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2226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 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 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 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 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并付诸实践.孔 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 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 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 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 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3、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 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 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 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 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 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 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 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

5、教师才适时 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 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 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 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6、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 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学以致用.孔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 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 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 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 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一个人

7、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 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 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 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8、(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 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 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 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 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 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

9、“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 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 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 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 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 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

10、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 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 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一、有教无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是有权办教育的,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

11、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那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 (1)含义: “有教无类”这个“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意思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与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不管智愚与善恶,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给予热心指导,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里面包含了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一思想,而且也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 ,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

12、等) ,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2)意义 1、历史意义 (1) “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它打破

13、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2) “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2、现实意义 (1) “有教无类”是孔子向旧势力争取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作为教育者应具有这种精神。爱护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 (2)作为国家、社会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比如,

14、象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象自学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电脑大学、跨国课堂、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 “居室即课堂、教师上荧屏、指头敲知识”。如我国哈工大五名博士生利用“跨国课堂”,学习美国西拉求斯大学的先进课程,接受美方教师的网上指导,并在网上参加课程结业考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二、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 (一)含义(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15、,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2)理论依据(个体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所谓个体差异就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

16、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个体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每个儿童内部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在他的发展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阶段,差异比较明显。例如,某个儿童的成绩表明其阅读是一年级水平,而算术则是三年级水平。 个体间差异是指同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水平各不相同。如有的儿童在八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而有的儿童到十四岁以后才得到显著的发展, 2、不同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各不相同。如形象思维能力强,语文成绩好;抽象思维能力强,理科兴趣高。有的具有艺术才能,有的具有体育才能,有的具有组织才能。 3、不同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有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