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再续辉煌?2015.11.30 星期一热线:66111111网址:编辑:高凯版式:张靖宇 校对:戴勤锋XIANDAIJINBAO现代金报A04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曾达16%,近些年却下降到7% “机器换人”让“塑编之都”走出困境 通过技改,让生产有了很大变化,不仅省下人工,更提高产品质量温州平阳县塑编产业已有30多年发展历史,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高峰期时国内市场占有率曾达16%, 并被命名为中国“塑编之都”但近几年,这一传统产业却因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占有率从16%一路下降到了7%为探索脱困之策,塑编企业加快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档次以求再续辉煌记者 谢国林27日上午, 记者来到温州平 阳县,进行了走访据平阳县人民政府驻塑包产业 协会特派专员杨大利介绍,平阳县塑编产业始于1978年,当时 采用手工拉丝后用木头的织布机制作,每米加工费才8分到一角钱左右,发 展至今已有30多年了,是国内最早生产塑料编织袋的地区行业具备塑编及关联企业 300多家,年产值达百亿元,并形成了塑料编织、机械制造、复合彩印、电雕刻版、原料 配件供应、回收利用、物流仓储、科研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塑包彩 印、塑料机械产品重要输出地,被中国运输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 会命名为 “ 中国塑编之都”。
平阳的塑编产业主要聚集在萧江、鳌江、昆阳等镇,其中萧 江镇占80%左右2012年,萧江镇已是全国塑编袋生产规 模最大的基地 平阳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 者,为了使该产业有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还计划在萧江镇建一个塑编产业 链的综合市场平阳“塑编之都”有30年历史,年产值达百亿曾经辉煌AB遭 遇 困 境市场占有率 最 高 曾达 ?近些年却下降到16%7%? 曾经有 这 样 一 个 数 据,让平阳人格外 自豪:在国内,每10个 编织袋包装中,就有近2个 产自平阳可在2004年时平阳 塑编产业却出现瓶颈, 当年短短5 个月内, 平阳一带有近三分之一的塑 编厂停产, 原先16%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很快就下滑到了7% 据平阳塑编协会会长陈积博分析, 出现这 种场景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塑编行业是属于产品的 包装配套行业,生意与整个大环境有关系,还有平 阳塑编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 当时除了东北、山 东、江苏等地的塑编产业很快崛起外,许多平阳人 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四五百家塑编企业,年产值也有 一百亿元 另外,平阳塑编的产品档次也低,许多企业产 品还是以低价走量的装化肥、 水泥的 “蛇皮袋”为 主,产品根本赚不到钱,而高端的产品都是外地企 业在做。
杨大利介绍,塑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门槛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其他 地区纷纷加快编织产业集聚集群发 展,加上后上的企业在规模、技 术提升、产品创新方面具有 后发优势这样才造成 平阳塑编在国内市 场 占 有 率 的 一 路 下 降脱困对策“机器换人”不仅省下人工,更提高产品质量C? ? 遇到困境怎么办? 平阳人 也在探索中27日中午, 记者来到萧 江镇温州汇川科技有限公司, 在一楼2000 多平方米的车间里有两台长3.2米的丙纶纺粘无 纺布机正在生产,据公司总经理高树叶介绍,这两台机 器是公司去年投入1200万元购买的今年投入生产后,该机 器和以前组装的机器相比生产的无纺布光泽度更好,拉力强,均匀 度增加,产品质量更有保证,每小时产量更是提高30%-50%左右 而在公司三楼的生产车间里,有三台机器,其中两台正在生产,高树叶介 绍,这三台机器叫无纺布一次成型制袋机,全自动化操作,12小时可以生产一万多 个袋子,而一万多个袋子,要按照以前的做法需要30个人生产一天 记者在浙江中彩实业有限公司的一楼车间看到,7台机器正在生产,据该公司的游女士介 绍,公司改用现在的机器后,人工少了,出产量却比以前提高很多。
杨大利介绍,通过技改,生产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每2台就要一名工人照看的 圆织机,现在一名工人可以照看4台,这些新型圆织机不仅省人手还省电 技改后现在正一塑业公司只需5名工人,每天可以生产出2.5吨 成品塑编袋, 而此前用传统方式至少需要350 名工人据平阳县经信局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 平阳 县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58.82亿元,其中“机器换 人”技改投资34.12亿元,技改投入200万以上的 企业10多家, 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58.01%, 平阳三大支柱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塑编产业占了很 大比例 今年参加技改的企业30多家,还有投入在几 十万和上百万的企业有100多家, 县政府对投入 技改的企业采取7%的补助机制,单个项目最高补 助从去年的2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 杨大利说,今年全国塑编产业链技术交 流会与市场对接暨塑编产业转型发展 论坛在平阳举办,平阳塑编产业,为 来自全国各地同样面临困难的 600多家企业, 展示了转型 升级的初效, 提供了产 业脱困的样本转型已初见成效 为塑编产业脱困提供样本企业技改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一台机器可抵得上数十人的工作量记者 谢国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