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36423251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考命题方向-生态文明预测考点:1.土地瘠薄化;2.土壤污染;3.水环境的治理;4.盲目矿产(稀土)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5.大气污染造成的灰霾天气。回答要点:1.生态文明建设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2.从管理者层面看,急需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需要管理者改变“传统政绩观”,将财政预算的天平更多地倾向生态保护。定义定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2、背景背景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

3、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2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 -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废物

4、的垃圾场。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资本主义主导下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所谓的可持续首脑会议只能在一些细微问题上达成象征性协议。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下,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保健、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控制危机的能力估计不足。今天的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正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最佳途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是靠经济技术上的优势;二是靠不断制造公众消费的新需求来达到自我维持。制造并操纵消3费,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把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去。过度

5、开采导致地面塌陷第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会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如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 第四,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

6、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动机,即利润动机和可持续发展动机。第五,对未来社会的解释。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将是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将4采用生态经济的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表面看来,发达国家显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物质条件建立一个绿色社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绿色变革的要求与动

7、力并不是社会政治的主流。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正在拼命向发达国家学习,正在沿袭西方传统生产消费模式,这样一个世界几乎注定不可能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场社会变革。第六,变革力量的选择。传统社会主义一直强调变革的力量是工人阶级。但如今西方工人阶级不仅在规模上比其它阶级缩小得快,而且因日益依赖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变得十分保守。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首先应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毕竟是遭受环境污染最直接的阶级,仍蕴藏着最终革命性,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

8、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致。生态文明生态文明 - 作用作用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5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

9、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

10、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6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人民日报: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人民日报: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

11、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远古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获得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改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这些财富被称之为“文明”。从渔猎时代开始,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日益“匍匐”在了人类的脚下。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通过对资源的获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

12、同时,对自然无节制地掠取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7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必将难以为继。人类面临新的抉择:是延续过去的思路,抑或是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的回答。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反思。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劣势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物质、理性与进攻性的特征。与之不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强调感性、平衡、协调与稳定。生态文明用生态系统概念替代了人类中心主义,否定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物质享乐主义和对自然的掠夺

13、。生态文明也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就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

14、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8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以建立可持续

15、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为基本目标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前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新9世纪新阶段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科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

16、建设理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十七大以前,可以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几次中央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内在地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观,视人类与自然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内涵上理解, “两型社会”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人与自然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