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8354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学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 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 学时)引言引言今天的讲题是从德才的关系来看“三严三实” 。提出“三严三实”以 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 “三严三实”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三严 三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以德和才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化,在被我们民族批判、否定、质疑了一百多年以后,今天在官 方、民间、学界、媒体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又由涓涓溪流汇成了江河湖海, 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社会。这次文化的复兴,就像钱塘江的浪潮一样,滚滚而 来、势不可挡。中国的文化千百年来关注的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重视为官、 为政者的道德问题。道德就是为官、

2、为政之德,道德的好坏,可以决定党风、党风、 政风、社风、家风、民风政风、社风、家风、民风。官员的道德就像是一面窗户、一面镜子,可以折射 出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也可以折射出政治生态环境的好坏,所以它是“风向 标” ,是“晴雨表” 。这些年很多官员的倒下,问题没有一个是出在能力上,大多都是出在了道 德品行上,是在道德品行上,人格操守上出问题开始的。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信 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风水;求神拜佛,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挥金如 土。这种所作所为,完全损害了执政党的执政形象,完全动摇了执政党执政的 根基,也完全脱离了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纵观中国的文化,从古到今,没有 一个王朝的垮台,没有一个

3、政权出现问题,不与执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不立德、不修德、不践 德德有关系,不与执政者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违背民心民意有关系。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个核心思想是关注为官者如何修身做人、安身立命的 问题,所以这个讲题从官员的德行方面结合总书记的“三严三实”来谈这么几 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活动、党风廉 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一点借鉴、一点警示和一点启迪。一、居官须有德,官有百行,以德为首一、居官须有德,官有百行,以德为首古人讲:“德不厚者不可为官,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吏无德必乱,政无道 必亡” 。所以,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居官须有德的问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都是 视道德

4、如生命,把道德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一)德行和才能的关系问题(一)德行和才能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的血管里,千百年来,流淌着的就是道德的血液,始终是把道德 价值放在优先的位置。千百年来,这一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过。德行和才 能的关系问题,才很重要,但是德行与才能相比,德行更重要。金元之际的思 想家元好问讲过:“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有能力、有本事、有魄力的官 员到处都有,随处可见,但是能够做到清正公廉,廉洁奉公的官员,则如凤毛 麟角少之又少。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的能官、能吏的倒下, 再一次把德和才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这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再一次成了我 们

5、思考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文化几乎给了完美的答案,这个答 案就是才固然重要,但是德行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重要。一千多年前,在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面,开篇就讲了一个经典案 例,春秋末期,晋国面临着国家接班人的遴选问题,选什么人至关重要。当时, 智氏家族有一个叫智伯的人非常有能力,非常有才华,才智超群,能力出众,2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智伯,是最被看好的继承者。但是老国君的这个选择, 遭到了智伯的族叔智果的坚决反对,为什么?智果讲,智伯固然有才能,但是 智伯无德无行,族人也都知道。如果把国家政权交给这样一个人去管理、去治 理,那么,国家会遭殃,智氏家族也会遭殃,所以坚决反对智伯出任国

6、君。可 是那是一个以才取胜,唯才是举的时代,这种反对的声音显得非常的微弱。不 久,智伯就当了晋国的国君。智果为了避家族之祸,率着他的族人,到太史那 里坚决要求改姓,不再姓智,改姓辅。果然,智伯当上国君以后,这种无德无 行,暴君的本性就展露无疑,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轻 诺寡信,搞的整个国家天怒人怨、怨声载道,乌烟瘴气,整个国家在走向衰败。 这个时候,周边的韩、赵、魏这三个国家,趁着晋国的衰败、内乱,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杀了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一个延存了将近七百年的国家 被瓜分了,晋国就此画上了句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讲这么一个经典案例,要说明什么?为什 么一个

7、非常有能力的国君,统治国家没多长时间,最后导致了身死、族灭、国 灭,原因何在?司马光随后就给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是因为智伯有才无德, 重才轻德,才有余、德不足造成的。司马光的评判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对待德和 才这对关系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基本的价值判断,即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德行 和才能相比,德行更根本、更重要。在历史上,像智伯这样有才无德,重才轻德,导致身死族灭、身死国灭的 人和事可谓是千千万,从夏桀、从商纣王、从周幽王、周厉王,几乎所有的皇 帝最后身死国灭,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在于没有品行,没有德行造成的。 国君是这样,历朝历代的大臣,这些官僚、官吏们也是这样。所以,德行和才 能相比,德行是更

8、为根本的。为了说明德行重于才能、高于才能,在中国的文化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比 喻。这些比喻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问题。一种说明,一种比喻,用 树木来比喻德和才的关系,才就像是树枝、树叶一样,德行就像是树根,树根 重要还是树枝、树叶重要?这个答案一目了然,树根重要。还用一个家庭来做 比喻,能力、才能就像是仆人、佣人一样,德行就像是一家的主人一样,主人 重要还是仆人、佣人重要?当然是主人重要。还用三军和三军的统帅这么一对 关系来比喻德和才,才就类似于三军,德行就类似于三军的统帅,统帅是核心、 是根本、是灵魂、是最主要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统帅是最重要的。还有 一种比喻,把能力比喻成一把刀子,

9、把德行比喻成掌控刀子的人,刀子无所谓 好坏,但是掌控刀子的人,则有善恶好坏之分。谁拿着这把刀子,医生拿着刀 子、厨师拿着刀子,歹徒拿着刀子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这些说明目的只有一 个,就是为了表明德行比能力、比才能更根本、更重要。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以什么为目的?从古至今也没有改变, “首孝悌、次见 闻” ,这是三字经里的思想。首孝悌是德行,是品格。见闻是什么?是能力、是 知识。首,表明是第一;次,表明是第二;这个顺序不能够改变。今天教育, 不是也是教书为了育人,立德是为了树人,目的没有改变。在先秦时期,儒家 思想有三不朽,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立德,然后才是立功、立言。立德、立立德、立 功、立言是

10、儒家的三不朽,也是儒家的三立。功、立言是儒家的三不朽,也是儒家的三立。天津的相声名家马三立,就是取 名这段话。孔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儒家思想的 创立者。孔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他不担心自己有没有官职、官位, 担心的、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德行如何,有没有在社会上赖以立足的德行,这3个是孔子所忧虑的。汉代四百多年,选拔官员的标准非常明确,就是举孝廉,孝廉是德行,是 品行,不是能力。为人子当尽孝,不管权力多大、地位多高、财富多少,在爹 妈的眼里你就是儿女,是儿女你就应该尽孝。廉, “至正莫若廉、临财莫如廉” , 为国家就要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到清廉。古人讲,清

11、廉、谨慎、节俭清廉、谨慎、节俭 是为官的三大法宝,是为官的三大法宝,把持住它们,就能够远离耻辱,就可以保住你的乌纱帽, 所以举孝廉,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出来当官。这里讲的不是举才能,是举孝廉。 汉代这样,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其实都是这样,都是在选拔举荐官员的 时候,突出一个官员的品行、德行问题。朱元璋讲,官员“德行第一、文艺次之” ,品行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 的。康熙皇帝讲,如果一个官员“德行不好、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你 光有能力有什么用?所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从古以来,始终是把官员的品行、 德行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千百年来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过。过去是这样,今天改变了没有?今天仍然

12、没有改变。今天在评价所有的人 的时候,仍然是把德行、品行、人格、操守德行、品行、人格、操守放在第一位。比如说评价一个学生, 我们会讲,品学兼优,不会倒过来讲学品兼优。培养学生的目标,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是放在第一位。评价一位艺术家,会讲德艺双馨,不 会讲艺德双馨。评价一个知识分子,学问做的好,品行高尚,我们会讲道德文 章俱佳,不会反过来讲,这个知识分子文章道德俱佳。评价一个官员,也是这 样,这个官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考核官员的标准,就是德、能、勤、绩、 廉,也是把德行放在了首位。过去是这样,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对所有人的这种 评价的标准。从我们身边的所有人来看,不管是官员、医生、老

13、师、商人、艺术家出问 题,没有一个出在能力上。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行业、自己的部门都 是能手,都是业务骨干,都是尖子。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就是出在的德行、 品行、人格操守上。凡此种种得出一个结论,唐太宗李世民告诉我们“人之立人之立 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 。他用一生一世和一天 做一个强大的反差,就是你可以一辈子不去当官,因为做官是暂时的,是一地 一时的,但是不能一日无德,不能够一天没有做人的德行。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特别强调 做人,做人是一生一世的。做人,做人是一生一世的。就像朱熹讲过, “圣贤千言万语,

14、只是教人做人而已” 。所以总书记讲做人要实,把它作为“三严三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 底色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和才这对关系,不否定才能的重要,没有才能,没有 能力,那是庸才,是残次品。能力很重要,但是德行和能力相比,德行是更重 要的,所以,做人要讲人品,做官,要讲官德。为官、为政要和修身做人紧密 的结合起来,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先做人后做事, 先做人后做官,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但是一个 好官一定是一个好人。所以选拔领导干部不能够再唯才是举,也不能够唯才是用,而不讲道德, 不顾品行,一定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要位置。就

15、像总书记讲的,领 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所 以,在德才这对关系上,中国的文化给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答案。(二)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二)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对关系,这对关系从4一段古代官员的经典对话中引申出来。也是说的晋国。在春秋时期,叔向去拜访他的朋友,一个官员叫韩宣子。 韩宣子一见到叔向就大倒苦水,大声抱怨,说做官做了这么久,官又做的这么 大,但是家里面没有财富,没有和别人交往的钱,所以感到忧虑、不安。这番 抱怨以后,叔向是什么表现?叔向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大惑不解, 说你不安慰我,不同情我则罢了

16、,没有钱,有什么好值得道喜?叔向为什么会 向他表示道喜、祝贺。叔向说,你难道不知道晋国历史上的栾氏家族吗?这个 家族世世代代都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但是这个家族穷而有礼,穷而有德。对 于老百姓能够做到乐善好施,老百姓非常拥护他们,所以这个家族每每遇到挫 折、困难,就好像有神灵在保佑他一样,都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逢凶化 吉。这个家族到今天不是仍然平安的还存在吗?叔向讲完了栾氏家族,接着又 举了另外一个家族,难道你不知道晋国历史上还有一个郤氏家族吗?这个家族 曾经多么的不可一世,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势,为自己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 们的财富超过了王室的一半,他们雇佣的仆人超过了三军的一半。他们就是用 自己的权势,用自己的财富,过着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的豪奢生活, 富而无德,富而无理,对老百姓又刻薄寡恩,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结果这个 家族今天还在吗?早就灰飞烟灭了,老百姓有可怜同情他们的吗?一个都没有。 所以我为什么要向你表示道喜、祝贺,尽管现在没有太多财富,但是你还有品 行在,还有大家公认的德行在。如果你整日忧虑自己财富不足,而不讲德行, 我可怜你都来不及,哪里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