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878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教案修改教案修改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 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 揣摩肯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 2 作者传达怎样复杂的情感。 3 理解“我” 、 “地坛” 、 “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4 对生命的思考。 一、 导入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曾被誉为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本经典著作之一。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 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

2、来的人与 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 (板书课题、作者)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 岁去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 此就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一举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舞台效果 、 命若 琴弦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 地坛介绍 老北京的“九坛八庙”的说法;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 , 嘉靖十三年,改名为地 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

3、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 四、 字音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y ti):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宿命: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恪守: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gn):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xxss):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由于上课时间关系,最好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前预习。(由于上课时间关系,最好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前预习。 ) 五、 1.文章作者分为两部分去写的,那么这两部分都写的是什么? 明确

4、: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2.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3.“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时间,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 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疗伤的世界。 4. 那么文章中写到的我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情况呢?而地坛有是个什么特点的地坛呢?两者 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里教师应加以引导,学生很难把握)(这里教师应加以引导,学生很难把握) 我的处境: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摇着轮椅” “失魂落魄的人”

5、 “找不到工作,找不 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找不到了” “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 “一连几小时专心 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地坛特点: 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剥蚀了古殿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 又散落了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子无人看管园 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熨 帖而微苦的味道。 ” 两者关系:如果把地坛看作一个人的话,可以理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类比关系。 5. 荒芜冷落却富有生命力的地坛这个景,给于一个遭受重大挫折的“我”什么启示,从而 使作者重新振

6、作起来呢? 荒废的地坛与残废的作者,有着相同的命运,但是荒废的地坛中的那些蜂儿、蚂蚁、瓢虫、 蝉等小昆虫和草木等一个个生命个体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 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能更好的理解其中作者给我们的启示)(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能更好的理解其中作者给我们的启示)6.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一 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是什么意思? 经历了 400 年的风雨,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 “很少被人记起” ,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 “最狂妄” ,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

7、,失魂落魄的自己,这是一种缘份,我一进入地 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败”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所以, “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颓废。 这些语句的含义,实际上都可以从作者与地坛的精神交流角度来思考,从作者与地坛的 “残废与荒废”这个共同的命运的角度来思考。 (最好以下为第二课时,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母爱。(最好以下为第二课时,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母爱。 ) 学生带着问题熟读第二部分 (1) 当年“我”曾经给我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a.母亲理解自己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送

8、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 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 b.她希望儿子活着,希望儿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自己地路,希望儿子能找到 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他的内心一直被这个“难题”反复纠缠而整日 整夜地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2) 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在原文中寻找这一变化的句子?) 从“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地难题” ,到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 (3) 母亲如何带给“我”生的启示? 从三个角度 a. 母亲对我的爱: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 苦。 b.母亲的苦难:儿子的不幸,强忍病痛的折磨。 c

9、.母亲的意志: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 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 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 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 的儿子。 4.总结第二部分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示,使“我”懂得怎样生 活。 5.“我” 、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a.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b.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 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c.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最好在课上朗读(最好在课上朗读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这

10、样能更好的理解课文)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六、板书: 地坛(荒芜并不衰败) 残废不能颓废(为什么生) 启发“我“ 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在逆境中坚强(怎么活) 七、写作特点研究 形散神聚。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的这两个部分, 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 环 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 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 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 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

11、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 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写作,既要反映客观世界,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写一篇回忆性短文: 走进母亲的内心 九、总结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我们的父母能 够分享我们成长中的喜悦,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 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 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说课稿说课稿各位评委、同仁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 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

12、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教学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 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 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 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解读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 读课文。

13、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 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 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 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 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 了解文本特点。我与地坛 (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 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 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

14、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解读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 、蒙田的热爱 生命 。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 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 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 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 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 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

15、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 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 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 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 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 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 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教法:启,拔,导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 1、3。分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