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2299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数学画线段的和、差、倍课例分析摘要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微视频与预学习结合,实施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并借助互动反馈技术平台开展反馈评价。本文以数学画线段的和差倍一课为例,加以具体说明,从而 感悟到多技术多方法的整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探究在“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微课、前测、后测、练习题”等元 素,初步建立翻转课堂的模式。因为翻转课堂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 径,是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关键字:关键字:微视频 ; 预学习 ; 翻转课堂; 互动

2、反馈技术 ;课堂实效 ; 一、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当今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巨大变改,幕课中微课、微视频资源正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微课中的微视频特点是时间短,学生可关注内容,而且借助数字化,大数据技术,随时了 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从而也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作充分准备,也为学生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有利条件。目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存在着一刀切现象,缺少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从 学生学情出发,精确给教学目标定位。从而导致教学活动设计往往偏离目标,教学评价也 与目标不一致。为了改变以上问题,急需探索微课教学,并结合预学习方式,借助互动反馈技术作为评价工具实现对学生针对性辅导和帮助,

3、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二、二、研究过程研究过程鉴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我积极参与微课教学,结合互动反馈技术进行教学实践。 下面就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小节第二课画线段的和差倍 一课为例,研究学生在经历微视频预学习后的互动反馈教学目标体系的定位,从而根 据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让课堂真正从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 (一)目标制定(一)目标制定 1、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综观整个六年级课本,几何作图是初中阶段一个比较独立的知识点,在这里是第 一次出现。学好尺规作图,对今后学习几何论证、推理都有一定帮助,因此必须要求 学生掌握。利用尺规作图是最基本的作图技能,在已经学过如何作一

4、条线段等于已知 线段的基础上,本节的重点是学生掌握如何画线段的和、差、倍。这个内容不仅是对 于之前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升,也为之后学习角的画法做了铺垫。 2、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几何作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动手 多于听讲,已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动手画画,孩子们是 很感兴趣的。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有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础,可以探 索通过预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相互讨论、互助交流学习本节内容。 3、 任务分析任务分析2本课教学任务主要包括: (1)学生经历课前预学习后,能理解线段和、差的意义,并能较好地完成预学习作 业。 (

5、2)学生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画线段的和差在预学习阶段已经完成,画 线段的倍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类比数 的乘法意义完成画线段的倍。 (3)掌握线段中点的意义,已知线段的中点,能写出与中点有关的五个等量。 (4)初步了解基本作图语言,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比较规范地描述基本作图语言。 4、目标确定目标确定 基于以上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位,我确定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和、差、倍的意义。 (2)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初步了解基本作图语言。 (3)能够从各种画图的体验中感悟线段和、差、倍的画法,感受探索与合作的乐趣, 了解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6、(二)教学活动(二)教学活动 1、紧扣目标,设计五大教学流程、紧扣目标,设计五大教学流程 导学交流、作业展示巩固旧知、引入新知掌握方法、反馈检测视频引 导、模仿练习新知检测、总结拓展 2 2、 精心设计,提高活动的目的性精心设计,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1 1)导学交流、作业展示导学交流、作业展示上课之前,我已根据教材的要求,制作了符合本节课学习的三个微视频,即线段为什 么可以相加减,以及如何画线段的和、差。这三个微视频,作为预学习的作业,课前要求 每位同学自主学习。上课初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检测学生的预学习效果。课上学生 交流预学习后的成果,呈现练习单,作业交流学习笔记。学生介绍自己思维过程

7、。(见图 一、二)3教师在学生讲解基础上,给予点评,从而得出结论:线段的和、差、倍在画图中的区别。(2 2)巩固旧知、引入新知)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为了引入新知,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一,并经过演示交流, 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主动性。(见图三) (图三)(3 3)尝试方法、反馈检测)尝试方法、反馈检测 这一活动老师提出问题,指导方法,组织探究。 问题:加减乘分别对应画线段的和差倍,那么除对应画线段的什么?如何把一条线段 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完成作业单练习二,并结合图形写出所有与中点有关的等量关 系式。(见图四) (图四)4(1)以点 A 为圆心,以大于的长

8、为半径作弧;1 2ABa(2)以点 B 为圆心,以为半 径作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 E、点 F; a (3)作直线 EF,交线段 AB 于点 C. 点点 C C 就是所求线段就是所求线段 ABAB 的中点。的中点。为了检测学生知识生成状况,出示按点,及时评测。 按点一:在差异结果 70%准确呈现后,老师纠错并继续探究其它找线 段中点的方法,老师先示范,边讲边画。(见图五) 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图找出它的中点C.学生独立完成画线段 AB 的中点,学困生观看视频并模仿练习,交流画图过程。 (4 4)新知检测、总结拓展)新知检测、总结拓展 在师生共同总结基础上,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讨论完成,最终检测

9、目标达成而呈现按 点二 按点二:题干设计: 1、下列说法中不能判断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是( ) 1、AC=CB 2、AB=2AC 3、AC+CB=AB 4、2CB=AB题干设计:把线段 AB 四等分,等分点依次为 C、D、E、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点 D 为 AB 的中点2、CD=AB413、点 E 为 BC 的中点 4、点 D 为 CE 的中点5教师对目标达成进行总结、评价、分析。三、研究结论三、研究结论(一)布置预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一)布置预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 怎么

10、学?学到什么程度?英国金融时报 (2013 年 12 月 3 日)曾指出,中国教育必须抛 弃死记硬背模式, “就算外国人起初可能被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考试中的优 异表现所震惊,进一步考察后,他们对上海的教育模式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教育的功能是 唤醒人的自觉。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的本 质。人的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我以为,推进“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内 驱力的激发,就是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当家” 。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 视频,引导学生课前预学习,解决了简单易学的知识点,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 参与讨论、拓

11、展。例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了线段中点意义后,课堂上教师就引导学生 讨论线段的四等分点的意义。预学习了画线段的和差后,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拓展思考, 小组合作完成“已知线段 AB=5cm, BC=3cm,且点 A、B、C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 AC 的长度。 ”一开始大部分的同学只是完成了一种情况,然后在课堂中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索 出来了另一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微视频,合理制定目标,按点及时反馈(二)利用微视频,合理制定目标,按点及时反馈 由于使用了微视频,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制定了教 学目标:“会画线段

12、的和、差、倍、中点,初步了解基本作图语言。”如果没有课前的预 学习,只能把教学目标定为“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对基本作图语言的描述, 大部分学生恐怕很难达做到。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按点,第一个按点的作用是检测学 生对线段中点意义的理解,能不能正确理解五个与中点有关的等量,正确率是 70%,根据 这个反馈结果,教师请同学们自己来分析其中的理由,分析错因。第二个按点的作用在于 拓展提高,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了线段的中点,对于线段的四等分点,能 不能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找出正确答案。再加上第一个按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找 出错因,所以第二个按点的正确率就达到了 90%。 从以上的反馈结果来看,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及时反馈,扑捉差异,有利于学生体会成 功乐趣。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学生人人参与,思维活跃,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提高教 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04 年 10 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互动反馈教学方法 2013 年 5 月 潘克明63、 十问微课 2014 年 4 月 上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