效實施健康傳播的一個理想地點。本篇文章即是在武威市的DF和HY兩個社區展開的個案比較研究。DF社區位於城鄉交界處。這裡的住宅由土木結構和磚瓦結構的平房構成,社區的格局似 丰 字造型,一條南北縱向的主線道貫穿始終。從主線道的兩側延伸出東西橫向的短巷,每條巷裡分散居住著5或6戶家庭。社區公共衛生系統的現狀是:廁所公用,由社區家戶們共同出資修建;社區家戶各自擁有獨立的上水系統,共用的下水系統位於小巷入口處的西側。分佈在社區周圍的公共醫療場所有:市疾控中心、市中醫院和市兒童醫院,分別距離DF社區200米、500米和1000米的距離。這三家醫療機構並

11、不會與DF社區居民發生切實的醫患關係。步出DF社區西行約200米,有5家診所和3家藥店,這裡才是這個社區人群選擇的醫療場所。HY社區位於武威市區的商業中心,是在2002年修建完成的一座商業住宅小區,有12棟樓房,432戶家庭。小區專門設計了健身地帶和綠化帶供居民從事健康運動。分佈在HY社區周圍的公共醫療場所有:出社區西行200米的距離有1家診所和1家藥店,這兩家場所很少與社區居民發生醫患關係;出小區東行500處散佈有3家診所和1家藥店,社區居民更多會來這3家診所就醫。總體來說,DF社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裡低收入人群的典型代表,居民以依靠政府發放城鎮最低保障金為生的老年人群為主;同時,這裡也是

12、安置農業剩餘勞動力的社區。HY社區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裡典型的小康型社區,居民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職業人群為主體,間或有中、小商業主;人均收入高於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在消費結構上體現出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收入在中等以上人群的生活品質 (見表一) 。表一 DF社區與HY社區基本結構對照表類目DF社區HY社區1 地理位置方位地點位於城鄉交界處,距離市中心20分鐘車程位於城市商業圈內,距離市中心56分鐘車程傳播與社會學刊 , (總) 第31期 (2015)102類目DF社區HY社區2 社區建築特徵房屋類型平房居多,以土木、磚混結構為主商業住宅樓群,以框架結構為主公共衛生系統獨立上水系統和公共下水系統

13、;居民自建的共用土廁家庭獨立上下水系統;家庭獨立衛生間3 人口基本結構年齡分佈3560歲的人群佔主體2555歲的人群佔主體人群源出3055歲:外地來本市打工人群55歲以上:本地人群以本地人群為主體職業分佈女性:保姆,商鋪打工者,為種子公司撿種子的零工鄉鎮公務員,教師,商人男性:修理自行車,燒鍋爐,拉車,在外打工收入來源城鎮最低保障金;打工收入穩定的工資收入或商業利潤教育背景小學學歷為主,最高學歷是高中畢業2540歲的人群具有本科或以上學歷;41歲以上人群多數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資料來源:根據調查資料整理繪製指標設計與方法應用本項研究運用整體觀的方法從個體與社會的關係角度對 生活慣習 和 行為模式

14、 展開觀察,盡可能地呈現個體適應生活環境、理解社會規則、學習相鄰個體生活經驗的社會化過程,呈現不同社會人群秉承的生活慣習是如何被其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所塑造,從而內化為一種群體性行為標準的圖景。筆者把 生活慣習 分解為 時間結構 、 收支結構 、 飲食結構 和 媒介使用慣習 等4個指標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基底調查,獲取社區的整體數據以備選取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的研究對象。調查者對DF社區18戶家庭和HY社區432戶家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基底調查,獲取了兩個社區的基本結構數據。以此為據,筆者選取103生活慣習、行為模式與健康傳播了DF社區整體18戶家庭和HY社區的18戶家庭作為1年期的觀察對象。選取上述3

15、6戶家庭樣本的原則是:(1) 居住時間:對DF社區而言,本地家庭戶在所屬社區擁有超過20年的居住經歷,外來人員家庭戶在所屬社區擁有超過6年的居住經歷;對HY社區而言,家庭戶在所屬社區擁有超過6年的居住經歷。(2) 社交網絡:選取在社區行為活躍、對社區狀況瞭解深入的家庭作為觀察對象。(3) 社會經濟地位:選取在經濟狀況、教育背景、媒介使用慣習等指標上符合所屬社區中間值的家庭作為觀察對象。本項研究選取的36戶家庭共計48名社區成員 (23名男性,25名女性) 作為本次研究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的對象,年齡區間為1075歲。參與觀察以10個月為一個觀察週期。訪談員分別於2010年12月和68月、2011年

16、12月和68月深入社區進行觀察和訪談。觀察和訪談資料是在向被訪談者說明和解釋了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之後獲取。每次訪談時間持續12個小時。大部分訪談是經過向被訪談者進行2或3次的概念說明之後進行的。結束了第一期5個月的實地調查後,筆者對收集的每位訪談者和每個家庭戶的數據資料進行單獨分析,以期獲得分解 行為模式 這一抽象概念的指標。通過這一過程,第二期5個月的觀察與訪談框架被凝煉為 人際互動 、 情緒表達 、 社會關係 、 疾病觀念 、 醫療選擇 、地方性知識 、 媒介經驗 等7個指標,用以描述 行為模式 。發現:生活慣習與行為模式生活慣習與媒介使用DF和HY兩個社區的居住人群由於教育背景和職業背景的差異,形成兩套截然不同的生活規律和收支結構,這兩項指標制約了兩類社區人群的媒介使用慣習,進而規約了兩類社區人群的飲食結構,奠定了兩類社區人群健康狀況和健康實踐的基礎。傳播與社會學刊 , (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