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6503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城》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城》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城》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城》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城》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长城教学设计五峰实验小学 李俊辉教学背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征调大量的民夫,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墙,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灭亡后,后续国家陆续补修,特别是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清军入侵,补修和延伸了长城,终形成了今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

2、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教具准备:长城近景

3、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图文结合。教学资源:长城的远景图和近景图。教学过程:一、画面激趣,引一、画面激趣,引发发探索求知欲,探索求知欲,导导入新入新课课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国的“世界遗产”。大家刚刚欣赏过的自然和文化景观里面有你们熟悉的吗?(颐和园长城)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着重介绍一下长城。二、整体感知,心生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赞叹板书:长城 齐读课题。长城简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两千一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修建于早

4、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经历朝历代不断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于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看大屏幕:这两幅图都有长城,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从画面上看长城有什么特点?请在课文中找出与两幅彩图相对应的段落?那么三、四自然段写得是什么呢?(作者的联想与赞美)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呢?找出那句话。一起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感悟体会长城这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板书:伟大奇迹三、三、细读课细读课文,感悟体会文,感悟体会(一)远看长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5、,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明确观察点:看大屏幕: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看长城)2.请同学们读与之对应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体会出来的?板书: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长而曲折地延伸)蜿蜒盘旋的长城修筑在哪里“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山高而陡。形容长城的地理位置险要。 )?这蜿蜒盘旋的长城修筑在又高又陡的山上, 这样浩大的工程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呢?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确实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大家看地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6、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大家在脑海里想象一万三千里是个什么概念。有资料记载有人徒步走完长城,大家猜猜他用了多长时间?3.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把长城比喻成长龙。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你来读一读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什么好处呢?(表达更准确更让人信服)4.指导朗读:是啊,因为长而壮观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二)近看长城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

7、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 看大屏幕: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看长城)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板书(高大坚固)3.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A巨大的条石和城砖B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平整、宽C外沿的垛子高两米D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想想长城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呆会给我们介绍一下。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子”。 )5.老师找个同学当小

8、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6.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请你说说当时我们的军队是怎样利用长城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长城十分巧妙的设计,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们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呢?聪明、聪慧等。板书:智慧(三)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的游人登临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默读第三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体会。1.多少劳动人

9、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从哪里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是多重?来四个男生,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们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象这样的三个学生大概有一百多斤,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多少个学生?一块就有这样重,象这样的条石有多少呢?(数不清)数不清的条石那得需要多少的劳动人民啊!3.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靠得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只靠自己的双手就完成了这样浩大的工程。体会到长城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修筑起来的,由此想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你来读一

10、读。4.看老师这儿有一句话:出示: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体会一下两句有什么不同。“多少”可以体会到许多的劳动人民,如果没有可以理解一个两个, “才”可以会到建造这长城非常不容易。你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无限的感叹之情。5.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长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听老师读这段话。 (学生展开想像)师有感情的朗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A很多的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B.肯定牺牲过许多的劳动人民C.

11、条石不止一块,那么多的条石,那么长,数不清的条石,那得有多少人才能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呢?体会 到了: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古代的劳动人民真的伟大(四)赞美长城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只靠自己的双手就完成了这样浩大的工程。2.让我们充满自信的读一读 3.让我们充满自豪的读一读四、立足四

12、、立足现现状,展望未来状,展望未来1.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出示领导人的题词2、师总结:万里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么雄伟壮观!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在那样极其艰苦落后的条件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今,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继续抒写新的篇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 。所有这些,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民是何等智慧。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祖国的栋梁,让我们胸怀祖国,苦练本领,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建设更加强大中国!长城长城教学反思:

13、教学反思: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止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的方式进行: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通过展示我国的“世界遗产”图片激起学

14、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对照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条理,紧接着引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提出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细读体会文本。在体会长城的长时,抓住词语“长龙”“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等进行品读感悟。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介绍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

15、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深切感受到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