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9688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本试题整理较费劲,花了我一晚上时间,文章网上基本没有原文,找到类似的有加以修改,题目、答案照着原稿一个一个打出来,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编辑编辑、整理、整理、审审核:上海核:上海鲁矿鲁矿后方基地学校后方基地学校 郇鑫郇鑫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 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卷满分 150 分。一 阅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6 6 题。题。(17(17 分分) )笔墨的超越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不过是分别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用具。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形成变幻莫测的效果。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纸上,却可以在人们

3、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态。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 “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而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止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

4、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 “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符号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迹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 姿态、 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 姿态、 神韵和气魄。 ”这些感受,与其

5、说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它们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以笔墨为形式的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 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 ”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

6、之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学问文章之超卓:“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的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超越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

7、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不是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1.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 (2分)2.简析第段中两句划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3.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4.第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_。(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 虽然(2)阅

8、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题。 (20 分)分)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 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 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 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 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

9、白的雾气里。下车寻 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 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 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 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 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 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

10、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 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 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 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 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 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 条上缠绕。 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 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 天大雾遮挡了视线

11、,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 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 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 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 27 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 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 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 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

12、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 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 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 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 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 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 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雾越发浓了,洇湿

13、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 道那个 57 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 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 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7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2 分) 8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_。(2 分)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

14、对第段作赏析。(3 分)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 60 字)(3 分)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4 分)(三三)默写。默写。(6 分分)【任选任选 6 空,超过空,超过 6 空,

15、按前空,按前 6 空评分空评分】13(1)青海长云暗雪山,_。(王昌龄从军行)(2)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 ! (韩愈师说)(5)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_。(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_。(杜甫秋兴) (四)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四)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 14 一一 16 题。题。(8 分分)越调越调 平湖乐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霹雳:琴名。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 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