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6277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 作者: 发布日期:2006-2-27 飞白,又名“非别”,是明知说错或写错而不予改正,有意将错就错,如实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都说,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和简练,似乎和飞白无关;但其实不然,有许多成语即因飞白而来,或包含着飞白修辞手法。兹将成语中运用飞白修辞手法的情况按飞白的分类例述如下一、语音飞白,就是由于咬舌儿、大舌头、口吃或方音等影响而发错语音,被记录或援用下来而构成的飞白。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被理解为是“卑贱者最聪明”或“集思广益出智慧”。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职业并不相同,三个臭皮匠怎么能

2、跟军政大师诸葛亮在一起谈经论道、出谋划策、治国安邦并在军需用品上有木牛流马那样的发明创造呢?刘玉琴老师在光明日报2001 年 1月 31 日第 B3 版“文萃”副刊“语言谈片”专栏发表的不是“皮匠”,是“裨将”中指出,原来“皮匠”是“裨将”之误(显然属于语音飞白),“裨”是辅佐之意,即“副”或“偏”,“裨将”古代指副将。三个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与之合作共事的副将在集思广益时,当然就有了与诸葛亮作比的可能。无独有偶,李耕拓老师也曾在语文月刊1997 年第 7 期第 43 页上发表“名列前茅”的“茅”何所指?的文章,指出许多人都想当然地把“茅”当成茅草,但世上又哪里有举茅为旗的呢?原来清代文字学

3、家王引之早已指出:“茅字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茅”其实通“旄”,因此“前茅”就是“前旄”,前军所持之旗也,引伸则可指先头部队。又如“飞熊入梦”,语本史记齐世家:“西伯(即周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宋书符瑞志上:“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昌。”飞熊,本作“非虎”,后作“非熊”,讹作“非熊”。原指周文王梦见而得太公望,后来比喻圣主将要得到贤臣的征兆。又如“纥字不识”,指不识字,语本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臧武仲,名纥,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颖氏曰:汝纥字也不识耶!俗言瞎字不识,又纥字之讹。”再如“逃之夭夭”,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

4、华。”原来形容桃花繁茂,色彩鲜艳。后人用“桃”、“逃”的谐音,作为“逃跑”的诙谐语,形容人溜走了或逃跑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语中的许多通假字其实就不妨当作语音飞白来理解,如“无妄之灾”就是“毋望之灾”,指意外的灾祸,而“无妄之福”则是“毋望之福”,指意外的幸福;其他如“流言蜚(飞)语”、“功(工)到自然成”、“击其犹犹,陵其与与(豫豫)”等等亦然。二、字形飞白,就是因字形相近而读错或写错,被记录或援用下来而构成的飞白。如“三豕涉河”,语本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晋师己亥涉河也。”用以比喻文字

5、传写或刊印的讹误。又如“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因“丁”与“个”字形相近,“丁”为“个”字之误,后来因称不识字为“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又如“舄乌虎帝”、“乌焉成马”、“乌焉鱼鲁”、“鲁鱼帝虎”和“乌焉亥豕”均是比喻错别字的成语,因为舄和乌、虎和帝、乌、焉和马、亥和豕以及鱼和鲁,形体相近,往往写错。再如“列风淫雨”,比喻错别字连篇,语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三、语意飞白,就是记录或援引说话人或写作者

6、误解或曲解而构成的飞白。譬如过去有个笑话,说有人做项羽拿破轮论云:“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不能拿哉?”成语而语意飞白,如“郢书燕说”,语出韩非子外诸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之学者,多似此类。”又如“丁公凿井”或“穿井得人”,语出吕氏春秋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于井中。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7、。”原来丁公每天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后在家中凿一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因此他说:“凿井,得一人。”后来以讹传讹,被说成是从井中得一人,比喻传闻不可信或以讹传讹。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 ;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

8、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朱自清荷塘月色 )于是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链,静静地垂挂在这一片浩瀚的沙滩裸露的胸前。 (张抗抗夏 )刘玉翠回村里,就好比是住进了监牢里。 (康濯春种秋收 )她秀美的面

9、容上依然毫无表情,在满天浓重的夕辉映照下,像一尊大理石雕像般冷峻、端庄。 (张扬第二次握手 )饮食店的职工们当然不知女经理的这番挫折,只见她第二天早晨起来眼睛肿得和水蜜桃一样,看什么人都不顺眼,看见馒头、花卷、包子、面条都有气。 (古华芙蓉镇 )上面这些例句中, “白花”、 “松花江”、 “村里”、 “面容”、 “眼睛”都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如”、 “像”、 “好比”、 “像般”、 “和一样”都是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明珠、星星”、 “银链”、 “监牢”、 “一尊大理石雕像”、 “水蜜桃”都是喻体(被比喻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有“像”、“好像”这类喻词是明喻的一个标志,但在

10、有些句子中有“像”、 “好像”这类词,却又不是明喻。例如:“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爱别人就是因为太爱自己,要我像他那样爱自己,对旁人都没有感情,我会僵了,活不成了。 ”(莫应丰将军吟 )其中“我像他”不是明喻,因“我”和“他”系同类,不能设喻。构成明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例如: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她是夜明珠,暗

11、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死,消灭不了她,她是太阳,离开了地平线,却闪耀在天上!(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间,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上面这些词句中, “篇章”、 “她”、 “手指头”、 “长安街”都是本体(被比的事物) ;“是”、 “变成”、 “成了”都是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 “思维的花朵” 、 “夜明珠”、 “太阳” 、 “大熊掌”、 “喧腾的大海”都是喻体(作比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是”、 “成了”这类表判断的词语是暗喻的一种标志, 但在有些语句中有“有” 、 “成了”这类词,却不是暗喻。例

12、如: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 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 ” (王蒙春之声 )这里用“是”,虽有本体可找,但无喻体可寻, 不是暗喻。构成暗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 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借喻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13、,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包身工 )上面这些例句中,借“翡翠”比喻海浪;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借“毒蛇猛兽”比喻毒辣凶猛的敌人;借“太阳”比喻革命旗帜;借“黑夜”比喻半封建半殖民的反动统治;借“黎明”比喻人民得到解放的日子。值得注意的是借喻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代”的关系。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

14、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 )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15、 )上面例用“莲花”、 “海棠叶儿”、 “一挂一挂的葡萄”、 “仙人骑鹤”、 “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用“雪”、“玉”、 “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用“海涛击岸”、 “山洪爆发”、 “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用“播种机”、 “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倒喻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例如

16、: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鲁迅药 )自然,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做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何况还有“剪贴”。 (鲁迅全集第五卷,第 221 页)犹如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没了。 (柳青创业史 )上面四个例句中, “小瘪三”、 “死”、 “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 “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是喻体,都放在本体前面;“党八股”、 “静”、 “做得多而繁也决不就是名著”、 “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